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摘要:余秋雨先生說:"閱讀的最大理由是想擺脫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遲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擾。"小學生的閱讀,重在興趣培養。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引領學生走進精彩的閱讀殿堂,提升閱讀質量,享受閱讀的快樂,為精彩人生奠基。根據小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我在培養學生閱讀興趣,提升閱讀質量方面做了以下嘗試。
關鍵詞:閱讀興趣;點撥引導;提升;閱讀質量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065-01
1.喚起學生對閱讀的興趣
"興趣是個人學習活動的潛在動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就有助于解決激發學習動機的問題。"[1]為此,教師和家長在鼓勵孩子多閱讀的同時,經常向學生講述古今中外大量圣賢哲人熱愛讀書的經典故事,有助于他們自覺形成好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始終充滿對課外閱讀的濃厚興趣。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種常用方法:
一是運用"故事遷移"法。所謂"故事遷移",是指用講故事的方法,以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引起小學生的豐富聯想,從而激發他們的探索欲望和閱讀興趣。小學生人人愛聽故事。好聽的故事聽上幾遍都會覺得津津有味。如果老師講完故事以后不失時機地向學生推薦一些課外書,這效果恐怕比任何說教都有效。
二是創設"發揮空間",穩定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 俗話說:"不動筆墨不讀書"。課外閱讀必須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讀書筆記的形式多樣,"圈劃批注"、"概括主要內容"、"寫讀后感"等不一而足。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方式記讀書筆記。讀書是一種創造,"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讀到好文章,記下心得體會,日積月累,潛移默化,遂成閱讀的收獲。總之,要給學生充分的自由發揮的空間,讓他們靈動的思想自由地翱翔在"學海""書海"之間,穩定學生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三是利用"集郵效應",延續課外閱讀的興趣。蘇霍姆林斯基認為,讓學生感受成功,是學生產生快樂的最好辦法。他說:"在優秀教師那里,學生的求知欲望之所以從不熄滅,是因為他們總感到自己是知識的挖掘者,體驗到因自己邊思考邊工作而帶來的愉快感。"[2]小學生精力充沛,在學習活動中勁頭十足,可是持久性差。要在課外閱讀中產生"集郵效應",關鍵是要引導學生課外閱讀系列化:一是閱讀時間系列化。每次課外閱讀后都在讀書筆記上像記日記一樣記錄閱讀的日期,督促自己做到天天閱讀不遺漏;二是閱讀的形式系列化。讓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在老師的指導下設計適合自己的課外閱讀卡片或讀書筆記的形式,日積月累,形成系列,成為外在的閱讀成果,使學生在成功的喜悅中增加對課外閱讀的興趣。
2.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
家庭環境對兒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家庭中形成濃厚的閱讀氛圍,將使學校老師的專門引導事半功倍。家庭引導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一是家庭環境的布置要考慮到早期的閱讀活動的開展,從空間布局上、視聽感受上有助于孩子對閱讀產生興趣。二是父母要經常與孩子進行親子共讀活動。父母始終是孩子的學習和模仿對象,父母親身參加閱讀活動,其效果比單純的口頭教育好得多。三是教師和家長不單純對兒童進行識字教育,這樣會扼殺兒童閱讀的興趣和熱情。有些教師和家長把課外閱讀當成增強識字能力的輔助手段,卻忽略了課外閱讀本身蘊涵的巨大價值,這種舍本逐末的片面做法應當及時糾正。如果孩子的注意力只局限于能多認幾個字上,那么小學生課外閱讀也就失去了真正意義。
學校閱讀環境是對學生進行閱讀教育的基礎環境,我充分運用學校的閱讀環境,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一是有效利用學校的圖書館和學生閱覽室,使學校閱讀資源切實發揮作用,為學生閱讀提供高效、優質、便捷的服務。二是上好校本閱讀課程。教學中我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點,及時向學生提供科學的閱讀書目,以降低學生閱讀的盲目性。三是課內外相結合。課外是課內的延伸,只有課外閱讀及時充分,學生對課內閱讀的理解才會更加深刻。
3.及時反饋,搭建展示,分享平臺
"閱讀活動是建立在學生個體閱讀需要和興趣的基礎上的。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一般都產生于課堂學習,來自于讀寫實踐。"[3]針對小學生課外閱讀的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我采取多種方式,為學生搭建廣闊的成果展示平臺,注重體驗和分享,激勵他們深入閱讀。
3.1 開展每周一詩活動。根據新課程的要求,學校設立了校本課程,選擇低、中、高年級古詩詞教材,要求各年級段學生每周背誦一首古詩詞。每星期抽出一節課舉行詩詞朗誦會,檢查學生閱讀情況,對那些能夠有感情地朗誦、能簡單介紹詩詞內容、并能說出詩歌的寫作特點的學生加以表揚。長此以往,古詩詞那精煉的語言、抑揚頓挫的韻味、豐富多彩的思想感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閱讀和鑒賞能力,還培養了學生高雅的生活情趣。
3.2 交流讀書心得。鼓勵學生廣泛閱讀各類書籍。在自由閱讀的基礎上,我要求學生每周做一篇讀書筆記,記清所讀的書(文章)名、日期、主要內容,還可以摘錄重要句、段,寫出自己的感受和聯想,這樣把讀書和生活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多讀、多思。并根據學生的特點,讓他們給文字配上插圖。老師對學生所做的筆記,每周一次進行反饋評價,在學生之間傳閱那些內容豐富、圖文并茂的筆記,借此指導閱讀方法,向學生提出閱讀建議,切實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3.3 組織學生參觀、旅游。古人云: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即是這個道理。如小學語文課本中有很多描寫自然風光的課文,像《五彩池》、《綠色千島湖》等。讀過課文后,如能再實地游覽,那么學生對作者的描寫會有更深的感受。對作者的選材、遣詞造句等語言表達方法會有更深的理解。參觀博物館,可以使學生了解本地的歷史、人物、風俗、地理。參觀科技館,可以了解當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激發學生對科學的興趣和對未來社會的想象力。因此,我會適時組織參觀活動,使學生多了解祖國的大好河山,了解社會,了解課本以外的知識。
新的《課程標準》規定了學生的課外閱讀量,"第一學段課外閱讀總量不少于5萬字,以后逐年增加,第二學段不少于40萬字,第三學段不少于150萬字。"體現了課外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作用。以閱讀興趣為先導,營造濃厚閱讀氛圍,進行有效點撥和引導,創設廣闊的閱讀平臺,提升學生閱讀質量,使他們體驗閱讀的成功和快樂,與閱讀為伴,收獲精彩幸福人生。
參考文獻:
[1] 周謙.學習心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2] 盧家楣.情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
[3] 韓雪屏.當代閱讀理論與閱讀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