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日東
摘 要: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我國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小學英語作為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自然而然要起到引導的作用。通過對英語教學方式的研究,互動型的教學被推上了教學軌道。
關鍵詞:小學英語;積極性;互動型學習
互動型教學,就是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在教學雙方平等交流探討的過程中,達到不同觀點的碰撞交融,進而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和探索性,達成提高教學效果的一種教學方式。在傳統小學英語中學生總是被動地接受知識,并沒有掌握數學的精華和奧秘,也沒有產生對英語的濃厚興趣,因而阻礙了其英語水平的提升。自從新一輪教改在全國各地開展,極力主張轉變被動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提倡自主、互動、探究。因此互動型學習教學模式漸漸被推上軌道并取得一些成效。
一、互動型英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1.英語教師對互動型教學方式的態度
首先,我國大多數的英語教師仍習慣于傳統的傳授式教學方式,即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傳授的都是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英語理論性知識。再者大多數英語教師認為傳統的教學方式使得他們沒有充分的時間進行互動式教學或者進行互動式教學會影響其教學進度。目前,所謂的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仍處于傳統的單向式互動即老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仍然是教學活動的主導,嚴格控制整個課堂的每一個步驟、每一個過程,從而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整體的互動學習氛圍并不濃厚。在英語教學中,筆者認為灌輸式的單向式互動學習并不能真正意義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只能達到一個應試的水平,并不能做到真正意義上的交流互動,更無法真正提升學生在語言方面的綜合應用能力。
2.學生在互動學習中積極性不高
第一,在傳統的英語學習中,完全是以教師為中心,整個教學過程是由教師獨自完成,學生處于完全被動的狀態,只要死記硬背英語就能應付考試。在課堂中的角色主要是忙碌地抄錄筆記和被動地吸收知識。學生幾乎沒有時間去消化和咀嚼,更不要說在教學中向老師提問或是質疑。久而久之,學生就習慣了不動腦筋地做知識的接收器。然而,在互動學習中需要學生發揮其積極性與教師進行互動,顯然學生仍未習慣這樣的學習方式。第二,學生大多對教師存在敬畏的心理,認為老師說的都是正確的、具有權威性的,要學生發表自己的看法對老師的教學提出異議,顯然有一定的難度。
3.師生之間日常情感交流的不足
針對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教學方面就要求老師既要重視知識教授,同時更要注重師生之間情感的交流。但由于現在教師缺乏對學生的了解,缺乏對學生日常生活的關心而無法真正走入學生的內心世界。在互動式教學中,又由于平時情感交流的不足致使學生對于老師之間的互動仍沒有積極性,并且以消極的態度應付,從而使得教師達不到其教學目標,久而久之教師也就放棄了采用互動式教學的方式。
二、促進英語互動型學習的方法
1.改善英語教師對互動行教學的態度和專業素養
首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該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去反應、去吸收,做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和指導者,而非機械式地做英語知識的傳播器,幫助學生認識互動中的各種障礙,給他們展示的機會和平臺,將40分鐘的課堂變成學生的實踐場地。其次,英語老師應通過各種講座、公開課等,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以應對學生提出的各種問題。最后,一個成功的互動式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還要具有更高的組織能力和引導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去多元地思考英語教學的整個過程,因此教師應該豐富自己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組織各種形式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課堂互動。
2.提高學生在互動型學習中的積極性
第一,學生應該改變其消極的學習態度,不要一味地做沉默的知識接收器,應該改變其學習態度,動腦筋思考問題,積極融入老師的教學氛圍。第二,學生應該改變對老師的態度,不要盲目地認為教師說的都是對的、都是權威,應該積極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考慮對或者錯。最后,學生應該積極主動學習,增加自己的英語詞匯量,增強自己的自信,改變自己的心態,不怕說錯,勇于開口講英語,勇于面對自己的錯誤,從而真正提高英語的綜合水平。
3.教師應增強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互動式教學,從根本上說是一種雙向的人際活動,必須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完成。在課外,教師應該時刻注意學生在生活中的情緒變化,加強師生情感方面的溝通,走進學生的生活和內心。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互動型教學的順利進行,并且做到行之有效,情感交流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總之,傳統的單向式英語教學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學生的英語知識,應對應試教育,但現如今,要真正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和水平,必須轉變為互動式的雙向教學。
參考文獻:
[1]劉超.小學英語教師專業發展需求內容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14.
[2]林琳.小學英語生成性教學的誤區及對策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