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英麗
摘要: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進行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小學低年級是學生語言發展的最低階段,單靠教材編排的說話、寫話訓練是不夠的,創設一定的語言環境,對學生進行有目的的語言訓練,是發展學生語言的有效途徑。這樣,不僅培養了低年級學生說、寫能力,而且為消除高年級作文的難題開辟了渠道。
關鍵詞:小學語文;培養學生;說、寫訓練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62-01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說話、寫話訓練質量,便成為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研討的重要課題。近幾年來,本人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針對低年級學生的認識特點,低年級說話、寫話自身特點和規律,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些成效,具體做法如下:
1.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激發習作興趣
我們教師一定要尊重低年級兒童的心理特點,了解他們作文的心理效應,科學地進行早期作文教學,注意培養低年級學生的寫作興趣。例如:針對低年級學生對新奇事物特別感興趣的特點,老師可以組織班級學生演一些有趣簡短的情景劇,,表演自己經歷或看到聽到的有關事情。以課堂為起點來實施生活化的教學,加強課堂教學與生活的溝通,讓語文貼近生活,聯系實際。創設"演"的環境,讓表演再現生活;創設情境,讓學生貼近生活;打破常規,讓學生親身體驗生活;放飛想象,讓學生描繪生活;變序教學,使課本內容符合生活實際。然后再組織他們練習說話、寫話。學生們有了生活素材,說起話來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寫起話來也具體生動,真實感人。
如二年級語文下冊語文園地六口語交際的主題是《介紹自己喜歡熟悉的小動物》,這對于我們農村孩子來說都太熟悉了,家家都有小動物,孩子們整天和小動物打交道。組織教學時,你喜歡什么小動物?一個問題孩子們就爭先恐后地說了起來,那誰愿意給大家介紹介紹你喜歡的這只小動物?這會孩子們的手舉得更高了。然后分組活動,把介紹同一種動物的同學聚在一起,各自說出自己的了解,互相取長補短,搜集資料,小組選出一名同學向大家匯報。匯報中發現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是豐富的,出乎我的預料。興趣越濃,注意力便越集中,學習便越積極主動,只要我們教者想方設法,調動一切手段,讓每一個學生都迫切參與其中,都躍躍欲試,還有哪個學生不愛學習呢?
2.開展課外活動,練習說話、寫話
說話、寫話與學生日常生活聯系十分緊密,因此,除在課堂上加強訓練外,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有意義的活動也是訓練學生說話、寫話的極好題材。如進行講故事比賽,小學生從小就愛聽故事,欲望強烈,而故事本身就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經常聽故事可以增長學生的知識,發展學生的想像力。而講故事既能激發學生的思維能力,又能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教學實踐中,我經常采取聽故事說話、復述故事、編說故事、續接故事等形式訓練學生說話,為寫話打好基礎。
閱讀在低年級作文教學中也很重要。以讀促說,以讀促寫,已成為教學工作者的共性認識。學生通過課外閱讀,為說話、寫話莫定了基礎,及時抓住這些素材,對學生進行各種形式的說、寫訓練。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自己喜歡的詞句抄寫下來,與同學進行優美詞句交流,比一比,誰積累的優美詞句多,再把它們整理后寫成日記,而且要用詞恰當,寫的通順、流暢,評選出"小作家"。這樣,把學生的閱讀、說、寫融為一體,極好地發揮了以讀促寫的作用。
3.展開想像,練習說話、寫話
想像是根據你看到或聽到的真實事物,在頭腦中形成新形象的過程,想像是創造的種子,在寫作中不可忽視,沒有想像便沒有作文。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在寫作中要充分發揮其想像力。只有大膽的想像,才能表達兒童純真的情感,才能把作文寫得生動活潑,才能增強感染力。例如:《狼和小羊》故事中狼想吃掉小羊,就故意找碴兒,結果在理論上無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就暗地里尋仇……創設故事的結局:小羊知道對壞人不能光講道理,更要……小羊采取什么方法戰勝狼呢?狼和小羊的結局又如何?讓學生自己發揮想像,各抒己見。
學生的想像力與創造性就得到充分的發揮、發展,為寫話鋪好了道路。學有用的語文,就是說語文知識能夠向外延伸,遷移。很多課文都可以設計遷移練習,讓孩子們在遷移中學說。如學完了《雨點》,我讓孩子們到生活中找一找:雨點還會落到哪里?會怎樣呢?孩子們躍躍欲試,個個爭當小詩人。"雨點落在屋頂上,像是在玩滑滑梯。""雨點落在雨傘上,在雨傘上歡快地舞蹈。""雨點落在小河里,在和小魚小蝦做游戲。"……學完《小池溏》的第二段,孩子們知道了太陽、月亮、星星倒映在池塘里,多美呀!小池塘還能倒映出哪些事物呢?孩子們又想象開了──"彩虹倒映在池塘里,像五彩的小橋。""大樹倒映在池塘里,像巨大的雨傘。""飛機倒映在池塘里,像一條敏捷的梭子魚。".……
4.鼓勵學生語言的積累和運用
學生學習語文的重要之處就是能憑借這個學科工具,不斷的豐富自己的語言且靈活運用。葉圣陶先生說:"小學生今天做某一篇作文,其實就是綜合地表現他今天的對知識、思想、語言等方面的積累。"因此,從兒童發展的角度看,作文是他們思想認識水平和文字表達能力的具體體現,是學生生活實踐、情感體驗、思維和語言的統一。所以,我們的"作文先導式"教學特別重視生活的積累、情感體驗的積累、語言的積累。因此語文教師要培養學生積累語言且運用語言的能力。
首先我們在學習語文時讓學生品析自己喜歡的詞,鑒賞詞的精妙之處,還要指導學生如何準確運用。如在教學課文《北京》時,文中的綠樹成陰,鮮花盛開,風景優美,川流不息等這些詞都很美,我讓學生挑出喜歡的這些詞,說說這些詞可以用在哪些地方,并且試著用這些詞說一小段話,介紹咱的家鄉。這樣不僅豐富了詞語的積累,也進一步提高了應用語言的能力。其次每周積累比賽,看誰積累的詞多詞美,誰最會用,評選出"鑒美大師"。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又提高了學生的鑒賞、表達能力。
總之,長期的教學實踐使我認識到:低年級的說話、寫話訓練,要以工具為載體,以材料為內容,掌握小學生作文心理,才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說、寫興趣,提高學生的說、寫水平,開辟出訓練學生說、寫能力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