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炎 施威 李忠明
摘要:我國是一個氣象災害頻發且危害較為嚴重的國家,實施氣象災害科普工作對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公眾生命財產安全具有重大意義。相對于上世紀,現階段我國氣象災害科普工作機制日漸完善,但也存在實施方式單調、經費和專業人才缺乏等問題。為此,應從財政投入、完善管理、人員培訓、科普基地建設、創新工作方式等方面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進行全方位支持。
關鍵詞:氣象災害;氣象科普;工作機制
2015年4月28日江蘇省常州市遭遇冰雹災害,常州市氣象臺緊急發布雷電黃色預警信號、雹橙色預警信號及相關避險指南,但這次災害還是造成了巨大損失,主要原因在于當地群眾缺乏科學的災害預警和災害防御知識。據不完全統計,全市受災人口20821人,農作物絕收面積605.99公頃,房屋損壞19104間,直接經濟損失15721萬元。鑒于此,氣象和科普部門采用持續有效創新的方式實施氣象災害科普是氣象和科普行業的重要任務。
一、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社會價值
(一)氣象災害的危害
氣象災害主要包括洪澇、干旱、熱帶氣旋、低溫冷凍、風雹、濃霧及沙塵暴等,共7大類20余種,進行細分可達到數百種。中國是世界上氣象災害發生非常頻繁、損失嚴重的國家之一,干旱、暴雨洪澇以及臺風是最為常見且易造成嚴重危害的災害,此外沙塵暴、霜凍、冰雹、霧災等災害的危害也比較大。
建國以來,洪澇災害年均受災面積約3000萬公頃,共造成26.3萬人死亡、11074萬間民房倒塌,每年造成直接經濟損失幾百億元,重災年達到1000億以上。干旱對區域的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也會造成廣泛而深遠的危害。自1949年以來,全國每年因干旱而受災的農作物面積達到667萬公頃以上,重災年達到2667萬公頃以上,每年因旱災減產的糧食有幾百萬噸到3000萬噸。我國的沿海地區時常收到熱帶氣旋的影響,尤其在7月~9月最為集中,約占全年登錄數的77%。20世紀平均每年有6.5次登陸,最多20次(1961年),熱帶氣旋給我國東南沿海經濟社會的發展造成了很大的影響。風雹災害造成的損失也十分嚴重,從全國范圍來看,平均每年此類災害造成的損失約占總災害損失的10%以上。
(二)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現實意義
從國外經驗來看,氣象和科普部門及時有效地開展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會使公眾形成對氣象災害的防災減災意識。當氣象災害來襲時,公眾就會迅速采取各種各樣的防災減災措施,并且積極落實,合理安排生產生活。一方面,推實施氣象災害科普能幫助公眾了解所在地的氣候特點,有效掌握當地的自然環境、氣候特征、多發氣象災害及其規律;另一方面,有效實施氣象災害科普,讓公眾了解氣象災害的成因、特點以及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知識,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有利于和諧社會構建。
二、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及其存在的問題
(一)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
氣象災害科普,顧名思義,就是有關氣象災害的成因、易發生的時段地點、預測預報技術以及防災減災知識等的科學普及。目前,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方式主要有:
一是建設氣象災害科普場館,這些場館通過放映相關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視頻、展出各種各樣的氣象災害圖片,以及相關的文字說明等形式,著重介紹氣象災害的形成原因、多發地點和防災減災的措施等內容。氣象災害科普場館為廣大群眾了解氣象災害、學習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知識提供一個新的平臺。如國家級科普教育基地的合肥氣象科技園,每年可以接待約5000人次進行學習參觀。
二是氣象和科普部門組織的氣象災害科普活動。政府和氣象部門動員社會各界力量,尤其是在氣象災害多發的地點,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對氣象災害科普進行多種形式的宣傳,開展形式多樣的氣象災害科普推廣活動。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是一項公益性事業,政府和氣象部門通過廣播、電視、報紙、網絡等媒介,既可以將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傳播到公眾當中去,又可以讓人們從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中獲益。
三是學校將氣象災害科普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少學校開展了氣象災害防災減災的知識競賽、組織學生進行氣象災害科普文章的撰寫、組織了各種各樣的氣象災害科普的活動。氣象和科普部門應當注重加強同學校的合作,在學校定期舉行氣象災害科普的講座,并聘請專家、高校的教授、知名的學者為同學們演講授課。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更應當注重同學們與氣象災害科普實施人員的面對面交流,讓同學們真正了解氣象災害科普知識,把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牢記心中并正確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氣象災害科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氣象災害科普實施過程中存在不少亟需解決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方式較為單一,并且缺乏持續性和創新性。目前,氣象災害科普推廣的主要形式還是以氣象和科普部門的對外集中宣傳為主,宣傳缺乏創新性,而且對外集中宣傳階段性很明顯,宣傳時間跨度較長。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快節奏的生活里,不少群眾會忽視此類單調的氣象災害科普宣傳。這種情況的時常發生,嚴重降低了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效果。
