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傳統英語教學片面重視語言知識的積累,以教師為中心,灌輸課本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對語言學習漸漸喪失主動性,缺乏能動學習的興趣。情景教學法認為教學的目的是通過學習者本身的積極參與、內化、吸收才能實現。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蘊藏著的學習的主動性,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學習動機。本文主要就小學英語課堂情境創設的意義、原則與方法探求情境對語言學習、情感教育、學習策略培養的實踐意義。
【關鍵詞】情境創設 小學英語 課堂情境 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072-02
一、引言
新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和步驟,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堂互動,鼓勵學生通過觀察、模仿、體驗、探究、展示等方式學習和運用英語,盡可能多地為他們創造語言實踐機會[1]。小學低年級學生具有注意保持時間短暫,學習驅動力很大程度源自外部刺激的特點,直接的感官觸覺、聽覺、視覺更容易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而情境教學正是要求教師有目的引入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
傳統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以教師領讀,語法講解、學生反復朗讀、機械背誦為方式,以教師為中心,結果常常起消極反作用,學生不會將所學用于實踐,學習興趣逐漸消失。與之相反,情境教學提倡以學生為主體,通過挖掘教材,創設真實語境,培養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實現“能用英語做事情”的目標要求。特別是小學英語入門階段,進行課堂情境創設,能夠融視、聽、說、讀為一體,實現認知目標的同時也滲透了情感教育和學習策略的訓練,學生始終保持高程度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無形中將非母語的語言知識內化,形成長期記憶,并在適當的情景中運用所學,鞏固延伸、拓展思考。
二、課堂情境的內涵與特點
(一)課堂情境的涵義
“情境”一詞最早出現在西方教育學、心理學家杜威的論著中,20世紀60年代,我國教育界也將情景教學推廣應用。隨著新課程標準重視語言的實踐應用訓練,情境教學也被廣泛探究應用于課堂教學中。國內學者研究給出的定義:教學情境就是教師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以教學目標為依據,精心創設的特殊環境[2]。由于課堂教學情境受到空間和時間的限制,要在40分鐘內營造教材內容相關的環境,需要教師挖掘教材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利用實物、圖片、影像、故事等呈現形式將學生帶入情境中,主動學習語言,樂于運用語言。
(二)課堂情境創設的特點
目前,情境創設在低年級的英語課堂中存在一些問題,例如:情境創設思維淺顯[3],教師單純利用圖片導入新課話題后,沒有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明白新話題與自己的關聯性,僅僅為了創設而展示,脫離語言使用環境。其次,情境創設目的性弱[3],開始上課時提出一個懸念,過程中沒有結合課文給出逐步簡答,僅僅為吸引注意力而設置問題,情境創設沒有服務于教學目標的完成。因此,情境創設要符合以下原則:
1.適應性原則
情境創設不是目的,重要的是課堂情境創設要服務于教學任務,啟發引導學生開口說,用心聽、用腦思考。因此,情境目標要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符合教學目標,在情境中學生可以言之有物,這樣才能實現教學情境創設的最終目標,、實現衡量課堂教學效果的目的。
2.趣味性原則
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生的注意集中時間有限,要想吸引并延長他們的注意力,課堂情境創設應有趣味性元素,特別是游戲、故事、音樂、繪畫等形式的添加,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3.思想性原則
新課標強調教學目標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是以學生為本的重要體現,教育不僅是課堂知識學習,還包括非智力的思想情感的熏陶。課堂情境創設也應融入道德品質的判斷和思想素質的榜樣示范。
三、課堂情境創設的實施方法
拋開傳統教學法嚴密的知識體系結構,情境創設教學法則關注學生對知識的應用,學習英語首先要掌握完整的句子。語言交際中呈現的真實情境,要求學生會選擇的正確的詞句,運用地道的語音語調完成信息的交流。這種能力的培養需要借助現實情境,使學生獲得親身體驗。
(一)生活場景創設
