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巖
【摘要】中職學校學生的基礎普遍偏差,但他們頭腦靈活,好奇心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這就要求從事基礎教學的老師要以培育學生核心素養為重點,合理調整教學目標,優化整合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模式手段,創新評價方式,切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提高學生思想政治素質、職業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素養,滿足學生職業生涯發展需要,促進學生終身發展。
【關鍵詞】核心素養 課程內容 教學模式 評價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53-01
一年來,基礎科在上級領導正確指導下,開展一系列教育教學改革,初見成效。教改圍繞重視學生職業素養培養、整合教育教學內容、改進教育教學方法、探索評價方式等方面開展工作,現匯報如下:
一、明確公共基礎學科的文化素養功能,落實到每一個基礎學科
公共基礎學科的核心素養,應圍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公共道德、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增強其意志品質、熱愛學習、學會學習、有上進心、有參與意識等方面展開。為此,基礎科召開全科教師會議,傳達精神,布置任務,要求每一位教師積極行動起來,通過課堂對學生實施核心素養培養,并以公開課形式進行教改研討,探索教學模式。“生命的化妝”、“人際關系”、“職業風采展示”公開課,明確地傳遞出課堂教學的公共道德意識和家國情懷滲透;“琵琶行”、“奇妙的克隆”、“項鏈”“一碗清湯蕎麥面”公開課,采用情境教學,學生身臨其境,積極參與,良好互動,在實踐中體味了情感,升華了思想。“第十一課”是節日語課,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小老師,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活動,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實操能力,也更加提升了自信心、責任感。通過一系列課程展示,我們深刻研討了如何利用課堂教學來教育學生,感染學生,提升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健康成長。
二、優化課程內容結構,體現以人為本,注重實效
在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著重以下幾點:
1.注重興趣,兼顧差異,提升能力。公共基礎文化課的一大功能,就是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我們在改革中,注重提煉專業學習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技能,淡化學科特色,注重興趣能力的培養。如語文學科的蔡晶老師,在語文教學中融入創客教育理念,集創新教育、體驗教育、項目學習等思想為一體,以課程為載體,在創客空間的平臺下實施語文教學,來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蔡晶老師拋出改革思路,側重語文教學的應用功能,由學語文變為用語文,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學科色彩,大大增強了學生的能力培養。具體做法是:將語文教學分為六大模塊,每個模塊都引進考核機制,減少或縮小教學寬度,加強教學深度;以專題形式如朗誦、閱讀、寫作等形式實施教學,注重實用性、參與性、互動性;增加考核環節,優化評價機制,如大作業形式,讓不同基礎、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施展空間;充分利用數字化平臺,與學生線上線下相呼應,達到教學相長,提高教學效率。
2.課程內容體現職業需求,為專業服務。一年多來,我們一直在努力探討文化課如何與專業對接,體現職業需求,更好地為專業服務。以外語教研室為例:我們以職業技能大賽為契機,把外語教學與職業展示、職業風采緊密結合,充分讓學生體會到自身的能力、學識、素養對將來職業生涯的影響,明確了努力的目標。我們通過公開課、輔導課、情境教學進行實地演練,不僅提高學生外語水平,更加磨煉學生吃苦耐勞、團結合作、臨場發揮、經受挫折等品質。這中間,不僅鍛煉了學生,更加磨練了老師。在國賽中,我們獲得了三等獎。我們將以此為契機,帶動各學科從職業崗位出發,優化課程內容結構。
三、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1.本次教學改革中的最大亮點,是信息化技術的廣泛使用。除了傳統的ppt的使用,還融入了更多新元素。如體育教師劉廷制作的球類教學課件,自行拍攝照片、視頻制作成動畫,還融入了o2o在線互動元素,教師可及時與學生實現在線交流、檢查、反饋;數學教師劉博的課堂教學,也體現了高度的信息整合理念,通過下載、在線點擊、動畫制作等技術,實現數學教學的直觀、生動、有趣,極大地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探索的熱情。王芳老師的微課、幕課,給學生提供了更豐富便捷的學習方式,引領了新形勢下利用信息技術自主學習的新主張;語文教學,老師們采用了大量配樂詩歌散文,美輪美奐。這些,都是我們在教學改革中關注的要義:注重興趣,陶冶性情,淡化學科,終身學習。
2.注重課堂教學的“情境導向”特征,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設置情境,再現教學內容,達到真正理解,真正掌握。語文課堂、外語課堂的課本劇《項鏈》《雷雨》等;德育課堂的實地演練(禮儀訓練)、案例分析(法制法規);體育課堂的競技比賽、數學課堂的實操模擬(比如通過丈量實現遠距離測算)等,體現“做中教,做中學”。
3.在教學過程中,注意課堂調控。在分組討論、任務分配、角色安排等方面注重層次劃分,實現層次教學。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夠融入學習中,有任務,能參與,分享成果喜悅。比如演講、辯論、小組作業,都要求任課教師做好規劃。
四、創新課堂評價體系
作為文化基礎課程改革,課堂的評價體系改革是我們關注的重點方面。到底如何評價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成果,標準如何設定,各學科都進行了研討并付諸實施。外語教研室為此專門召開了全校開放式課改研討會,就教學評價方法進行了熱烈討論。教育督導張麗杰老師提出了建設性意見,指出:教學評價的標準要立足于“褒”。評價標準可以多元化,體現學生的配合精神、團隊精神、刻苦精神以及自律意識、自強意識、奮進意識等。宋建輝科長也真誠地希望文化課教師能在這次公共基礎課改革的浪潮中有所作為,注重提高教學實效,功夫要下在教學準備上。注重課堂教學的“雙主體”,對課堂教學應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學生實施不同的教學方法及評價體系。王麗梅老師專門撰寫論文《中職學校數學教學評價體系的思考》發表于《時代教育》2015第11期。目前,對學生評價體系的改革已進入實施階段。具體有:以賽代考、競賽、大作業、平時考察(成績與表現)、作品展示(畫圖、寫字、單元總結)、學習心得等。
五、存在的問題
一年多來,我們在改革的進程中感到很多想法和做法仍有待商榷和提高。如情境教學、以賽代考沒有達到全面覆蓋;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做學習的主人會沖擊教學進度;淡化學科特色不利于短時間反饋教學效果等等。但是,我們仍然感受到了教學改革給我們帶來的巨大沖擊,教學效果的整體顯現還是非常明顯。目前,公共基礎學科的教學形式喜人,大家協同努力,主動探索,教育教學積極性呈現空前高漲的良好態勢,鞭策著我們“不忘初心,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