其次,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廣度還不夠。近年來,隨著極端的天氣發生概率逐漸遞增,對那些特殊的地域,如信息相對閉塞的農村和氣象災害時常發生的地點。特殊的人群,如氣象災害科普知識缺乏的農民等。針對這些地區和人群則需要加強氣象災害科普工作。而此前的氣象和科普部門在實施氣象災害科普的過程中,并沒有在特殊的時段,如極端氣象災害集中發生的時間,對農村進行有重點、有針對性的宣傳普及。而這些特殊的地域、時段、人群卻非常需要氣象災害科普的實施。只有把握好這些方面,才能更好的增加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效果,保障當地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
再次,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還很缺乏,且現有場館還存在很多不足。目前,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總量不多,中西部地區很多市縣沒有氣象災害類科普場館;現有氣象災害科普場館建設也缺乏統一規劃和標準,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和隨意性,在管理手段上極其落后薄弱;還有相當一部分氣象災害科普場館由于運營狀況差,完全或幾乎沒有收益,日常運行難以為繼。
此外,缺少專業的氣象災害科普人才。目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主力軍依然是氣象部門的一些氣象專家和學者,專門科普工作人員極度缺乏。在不少省份,尤其是一些偏僻的縣市氣象部門,嚴重匱乏氣象災害科普人才,有些氣象部門甚至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作為分流機關人員措施,導致氣象災害科普推廣人員基本素質偏低、專業知識欠缺等情況,這嚴重制約了氣象災害科普實施工作的有效開展。
三、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的改進方案
(一)增加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財政支持和管理力度
首先,各級財政部門應該加大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經費投入,將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的經費列入到氣象事業費用的預算中去;其次,各級氣象部門還應該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工作的管理放在優先地位。近些年來,各級氣象部門大多成立了氣象災害科普工作領導小組,并把氣象災害科普實施納入到氣象科技事業發展體系中,但成效尚不明顯;再次,各級氣象學會還應加強對所屬科普工作委員會的管理,盡快組建一個以氣象科研單位、教育部門、業務單位三方共責的氣象災害科普網絡,通過選調專業人才,從人才和組織上對氣象科普工作予以保障。
(二)開展氣象災害科普人員的培養和培訓
氣象災害科普工作實施的主體是氣象災害科普的工作人員。氣象和科普部門可從氣象類高校招收一批具備專業知識、綜合素質優的畢業生來充實氣象災害科普隊伍,也可從氣象部門挑選合適的工作人員來從事氣象災害科普工作,而這些從業人員必須要通過相關專業技能考評;此外,從高校和社會上招募一批有熱情參與氣象災害科普工作的志愿者,也是彌補人力不足的重要措施。
同時,有關部門應加大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的培訓力度,即聘請氣象行業專家、科普專家或高校教師對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進行階段性集中授課,對學員進行專業知識考核并頒發相關培訓證書。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可以通過舉辦職業技能大賽等形式來提升氣象災害科普工作人員的知識水平和專業技能。
(三)創新氣象災害科普工作方式
氣象災害科普實施方式應不拘一格,一定要以更加有效、持續、創新的方式將氣象災害科普知識傳遞到社會各層面。應積極拓展氣象災害科普讀物、電視專題、新媒體科普等新途徑,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升科普效果;此外,氣象和科普部門還應該充分利用諸如“世界氣象日”這樣的主題,推動氣象科普文藝匯演進社區和農村,讓公眾在欣賞精彩表演的過程中接受氣象災害科普教育。
(四)加強氣象災害科普教育基地建設
興建或完善一定數量的科普基地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災害科普工作是非常必要的。一是相關部門要及時制定氣象災害科普基地的發展規劃和計劃,做好氣象災害科普教育基地的經費預算和實地調研;二是要整合相關氣象災害科普資源,優化管理體制,不斷豐富氣象災害科普基地的氣象災害科普內容;三是氣象災害科普基地要結合場館自身實際情況,制定符合自身條件的管理標準,努力實現規范管理和運作,把基地教育效用發揮到最大。
(五)加大對信息閉塞地區的氣象災害科普力度
當前,在許多交通不發達、信息比較閉塞的中西部偏遠地區,公眾防災減災意識比較淡薄,而這些地區往往是氣象災害多發易發地區。因此,應加強對這些地區的科普力度,一是要經常組織專家學者去當地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二是要著力同當地政府、村委會緊密協作,編寫、散發通俗易懂且適應當地實際情況的氣象災害科普手冊;三是要與當地的中小學合作,加強中小學氣象科普教育,從小抓起,通過中小學生影響其家庭。
參考文獻:
[1]高慶華等.中國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的進展[M].氣象出版社,2009.
[2]何學勇.氣象科普基地發展現狀及對策建議[J].陜西氣象,2004(06).
[3]杜婧,張脈惠,朱獻獻.氣象科普工作的幾點思考[A].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C].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09.
[4]劉林霞.對做好新時期氣象科普工作的若干思考[J].湖北氣象,2005(02).
[5]成海民,王躍峰,薛玉敏.談氣象防災減災知識的普及[J].中國科技信息,2010(18).
[6]王曉莉,陳世銀.氣象科普與和諧社會[A].公共氣象服務論壇——以公共氣象服務引領氣象科普工作分會場論文集[C].第26屆中國氣象學會年會,2009.
[7] 施威,劉青,李忠明.西方氣象科技引進與中國氣象事業近代化[J].閱江學刊,2016(02).
*基金項目:中國科協全民科學素質行動中長期發展戰略預研究選題“中國氣象科普體系建設研究”;國家公益性行業(氣象)專項(GYHY201306064)。
(作者單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科學技術史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