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雷雨+呂紅日

摘要:無錫市“新優質學校”項目堅守教育公平倫理,圍繞“學生素質發展”展開學校質量內涵建設的新探索。自實施以來,項目組建立并優化“管、辦、助、評”的組織體系,加強項目專業建設水平,重視發揮評價的導向功能,力圖構建學生發展性評價體系,通過反思改進將項目建設不斷推向深入。
關鍵詞:“新優質學校”; 核心價值;教育公平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6)12A-0018-04
2013年底,我市發布《無錫市“新優質學校”培育建設工作意見》,計劃以項目管理、支持的形式,培育建設一批自覺堅守教育核心價值,不挑生源、不爭排名,管理規范、品質優良的“新優質學校”[1]。2014年初,全市遴選確定25所培育建設對象,同年3月項目建設正式啟動,隨后歷經“學校發展評估標準頒布”—“學校基本情況摸底調研”—“學校發展規劃完善修訂”等環節,目前進入“規劃推進落實”的關鍵階段。“新優質學校”項目是由教育行政部門發動、相關教育機構參與、項目學校主動建設的一項系統工程,具有復雜性、交互性、行動性等特點。在建設過程中,一些基礎問題亟需理清并明確答案。這些問題用提問的方式就是:“新優質學校”項目的核心價值是什么?項目建設任務繁多,哪個是中心任務?項目組如何運作,才能朝著核心價值規定的方向邁進?本文擬對這些問題做出應答,通過介紹我市“新優質學校”項目建設有關情況,為相關研究提供借鑒。
一、核心價值:追求教育公平,突出質量重建
把握準確的價值導向是建設“新優質學校”的關鍵。理清“新優質學校”建設的核心價值,需要回溯到“為什么建設新優質學校”這一起點。關于“新優質學校”建設價值,概括而言,“新優質學校”不是一般的學校建設項目,是指向教育公平,圍繞“學生素質發展”開展的學校質量內涵建設的新探索。
首先,教育公平彰顯項目存在的價值合理性。“新優質學校”帶有鮮明的教育公平特征。2008年我市啟動“無錫市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示范區”創建工作,著力促進義務教育在辦學條件、師資隊伍、管理水平、教育質量等方面的均衡發展,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為每一個孩子提供公平教育機會和優質教育條件。2012年,我市所轄市(縣)、區全部建成“無錫市義務教育高位均衡發展示范區”,義務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達到全國領先水平。成績背后,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我市義務教育一直有兩個突出問題沒有得到根本解決。其中之一是區域內重點校與非重點校的實際差距沒有減小,不對稱的生源選擇和資源配置導致這兩類學校質量懸殊反而越來越大。一方面,數量少名額有限的重點學校無法滿足社會普遍高漲的對優質教育的需求,多數家長“望名校而興嘆”;另一方面,城市內大量“家門口學校”沒有教育話語權,無法享受到充分的發展權,成為教育改革過程中實際的發展沉默者。提出建設“新優質學校”,辦好一批“家門口的學校”、“老百姓子弟的學校”,啟動社會中下階層子女教育補償機制并逐步擴大影響,有助于增強教育普惠,促進教育資源的均衡配置,發揮區域教育的公平示范作用。“新優質學校”建設追求教育公平、實施教育補償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選擇“家門口”的社區學校作為建設對象,為學校各方面發展提供補償和支持;二是在學校自主建設過程中,為經濟不佳和特殊需求的學生提供補償和支持。2016年,該項目被我市列為“為民辦實事”十大民生工程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新優質學校”建設為普通市民子女實施補償教育,有著鮮明的倫理性和合理性,受到社會普通民眾的廣泛關注。
其次,質量重建凸顯了項目建設的價值導向性。我市義務教育尚需解決的另一個突出問題是,區域內科學全面評價學校教育質量的有效機制尚未建立。學校評價主要依賴學業測評和分數排名,不能科學全面反映國家教育對學校辦學質量的指導要求,也不能引導地方社會對義務教育發展做出科學理智的判斷,對學校教育提出合理的要求。隨著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社會生存空間不斷拓展,城市中固然還有不少人群寄希望于考試競爭,希望以此獲得更多的社會進階資本,改善生活和生存的現狀——這說明教育的工具價值,特別是重要考試的淘汰選拔功能依然強大;但是必須看到,越來越多的市民開始意識到“教育過程”本身的價值,“以人為本”的主體意識正在更多的社會群體中快速形成,“教育成人”的思想觀念已經在理智上成為主流。教育功能的多元化與功利化發展、教育過程的生命價值與生存意義、學業成績與素質發展的關系等攸關民生利益的矛盾和問題引發普遍關注。義務教育“為改變生存狀態和改善經濟生活打基礎”的功能定位變得保守和狹隘,越來越不能滿足市民們對更加優質教育的需求。希望孩子在學校充分享受到真正的21世紀教育——這才是更加廣泛的市民階層的心聲。這其中反應最強烈的莫過于期盼打破應試教育文化環境,讓義務教育走出“考試競爭”和“分數排序”的怪圈,學校工作重心從“應試”轉移到“育人”,從只看“冷冰冰的分數”到關注“活生生的人”。這些期望對學習過程和結果的反映就是:對分數不高的非學術型學生,所謂的學校優質教育質量體現在哪里?在應試環境下,聚集優勢資源、挑選特別生源,最后達到提高分數和應試排名的目標——這是傳統重點校的基本特征,已經全面滲透在學校的教育價值觀、思維方式、管理制度和行為模式中。改變應試排名,關鍵要改變以分數為核心的教育質量評價,將學校從“以應試教育為核心”的評價束縛中解放出來,構建以實施素質教育為目標,全面科學評估學校辦學水平的機制。提出培育建設“新優質學校”,不挑生源,就是希望學校摒棄片面的“以分數為核心”的學校教育質量觀,探索和重建“以學生素養為核心”的評價體系,培育形成正確的教育價值觀和質量觀,變革教育質量發展方式,不再走過往重點學校質量建設的老路。
