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曉春
【摘 要】隨著高中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課堂教學所遇到的最大的困境和挑戰就是教學的費時低效甚至無效的問題。研究高中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策略就顯得十分迫切與必要。教師要適當地創設問題的情境,為學生提供進行探究、討論、理解等一系列的條件,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能夠科學嚴謹地探索,以解決各類問題,實現課堂的高效。
【關鍵詞】高中數學;課堂教學;實效性
抓住課堂教學的有力陣地,通過師生互動教學來營造高效課堂,需要樹立科學的教學策略,才能更好地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教師應對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進行精心設計,想方設法去喚起學生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讓學生學會數學思維。教師應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措施,提高學生的數學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數學邏輯思維和判斷判斷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創設情境,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所謂情境教學指的是在課堂上設計適宜的學習環境,使教學在積極的情感和優化的環境中開展,學習者的情感活動參與認知活動,以便激活學習者的情境思維,從而在情境思維中獲得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的-種教學活動,它是實現愉快教學的基本教學模式。充滿樂趣的數學課堂使學生樂而忘返,輕松自如,敢于嘗試,敢于發表個人見解,相互交流心得。教師要增強數學應用的意識,明確學習數學的意義和重要性,誘導學生的學習動機,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授數學必修模塊一的指數函數時,我提前給學生留了家庭作業:有兩個人甲和乙是初中同學,初中畢業后,甲考上了高中,上了大學,而乙下海從商了。若干年后的一天,甲、乙兩人在大街上巧遇,此時的乙已經是腰纏萬貫,而甲卻過著平常人的生活。寒暄之后,乙譏笑甲說:“上學學知識有什么用?看你雖然讀了大學,生活也不是很富裕,而我卻吃穿不愁,還有車開,生活多么愜意!”甲聽后并沒有生氣,而是很和氣的說:“老同學,不如我們做個生意,生意的規則是:每天我都給你10萬元,一直持續30天,而你第一天只需要給我一分錢,第二天給我2分錢,第三天給我4分錢,每天都是前一天的兩倍。這樣持續30天,你看如何?”乙毫不猶豫就答應了。同學們,大家猜,一個月后是甲賺了還是乙賺了?我講完之后,同學對這個問題都非常的感興趣,有的同學還脫口而出“乙賺了!”第二天,那些說乙賺錢的同學迫不及待問:“老師,為什么是甲賺了呢,這里面用到了什么原理呢?”我便接著這些學生的問題,開始講授指數函數的內容。整節課學生都在聚精會神的聽我講課。可見,這樣一個生活中的問題,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我經常拿生活中的一些與數學有關的問題來考學生,對相應知識的教學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也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二、合作學習,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合作學習是指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習小組為教學基本組織形式,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彼此通過協調的活動,共同完成學習任務的一種教學策略。把數學學習設置到復雜的、有意義的問題情境中,通過讓學生合作解決真正的問題,掌握解決問題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師要精心設計問題,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學生善于觀察,認真分析、發現問題的能力。積極開展合作探討、交流得出很多結論。當學生所得的結論不夠全面時,可以給學生留下課后再思考、討論的余地。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索的動機,培養他們自主動腦、力求創新的能力。例如,在講解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時,采取實例設疑導入法。通過創設一個問題情境,就把復雜、抽象而又枯燥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通俗化,同時也趣味化,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合作學習為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學生的個體社會化發展創造了適宜的環境和條件,教學實踐中,我們注意到:在很多情況下,正是由于問題或困難的存在才使得合作學習顯得更為必要,每節新課前教師要要求學生依據導學提綱預習本節內容,要求學生在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記錄在筆記本的主要區域,課前預習中不能解決的問題課堂中解決,課堂中未弄明白的問題課后解決,個人無法解決的問題小組解決,小組無法解決的問題請教老師,實現真正的“兵教兵,兵練兵,兵強兵”,沒有問題就尋找問題,鼓勵引導學生在同桌、臨桌之間相互探討,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足夠的時間體驗問題的解決過程,更多地鼓勵學生獨立審題,合作探討,把問題分析留給自己,這種做法的出發點就是避免學生對教師的過分依賴,當然他們歸納基本步驟和要點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施以援手。合作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學習,不但能夠培養學生合作精神,提髙學生的合作學習能力,還能夠通過小組討論探究的方式讓學生在思考探究性問題的同時了解到小組內其他成員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通過小組交流討論能夠有效地開拓學生的解題思路。采取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相對于教師講解更有利于活躍高中數學課堂教學的氛圍,更有利于對學生思維的激發,更有利于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體現,是一種高效的探究學習途徑。例如,在進行《空間幾何體的表面積》的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針對如下問題“把圓柱的側面沿著一條母線展開,得到什么圖形?展開的圖形與原圖有什么關系?把圓錐的側面沿著一條母線展開,得到什么圖形?展開的圖形與原圖有什么關系?把圓臺的側面沿著一條母線展開,得到什么圖形?展開的圖形與原圖有什么關系?思考:圓柱、圓錐、圓臺的側面積公式間有什么聯系與區別?”引導學生進行合作探究學習,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運用多媒體,提高課堂教學實效性
運用多媒體進行數學教學,有利于學生各個感官接收信息,從而增加信息量,提升教學的效率。還能為學生營造一個活躍、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求知欲。對于一些推導定理或概念的過程,習題的解題過程等合理運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能夠減少教師板書的時間,為學生贏得更多的時間,還能提升課堂教學的密度,使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從而提升課堂教學的實效性。運用多媒體設備開展教學活動具有多個優點,如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和聲文并茂等,可將復雜公式、抽象概念變得形象化。在這樣的課堂教學情境中,可沖擊學生的多個感官,通過視覺、聽覺和觸覺等感官同時獲取信息,有效擴充課堂信息量,改善教學效率。而且學生在愉悅、輕松的課堂氛圍中學習數學知識,能夠體會到一定的樂趣,產生較強的學習欲望。例如,在設計和制作高二立體幾何《圓錐的概念和性質》的課件時,就可以用幾何畫板制作分別以矩形的一邊、直角三角形一直角邊、直角梯形垂直底邊的腰所在的直線為旋轉軸,其余各邊旋轉而形成的曲面所圍成的幾何體的動態過程,讓學生從觀察動態顯示過程中積極思維,然后從中抽象出圓錐的本質屬性,形成概念,并用發生式定義法給圓錐下定義。這種從具體思維到抽象思維的過渡、從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升華的良好遷移情境創設,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識圖能力,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
【參考文獻】
[1]茍丹.《新課程·中學》,2014(11):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