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國欣
【摘要】結合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創新實訓教學模式,運用移動檢驗站這一新生載體,實現實訓教學、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功能三合一。
【關鍵詞】醫學檢驗 移動檢驗站 實訓教學 社會實踐 社會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36-01
一、背景
當前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校生對專業知識以及技能的掌握與社會需求之間尚有差距,在校學生對專業的認知和學習熱情不足,專業角度下對國情、社會的了解十分缺乏,學校實訓教學的有效途徑比較匱乏。
另外,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在校生社會實踐活動與專業學習內容往往脫節,不能充分體現專業特色和人才培養目標。
二、目的和意義:
1.創新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教學模式
結合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實訓培養本專業學生實踐操作能力,鞏固專業理論知識的掌握;補充完善專業教學方法,創新實訓教學方法。
2.大學生志愿者社會實踐活動與醫學檢驗技術專業特色相融合
通過充實的社會實訓學習和服務,體現大學生志愿者價值,培育醫學生關愛社會群體意識,拓寬醫學生的視野,提高醫德水平。引導學生從專業角度深入社會、了解國情、接受鍛煉,并在這一過程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固樹立為實現中國夢努力奮斗的理想信念。
3.實現社會服務功能
開展醫學檢驗技術專業實訓教學的同時,能為實訓地點的群眾能提供實實在在的醫療服務,讓學生在實訓中走上社會服務崗位,體現大學服務社會的重要功能。
三、移動檢驗站實訓教學模式的內容
1.移動檢驗站的概念
移動檢驗站即把完備的醫學檢驗設備集成為車載設備,從而開展可移動式的醫學檢驗相關業務,有利于開展便民醫療合作服務,解決好打通聯系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問題,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移動檢驗站實訓教學模式就是運用移動檢驗站開展實訓教學,同時促進大學生結合專業特色深入社會進行日常志愿服務,實現實訓教學、社會實踐和社會服務功能三合一。
2.移動檢驗站的建設和維護
因為移動檢驗站的初次建設成本較高,初始階段可以采用租賃和技術服務的形式實現。這個辦法既可以滿足實訓教學需要,又能對車輛和設備的維護成本有效控制。可以與移動檢驗站提供方簽訂合作協議,以技術支持和服務的形式實現移動檢驗站的使用。
在先期運行順利并且后續服務功能開發充分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自購移動檢驗站,并進一步開展各類醫療合作服務項目。
3.移動檢驗站的功能設置
可以按照實訓教學的實際需要進行定制。根據醫學檢驗技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以及醫學檢驗醫療服務的基本需求,移動檢驗站的基本檢驗功能應包括:肝功腎功、生化項目、血脂血糖、血常規、尿常規、心電圖,另外可以附加彩超、DR胸透等項目。可以根據實訓成本和醫療服務成本進行相應檢驗項目的增減。另外在實際實訓中可以配套進行部分檢查項目,包括: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身高、體重、腰圍、皮膚、心肺功能等。
4.移動檢驗站實訓教學運行的實現
要在教學計劃中合理規劃實訓教學學時,可采取日常實訓教學安排為主、假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專項實訓教學為輔的模式。
開展實訓教學時,要配備專職教師指導實訓教學活動,專職教師應由具有醫師、檢驗師、檢驗技師資質的臨床教師擔任,既能進行有效的現場教學,又能開展合法合規的醫療服務。同時實訓教學活動還應該配備專職管理人員,負責實訓活動的組織、策劃和各類檢驗項目的聯系和落實工作。
實訓教學中,黨團組織和輔導員要全程參與,對參訓學生的進行學習紀律和思想道德的雙重教育管理。實訓教學不僅僅要強調教學活動的有效性,而要更加重視大學生社會實踐和服務社會功能的體現,讓大學生在實踐鍛煉中,了解國情,體驗民生,提升醫德水平。
四、移動檢驗站的遠期建設目標
1.在完善移動檢驗站硬件功能的基礎上,加強本地師資人員的技術培訓,達到既能完全掌握移動檢驗站的技術操作,又能達到指導和培訓學生的目的,能夠購置和參與建設具有自主產權的移動檢驗站。
2.與當地醫療機構開展便民醫療服務合作項目,從而實現更深入和廣泛的社會服務功能。
參考文獻:
[1]魏巍, 趙春艷,黃曉華,夏楠,左云飛.醫學檢驗實驗教學改革的研究與探索,中國實用醫藥,2011(02)
[2]姜曉,雷呈.檢驗醫學實踐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思考,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1(05)
[3]馮文莉, 涂植光.醫學檢驗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探索,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6(2)
[4]蔣建軍,李鵬程,丁琳.本科實踐教學環節的思考與對策,中國電力教育,201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