由此可見,“新優質學校”積極呼應了地方社會對促進教育公平和變革教育發展方式的迫切需要,強調教育從“分數本位”向“素質本位”轉型,帶有鮮明的教育倫理色彩,符合素質教育的方向和要求。倘若淡化項目的倫理性,忽視探索構建素質教育質量體系,很可能偏離 “新優質學校”項目建設最初設定的軌道,陷入事務性的環節和程序,淪為一般性的資金支持項目。
二、運行體系:優化組織架構,強化專業引導
按照前期設計,我市“新優質學校”建設項目初步構建了“管、辦、助、評”的組織體系。管,即市教育局基礎教育處的依法依規管理;辦,即25所“新優質學校”培育對象自主辦學,體現項目學校的自主性、主體性、主動性;助,即專業團隊和業務部門的助力引導,市教育局明確市教科院及其專家團隊、教育惠民服務中心、教育電視臺作為項目助導機構,為項目提供專業引領和輿論支持;評,即評價部門的績效問責和診斷指導,由市教育評估院負責。經過實際運作,這個組織體系逐漸顯示出一些局限和不足,主要表現在:在管理方面,市(縣)、區教育局的管理缺位,導致管理脫節,影響監管力度;在助導方面,市教科院一定程度補位市(縣)、區教育局,實際扮演著組織協調、調控節奏、把控進度的管理角色,混淆了自身定位和職責分工,極大影響了其專業表現,項目學校未曾獲得充分的專業指導,學校主體建設容易變成依賴經驗的主觀建設;在評價方面,市教育評估院很難保持第三方的客觀評價,與專業機構評價相比,下達指令的管理色彩較為濃厚。
“新優質學校”項目要達成“促進教育公平、探索質量重建”的目標,需要明確市(縣)、區教育局承擔相應的管理職責,讓它們直接介入管理,有助于在項目成效和學校責任之間建立一定的利害關系。校長作為“新優質學校”建設第一責任人,需要對建設成效負有主要責任。助導機構主要發揮專業支持和環境導引的作用。市教科院本應充分發揮項目建設的專業研究和策略咨詢職能,由其負責成立專門的研究小組,負責為項目決策實施提供專業指導和智力支持。專業指導具體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項目建設過程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及時應答,為學校建設發展答疑解惑,提供方向指導、工具途徑、策略方法、效果樣例等;二是定期向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提出項目推進實施的咨詢報告等;三是參與“新優質學校”學生素質發展性評價指標的研制和實施,負責搜集問題,積累實踐經驗,提煉建設成果。項目指導的專業程度決定著“新優質學校”建設的專業水平,保證建設成果的科學有效。關于項目評價,建議由市教育評估院委托高校或者社會專業機構,組織成立“新優質學校督導與評價中心”,以第三方身份參與評價。這樣重新設計的項目建設組織構架及運行體系會更趨合理、高效,詳見下表:
三、中心工作:突破評價瓶頸,著眼師生發展
“新優質學校”建設項目工作任務繁雜,各個階段任務重點各異。例如,在摸底調研階段,項目組主要任務是開展調研走訪,實地考察學校,通過對話交流,尋找特色亮點,聚焦發展生長點;在制訂發展規劃階段,項目組與學校深度對話,找到“最近發展區”,幫助學校明晰自身定位,發現近期的參照學校和中長期目標學校,制訂“三年發展規劃”,確定再次出發點。隨著項目的推進,評價對項目建設的價值導向、程序調節、過程監督、績效激勵、全程管理等作用愈加凸顯,項目組深切感到“評價是指南針,評價是風向標”,必須把評價自始至終貫穿于項目建設的全過程。
2016年初,項目組制定了《無錫市“新優質學校”建設培育工作評估標準(試行)》(簡稱《評估標準》),試圖從三個維度對項目學校的推進措施和成效進行評估。一是規范辦學,包括師德師風、招生編班、課程實施、課業負擔和校園安全等五項二級指標;二是主動發展,包括管理優化、課程建設、教學改革、教師發展、學生成長和評價變革等六項二級指標;三是特色創新,對創新項目進行評估。與多數的學校辦學質量標準相比,《評估標準》具有若干方面的新意,但由于欠缺專業技術和實踐檢驗,也無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在:在價值反映方面,評價內容與“教育公平、質量重建”的目標指向有一定的差距,指標內容的倫理色彩較弱,質量重建的意圖和表現不明顯;在核心內容方面,學生發展沒有成為核心指標,沒有突破“重視考分”的思維慣習,甚至遺漏了一些重要的學生發展指標;在專業方面,缺少評價工具和量化數據,無法保證評價工具的科學性,編制專業測評工具的能力需要加強;在評價功能方面,沒有觀照到學校的改變,評價沒有涉及改進的功能,也無法持續跟蹤改進的結果。
