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穎
摘 要:文章作者就如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結合以“導學案”為題的課堂教學模式研究,從“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解決的現實問題、對教師教學習性的影響”三方面做了闡述。
關鍵詞:“導學案”;理論基礎;教學習性
為進一步深化課堂教學改革,我實行了以“導學案”為題的課堂教學模式“小學數學課題研究”。在實施的過程中,我發現這種模式確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合作精神與團隊意識。
一、“導學案”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和實施方法
導學案是集教師的“導案”、學生的“學案”“練案”和綜合性評價于一體的導學性文本。它的基本方法是“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當堂訓練”,體現了“以人為本、教學合一”的理念。學生借助“導學案”自主學習,初步掌握基礎知識、概念,理清知識線索,并嘗試用掌握的知識解答“學案”中的問題,進行自我能力訓練或討論交流,并在“學案”上做相關的學習記錄。學生能自主完成的內容,就可先學習其基礎,剩余部分則在課堂教學討論中解決,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二、“導學案”在課堂教學能夠較好解決的現實問題
1.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得到改變
使用導學案之前,我們的授課以講為主,很多時候,一堂課下來,真正給學生自主學習、合作討論的時間并不多。使用了導學案以后,受到導學案的制約,教師不得不把講、灌轉化為引導,變多講為精講,變灌輸為引導。
2.預習真正落到實處
傳統的預習,教師只是口頭上反復地予以強調,并不作任何指導,學生對預習的理解就是讀讀課本,大體地瀏覽一遍,可以說是走馬觀花,敷衍了事。教師對學生的預習情況基本上是不聞不問,所以預習只是一種形式,沒有解決根本性的問題。使用導學案之后,我在預習環節設計了預習指導、預習要求、預習檢測、學生問題欄等內容,使學生明確學什么,怎么學,讓先學后教真正落到實處。同時,通過預習檢測為二次備課、上課提供依據,使課堂教學具有更強的針對性。學生問題欄的開設,讓學生具體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讓教師能在課堂上幫助解決,同時也使學生能真正帶著問題走向課堂。這樣將被動預習轉變為自主的學習行為,從而提高了課堂效率。
3.合作學習促進了學生的成長
實施導學案以來,合作學習成了我們主要的學習形式。課前學生們忙著預習,準備在課堂上充分展示自我,享受著自學、合作帶來的學習成就感;課堂上,學生動起來了,積極發言,有意識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享受著學以致用的樂趣。我走下講臺,融入學生中,師生關系平等了,讓學生有了感受快樂的基礎。我成了學生,學生成了教師,在課堂上合作交流,互相促進,在合作學習中創新的火花時時迸發,既能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還能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通過合作學習,還解決了班額大,難以實施個別輔導的難題,讓優等生的才能得到了發揮,中等生得到了鍛煉,學困生得到了幫助和提高。
三、“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對教師教學習性的影響
“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從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從以教師講授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活動為中心;從教師灌輸知識轉變為以學生經驗為基礎探索新知識,這種新的課堂教學模式完全符合學生的認知活動。
1.對教師備課的影響
備課是教師教學的起始環節,傳統備課模式側重于對課程標準的研究和教科書的研析,而學生的學習心理活動常會被忽視。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建立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上,不僅要關注知識傳授本身,還要關注教學策略的設計、學生的學習規律和為學生自學提供豐富多彩的資源開發上。
2.對教師講課的影響
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下,教師講課不僅是講授教學內容,還必須關注教學手段和學生等各方面因素的關系,解決各方面的矛盾,使學生發生認知結構上的變化。教師主要著眼于指導行為,以“產婆”的身份代替傳統教學中主宰和監護人的身份,用啟發、助產、歸納和定義等步驟,代替片面傳授知識點的一個全新的講課模式。這有效避免了傳統以教師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學內容過多、進度過快,學生因承受知識載重太多而疲勞、效果不佳的現象。
3.對作業批改與課堂輔導的影響
一般教學情況下,學生的作業是書寫在紙面上,之后由教師判斷“是”或“否”,而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下對學生作業的批改和輔導注重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注重教師與學生的交流環境。在“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是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心理因素等方面存在的差異,設計和安排教學,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
總之,“導學案”課堂教學模式既促進了學生的發展,也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者單位:福建省尤溪縣西城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