李曉云
【摘要】伴隨著網絡公共話語空間的日漸成熟和公民意識的覺醒,公眾在網絡意見表達中呈現出顯著的群體傳播特色,不斷催生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酵。網絡群體性事件的引導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公民的理性參與和政府的積極應對。因此,公眾意見的有效表達與實現對暢通民意與“官意”交往具有重要意義。以厘清公眾意見的相關概念為前提,探討網絡平臺公眾意見表達的形成機理,在此基礎上尋求公眾意見有效性實現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網絡;公眾意見;表達;引導
隨著網絡媒介對傳統信息傳播方式的全面解構,民眾公共參與的熱情不斷高漲,他們就熱點事件發表觀點、展開討論、形成意見、表達思想,促成網絡群體性事件的不斷發酵,并推動事件在現實層面的有效解決。公眾參與態度表達和意見生產的行為本身已經成為影響社會輿論和現實行動的重要力量。
一、網絡群體性事件中的公眾意見
公眾意見是民主法制國家中的核心要素,這一概念的提出基于:在公共政策的制定中,民眾的意見應該也必須在某種程度上得到體現。但是現有關于“公眾意見”含義的理解眾說紛紜,基于不同的學科背景、不同的研究取向,每一種觀點都影響甚廣。[1]社會科學研究強調對社會問題作出科學且合乎邏輯的判斷,對于概念的理解,則必須將之放置于一定的研究框架、研究語境中。那么,將“公眾意見”置于網絡群體性事件這一研究框架中又該如何理解呢?
網絡群體性事件強調的是,公民個體在尋求個人利益的過程中,利用網絡媒介發聲,從而集聚一個具有相似利益的群體,并將個人利益演變為尋求公共利益的過程。社會轉型期的各種問題正在逐漸通過這種方式得到全面的展示,引發民眾與政府就社會資源問題展開討論,并最終促使政府做出更具民主性的決策。所以,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發生體現了公民權利意識的提升,成為民主監督的主要形式,為現實民主的實現奠定了基礎。
作為公共領域理論的核心概念,在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公眾”主要指關心事件中公共議題的發展并積極參與討論的群體。這部分群體包含了相關利益群體和非利益相關者。其中,相關利益群體是事件的直接參與者,在事件發展中有直接的利益訴求,并希望在積極推動事件進展中與政府展開力量博弈,從而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非相關利益者往往與事件本身并無直接的利害關系,在事件中也無直接的利益訴求,他們中的一部分參與討論是受到事件主體的情緒感染,把在現實中的無力感、社會急劇變遷所帶來的心理壓力轉化為網絡空間的情緒宣泄;另一部分則在對事件發展的關注中完成意見生產,從而成長為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公眾——意見領袖。毫無疑問,非相關利益者在推動意見生成中掌握了更多的話語權。
文本互動和意見生產是網絡群體性事件中各種力量角逐所產生的話語運動,而在“網絡媒體與傳統媒體的角力中,意見生產的分量,遠遠超出內容生產的分量”[2]。因此,關注基于公眾對話的意見生產有助于理解媒介對社會輿論的建構作用。所謂公眾意見,是指在公共事務的參與中,利己的群體所形成的趨于一致的觀點、主張。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主要基于以下三點。第一,“利益驅動”原則在面對公共事務時同樣奏效。基于網絡群體性事件的研究視域,公眾意見的形成源于公民個體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恩格斯曾經指出:“在我們能夠為某一件事做些什么以前,我們必須首先把它變成我們自己的事,利己的事,……”[3]由此,在群體性事件中發聲的每個人都首先是作為利己的個體而存在,這一點是不可否認的。第二,臨時集合起來的團體(松散的組織)有共同關心的議題。具有一致利益的個體會集結成群,但這是一個松散的組織,當有新的利益點出現時,他們會進行重新集合,在關涉群體利益的事件面前發出趨于一致的聲音。第三,公眾意見代表的是利益團體中多數的意見。這里的“公眾”并非古斯塔夫·勒龐筆下的“烏合之眾”,代表多數的意見也并非是對主流觀點的跟風。公眾意見代表的是個人意見互動和交流的基礎上形成的有機整體,并由此形成一個公開討論的環境,只有觀點的交鋒、碰撞之后才有可能形成理智的意見交流,發出理性思考的聲音。
二、網絡平臺公眾意見表達的形成機理
私人話語如何轉化為公共話語并進而形成公眾意見,這是公眾意見形成的關鍵問題。公民在具有意見表達愿望和能力的基礎上進行的積極而有效的互動交流是公眾意見表達的首要條件;超越個人敘述的理性表達和意見領袖的參與則成為意見形成的主要動力。
(一)意見表達的意愿是前提
有充分的愿望和能力進行意見表達是公民自我效能感增強的一種重要表現,而社會化媒體的興起則為意見生產提供了充分的話語空間和機會空間。按照資源動員理論的觀點,抗爭性社會運動的加劇,使社會上可供社會運動發起者和參與者利用的資源大大增加了,社會運動是人們對資源動員理性選擇的結果。[4]網絡空間為網民的意見表達提供了更易獲取的媒介平臺、信息資源、組織技巧、合法性支持等社會資源,由此,網絡空間的話語運動同樣也源于參與者對這些外在資源環境的選擇與組織。
在網絡群體性事件的話語運動中,不同社會群體正在進行積極的力量博弈。伴隨著主體意識的覺醒,在傳統媒體時代缺少話語權的民眾正在努力突破現有認知框架中的定位。他們通過網絡發聲表達自己在現實境遇中的掙扎與思考,但絕大多數情況下,他們的訴求需要更多參與者的加入才能引發其在網絡空間的回響。于是,在傳統媒體環境下,觀望者的表達欲望被激發,他們利用自己的技術能力、社會資源和話語能力,給在意見表達中處于弱勢的群體提供了積極的網絡社會支持。因此,網絡空間的意見表達源于話題互動者表達自我、實現利益訴求的強烈愿望。
(二)互動討論的機制是基礎
在發聲與發酵后,意見的交流與碰撞是網絡空間話語運動主要的存在方式。公眾意見的形成需要在開放的平臺展開積極而有效的討論,需要每一個參與者拋棄偏狹的個人立場,承認不同意見的存在,接納反對意見的發聲。事件能在多大范圍內得到重視,在多大程度上得到合理解決,在某種意義上也取決于異質性聲音沖破主流意見的壁壘,形成抗爭性共鳴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