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嵩
摘要:創新教育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為目的的教育。小學語文教學包涵了很多創新的元素,教育工作者在教學過程中憑借教材性質,語言特點,學生的個性,尋找創新的突破口,發掘學生的創新潛質,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把語文教育的作用發揮的更完善,為不斷發展的民族培養更多創新型人才。
關鍵詞: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75-01
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中國公民學習祖國語言文字的重要渠道,是實施素質教育、創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創新教育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創新教育必將成為當今教育的主旋律。傳統的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枯燥乏味,嚴重降低了學生學習興趣。而教育創新致力于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更全方位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和綜合運用能力,為小學生未來更深入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結合三十多年的小學語文教學生涯中積淀的豐富的教學經驗,談談自己的淺見。
1.轉變教學方式,拓展課外活動
語文課講解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圖片、文字、聲音甚至相關視頻短片,使整個教學過程充滿生活氣息,給學生直觀的感受,增強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效果,讓學生對語文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因為對于小學生來說有趣的課堂總會引起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鼓勵學生向老師提供自己拍攝的與所學文章相關的圖片或視頻,在視覺和聽覺的雙重刺激下,調動小學生在課堂討論環節的積極性,把語文教學和生活感悟完美結合。此外,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興趣愛好,組織一些相應的語文課外拓展活動,如對喜歡閱讀的學生組織課外閱讀興趣小組,對喜歡寫作的學生開展課外寫作興趣小組,等等。通過組織開展課外拓展活動,達到對教學資源進行整合的目的,不僅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還更好地提高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使小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語文學習中。另外,除了一些拓展性活動之外,在課堂教學之余,教師還可以根據語文教學進度,適當組織開展一些競賽性活動,并在此基礎上為學生營造良好的競爭氛圍,以便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趣味性,確保小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語文知識。
2.組織課堂情景教學,鍛煉學生實踐能力
傳統語文教學只停留在讀、寫、背的層次上,無疑扼殺了學生的學習熱情,轉變成了一種負擔。教育創新后的小學語文改革了教育手段,積極開展課堂活動,教師在教學過程當中可以采用辯論方式、搶答方式等組織教學活動。例如,全班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辯論賽,在辯論賽過程當中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更豐富課堂內容,同時,在辯論賽進行過程中充分鍛煉學生的語文口語表達能力。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更進一步感受生活,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意識,在此基礎之上,學生在語文學習方面取得的成績更突出。
3.加強小學生寫作訓練
作文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小學寫作教學中存在脫離實際的現象。老師不應只停留在簡單講述指導的階段,并沒有真正引導學生如何寫作,如何表達真實思想情感,造成千文一面,文章毫無新意的結果。教師應當告訴學生寫作的真實目的,耐心細致地指導學生把握文章中的具體詞匯,將實際生活中的景色、人物、事件以文字形式表達出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想法。例如,課文《小露珠》運用了擬人手法,從不同動物的角度對小露珠進行了描寫。青蛙認為露珠閃亮如鉆石;蟋蟀認為露珠透明如水晶;蝴蝶認為露珠圓潤如珍珠。針對這樣的比喻手法,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發揮想象,模仿課文并聯系實際生活,寫下相似段落。用這種方法將語文學習和實際生活緊密結合,提高學生寫作能力。
4.運用經典誦讀,提高學生人文素養
朗讀的過程是孩子們的認知過程,必須有良好情感參與,教師可以利用一切教學工具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置身其中,調動學習積極性。如《桂林山水》這篇課文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在課前精心制作有關桂林的山、桂林的水等方面的PPT課件,課堂教學中通過認真看圖和理解課文,了解桂林山水的特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壯麗河山的思想,陶冶愛美的情趣。讓學生評比這些圖片,分析這些山山水水都美麗在什么地方,當學生逐步被引入到情境之中,就能激發起想象力和聯想能力,實現更好的烘托朗讀效果,小學生在這種情境之中能更順暢地學習語文知識。
5.加強閱讀理解訓練,激發學習興趣
語文教學過程中,對文章的理解和學習十分重要,老師的講解使學生深入理解文章思想感情。從實際生活入手進行教學更能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站在作者的立場上思考文章的中心主旨。閱讀能力直接影響其他學科學習基礎,它是靠長時間讀書實踐逐步培養起來的,并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形成的。長時間閱讀中會慢慢累積很多知識,從低到高、從簡到難。學生可以結合原有知識經驗,順利完成其他課程有關閱讀的教學。閱讀能力關系學生終身發展,不僅是學習其他科目的堅實基礎,還是將來面對生活、面對社會的一種能力。課堂閱讀能力培養可以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經過多重方式的審美教育培養出來的,是學生綜合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閱讀,吸取知識,開放思維,理解書本上的信息符號,轉化為具有一定意義的理解和感知,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現實生活中和藝術品中的美好事物。感知美的能力和審美能力在很大程度上與閱讀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例如,在《草原》一課中,作者細致描述了內蒙古大草原的美麗景色,老師可以對文章中的場景進行詳細講述,可以讓去過的學生向大家描述他眼中的草原,引起其他學生的興趣,從而開始進一步探究和討論,揣摩作者的寫作心情,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拓寬知識面。
小學語文創新教育最核心的目的是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課堂實踐中不斷為學生提供更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在積極、樂觀的心態下成長,成為實用型綜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