為此,我們計劃在《評估標準》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和調整。關于評價內容選擇和指標的制訂,把學生發展置于評價的核心位置,教師發展和學校發展作為圍繞核心的兩翼。學生發展性評價指標應全面反映學生的社會發展、個體發展、學業發展、綜合發展和公平發展,圍繞道德行為、身體素質、學業學習、特長愛好、綜合技能、公平教育提供具體的評價參考標準;教師發展性評價應立足于學生發展,此外還應關注教師素質和身心健康,了解教師專業成長和公平發展,圍繞學生因素、自身因素、專業因素、機會公平設計具體的評價參考標準;學校發展性評價的核心也是學生發展,此外還應關注教師發展、規范管理、特色和公平建設,建議從學生要素、教師要素、管理要素、特色發展、公平發展五個方面設計具體的評價參考標準。關于評價主體,由于學校師生作為主體自主開展“新優質學校”建設,項目評價主體應包括評價所涉及的攸關方以及評價實施者在內的全部人員。關于評價報告,經過數據分析和處理后,由項目組撰寫規范專業的評價報告并反饋給學校,解讀關鍵指標,聚焦問題、開出“藥方”,幫助學校采取措施,實施跟進式改進。
回歸教育本源、推動教育轉型的“新優質學校”項目建設實施至今,我們不斷明確問題,明晰項目定位,探明發展策略。為了穩健推進、有效實施,項目組還將進一步細化研究項目建設的價值系統、操作系統、動力系統和保障支持系統。下一階段,還將重視推進基于設計的行動研究,重點做好五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改善課程與教學。改善課程與教學意味著樹立課程教學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提升統整課程和改進教學的能力。學校要敢于探索教學實驗與創新,鼓勵個性發展,重視對發展不利學生進行教學補償,把學生發展真正落實到課堂細節和學校的日常生活中[2]。二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意味著校長俯下身段多與教師溝通交流,在尊重、欣賞教師的過程中增進彼此的理解,贏得教師的信任。學校要掌握激發教師工作熱情的方式方法,加強教師團隊建設,引導教師主動發展。三是提升學校領導力。改善學校領導,校長努力修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管理藝術。增強文化領導意識、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形成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四是優化學校組織環境。優化學校組織環境意味著重視學校組織結構建設,協調好行政管理人員與教學科研人員的關系,控制學校規模與班級規模,把學校建設成為充滿人文關懷的民主平等的專業合作型組織[3]。五是獲取外部支持。建立旨在增進家校合作的制度機制,促進學校與社區融合,學校重視發展公共關系管理能力,謀求媒體輿論的理解和配合,創造條件增強社會公眾參與學校建設的力度、廣度和深度。
參考文獻:
[1] 無錫市“新優質學校”培育建設工作意見[EB/OL].http://www.wxjy.com.cn
[2] 夏雪梅.新優質學校走向哪里——基于43所學校變革路徑的分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3(10).
[3] 華敏.從新優質學校校長身上借鑒到什么[J].上海教育科研,2013(3).
責任編輯:丁偉紅
The Core Value and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GONG Lei-yu & LV Hong-ri
(Wuxi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Research, Wuxi 214001, China)
Abstract: The project of “new high-quality school” in Wuxi City sticks to the ethics of education equity and revolv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accomplishments to make a new exploration of school quality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Since the implementation, the project team has established and optimized the organizational system of “managing, running, helping, and assessing”,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levels of construction, and emphasizing the guiding function of assessment, with a view to constructing the assessing system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deepening the project constantly.
Key words: “new high-quality school”; core value; education equ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