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興華
【摘要】教材的處理,就是不斷改變或重構教材內容、體例和改革與之相適應的教學方法。中等職業教育教材的處理必須堅持課程標準,并與專業培養目標向一致,與企業標準相結合,并基于學情藝術地運用相關技術,提高教學效益。
【關鍵詞】中職教育 課程改革 教材處理 汽車文化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1-0239-01
在中等職業教育中,需要對教材做出處理以適應學生、企業和專業的需要。但是,究竟該怎樣處理教材,處理到什么程度,卻讓很多老師感到迷惑,覺得無從下手。筆者結合《汽車文化》教學談幾點淺見。
一、中等職業教育處理教材應當遵循的原則
(一)遵循課程標準。教材處理不是隨心所欲的對教材內容進行刪減增加,她始終應當圍繞課程標準進行。在解讀課程標準的時候,我們需要回答清楚四個問題,即專業培養目標是什么?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是什么?本課程的上限(天花板)在哪里?本課程的下線(地板)在哪里?弄明白了這四個問題,我們才知道對教材的再加工應當在圍繞什么目標進行和在怎樣的區間進行。
(二)把握住教材的知識(技能)體系。這需要回答三個問題:起點在哪里?終點是什么?如何從開始走向結束的?學習《汽車文化》需要學生有文字閱讀能力、讀圖能力,有一定的美學素養,能夠進行歸納總結,能夠進行語言加工和表達。更高級一定的能力,則還需要收集和處理新信息的能力和溝通、合作的能力。在知識上,學生需要具備基本的汽車構造的知識和一定的歷史知識。分析了教材的知識與能力體系,再分析學生的學習基礎,我們就可以弄清楚教學的起點,教學的終點,知道課程該向哪個方向走,并對如何達標有了基本的思考。
(三)領會編者的意圖,將處理結果放到專業背景下考量。我們需要主要關注四個方面:編者編寫意圖是什么?編者為什么要這樣寫?專業培養目標是什么?教材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編者的角度審視所修改、增刪的內容,可以保障知識的連貫性、目標的一致性和標準的統一性。《汽車文化》的課程性質和任務,在不同的專業有不同的要求。編者的意圖則是“讓學生通過對汽車概述,汽車史話,汽車外形和色彩,著名汽車公司及車標,汽車名人汽車運動,汽車新技術與未來汽車等內容的了解和學習,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熱愛汽車專業,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汽車專業學習中。”理解編者的意圖,就為自己拓展資源,選擇資源,投放新的資源打開思路,找到方向。
(四)以生為本,尊重學情。課程改革一定是以學生發展作為改革的前提和關注的重點的,脫離了學情,課程改革就成了無本之木。關注學情,需要回答清楚三個問題。即學生的知識(技能)基礎如何?學生的學習習慣和情感怎樣?學生的上述情況對學習本課程的影響有哪些?針對不同專業的學生,針對不同的知識基礎與技能基礎的學生,教學的要求、資源的投放、課堂的組織都需要進行適應性的改變。
二、教材處理的方法
(一)要素分析法。就是依據課程標準,與企業行業要求相結合,列舉要素點,比照要素點分析教材內容是否做到了一一對應,并以此判斷新資源的價值,選擇服從標準,符合要求的資源,吐故納新,增加課程資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二)金字塔分析法。就是在宏觀上(對標課程標準,對標專業培養目標)對教材整體做出分析,把握整體脈絡;中觀上對標行業企業標準,對各個章節(模塊)做出功能和價值判斷,掌握內部邏輯關系;微觀上具體細分,找到處理的內容和處置點。在教授《汽車文化》第二模塊——世界著名汽車公司的時候,結合上一模塊得出的汽車工業“根在歐洲,長在美國,變在亞洲”的產業概況,按歐洲著名汽車公司、美國著名汽車公司、日韓著名汽車公司、中國著名汽車公司四個部分對教材進行整合。
(三)合縱連橫法。就是運用遷移理論,在教材處理中讓別的學科知識何技能為我學科所用,幫助學生構建新的學科知識與能力體系。如教學《汽車文化》第一模塊《汽車概述》時,借助學生已經學習汽車構造的基礎知識,知道汽車基本構造等內容的優勢,進行翻轉教學,將課堂交給學生,效果很好。
(四)幾種常用的有效的小技巧。
1.重組法:重構知識與能力體系,形成具有個人風格的教學內容。
2.換例法:將教材中的事例替換具有時代感、學生感興趣的事例,提高親和力,增加學生興趣。
3.割補法:將陳舊的內容割舍掉,補充新的內容,或者補充完善原教材。
三、教材處理中應當注意的幾個問題
(一)滿足于小修小補,沒有綜合考量和頂層思考,不敢動大手術。
(二)違背課程標準,能散不能收。有些老師在教學中對課程標準把握不足,以為什么材料都可以進入課堂,卻忽略了專業目標和課程標準,導致散得太開,收不回來。
(三)對學情研究不足,“收”和“放”都失當,案例超出學生認知,導入課堂的內容太散,學生思維無法聚焦等等。
總之,教材的處理必須要求實求是,遵循課程標準,尊重學情,主動接納行業企業標準;也需要創新思維,在理解課程價值的基礎上進行創造,為學生學習和綜合職業能力提升不斷改革創新;也需要講究方法,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在革新教材內容的同時改革教學方法,不斷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賈榮固.教材分析與處理的策略,大連教育學院學報[J],1998-11-15,51-56.
[2]余映潮.教材處理的技巧,語文教學通訊[J],2014-04-15 ,69-71.
[3]王保衛.教材處理三境界,中小學教學研究[J],2012-09-10,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