對于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無法實現母語國家學生所處的語言環境,需要教師在課堂上悉心安排,還原學生熟知的生活場景,靈活多變的展開語言教學活動。案例一:香港朗文培生教材1A Unit 3 My toys中學習描述玩具的數量,種類。筆者為學生設計的生活場景是,導入部分——走進喜洋洋的玩具屋,新授知識點——數一數喜洋洋的玩具數量以及有哪些玩具,練習部分——說一說屋里的玩具種類和數量,鞏固部分——和喜洋洋分享自己的玩具和數量。整節課圍繞喜洋洋玩具屋展開,就像生活中去朋友家玩,讓學生在好奇、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量和玩具的單詞意義,學會如何表達玩具數量,明白分享會帶來快樂的道理。
(二)實物演示創設
實物演示的方法用在單詞教學上不失為最直接的情境創設。案例二:香港朗文培生教材1A Unit 4 My pencil case一課,講授六種文具時,就要求學生準備六種文具,聽到教師說出哪種文具的名稱,就迅速拿起該文具,并大聲說出英文單詞。即練習識記單詞,又實現了學生記憶鞏固的訓練,再請某位學生發出指令,其他同學完成,實現良性競爭。然而,還應注意到不是所有講授對象都可以被搬到課堂上來。對抽象意義的詞匯我們采取畫圖,圖片等形式呈現。
(三)表演體會創設
低年級學生活潑好動,感性思維活躍,喜歡用直觀思維看待問題。大部分學生對英語學習抱有好奇心,但隨著學習困難的增加,這種熱情逐漸減退。如何幫助他們保持初心,利用表演創設愉快的課堂情境,能夠收獲意想不到的效果。案例三:筆者教授的香港朗文培生教材2A Unit 5 Signs we see一課中出現六個詞組,難度比以往新授詞要難一些。為讓學生更好記憶,筆者安排學生模仿小猴子逛公園的情形,用六個詞組講出小猴子在公園玩耍的經過。“Im a little monkey. I go to Sunny Park. I climb the trees. I walk on the grass. I pick the flowers. I feed the ducks. I throw litters and I make a noise.”這種類似講故事的方法,不僅極大吸引學生興趣,筆者還接入模擬體驗,兩位學生扮演小鴨子,地上出現綠色卡紙做得草坪和紙花,每做完一個動作,就用語言描述下來。學生在玩中學,實現了寓教于樂的教學效果。
(四)問題情境創設
小學低年級英語閱讀課堂常常走入老師講解知識點,隨后學生朗讀、再角色扮演的誤區,實際閱讀策略沒有真正交給學生。沒有體現出學習的主體是學生的理念,與新課程標準相悖。案例四:筆者講授香港朗文培生教材2A Unit 5 Signs we see的Part C閱讀前,給學生留下思考問題:Why the monkeys arent hungry? Who feed them? 這兩個問題是貫穿文章的主線,由此展開閱讀,讓學生尋找信息時有的放矢,自主回答,拓展發散性思維。
(五)語言描述創設
隨著英語學習的深入,學生渴望用英語表達自身愿望的欲望也會越來愈強烈,如何把握好求知欲,把它轉化成學習的內驅力,需要利用語言的力量。案例五:筆者教授的香港朗文培生教材2A Unit 4 People at work中,為強化情感教育的目標,讓學生回答“What do you want to be in the future?”大部分學生都愿意長大后當警察和老師,為鼓勵學生,教師說“I wish you good luck!”
四、課堂情境創設的作用
(一)情感陶冶的引導
如同“藝術來源于生活”,課堂情境創設亦源自于生活,包含了生活中人們對事物評價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把這些移植到課堂中來,不可避免要與不同價值理念碰撞,產生的靈感與頓悟正是促進非母語語言學習的催化劑。對于小學低段學生的情感道德教育無形中和學科教學融合,一舉兩得。
(二)學習策略的啟發
情境創設的一大特點設計場景,隨著語言學習的深入,特別是在閱讀學習中,用英語語言思考將成為促進學生快速了解文章主題的不二法寶。而善于尋找問題答案的學生必須會觸類旁通,掌握提問的技巧,學會解答的方法策略,形成閱讀文章的良好習慣。
五、啟示與反思
學會用語言交流、獲得信息是中小學英語學習的最終目的。要讓學生最大限度的運用知識,讓學生在動中學,在用中學,在學習中找到樂趣,需要英語教師動腦筋, 想辦法把所學的內容融入到一個特定而有效的情境中, 使學生理解快,記得牢,學得輕松,學得愉快,從而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促進他們在直接感知中學習與發展。 布魯姆所說:“成功的外語課堂教學應當在課內創設更多的情境,讓 學生有機會運用已學到的語言材料 。”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靳嚴慶.課堂教學情境創設的有效性探究[J].河南大學,2009(13)
[3]林凡有.情境創設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討[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4(03)
作者簡介:
李荊旭迪(1990-),漢族,河北保定人,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濱海外國語學校,中教二級,碩士,研究方向:英語口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