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建梅
【摘要】課標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古詩類課文的教學要求,是一個閱讀理解由淺顯到深入的目標體系。小學生的古詩教學以誦讀積累為基礎,適當地體會感受詩歌的表達方式。但是對古詩的解讀不應只停留在讀懂字面意思,應有更深層次地理解,解讀古詩也是語文老師備課的基本要求,是優化課堂教學設計的前提和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
【關鍵詞】古詩教學 話背景 悟詩情 知表達 重拓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52-02
小學語文新課標對古詩教學提出的要求是:誦讀古代詩詞,閱讀淺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注重誦讀積累,感情和運用,提高自己的欣賞品味。由此可以看出,課標對小學義務教育階段古詩類課文的教學要求,是一個閱讀理解由淺顯到深入的目標體系。杜甫在《望岳》中說:“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因此全面地解析教材才能操縱自如地駕馭教材,從而提高教學水平。筆者現以人教版六年級上冊《春夜喜雨》為例,談談如何解讀古詩內涵,深入理解詩人的心理,并能借此舉一反三。
一、知人論詩話背景
“知人論詩”意思是解讀古詩要知道詩人的身份、思想、經歷,家世背景等等,要了解詩人所處的時代,社會及作品產生的具體背景,這樣就更有助于詩歌鑒賞。
《春夜喜雨》是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詩,這首詩作于唐肅宗上元二年(761年)春。安史之亂前夕,杜甫離開長安回陜西蒲城探親,卻不料爆發安史之亂,叛軍很快就功破了潼關,長安陷落,他一家人就過著流亡生活。后來他輾轉各地,漂泊西南,先到成都,住在浣花溪過的破廟里,靠嚴武等友人在溪邊蓋了草堂,后來他一家人就定居在浣花溪畔杜甫草堂。這首詩就作于此時。這首詩反映了飽經戰亂流離之苦的杜甫獲得安穩后的喜悅心情和渴望安寧的情懷。俗話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如果沒有詩外,讀詩便會有食不知其味的感覺。
二、初步感知悟詩情
明確作者寫作的背景,是解讀古代詩文內容的基礎。取得了基礎資料以后,一定要進行了初步的思考,抓住相關的實情去探索詩人的內心,也就是指詩人的內心情感。比如《春夜喜雨》這首詩,不單要作者刻畫春雨的夜景,還要聯系作者前后的生活情形,從生活實情到精神領域進行全面地透視。比如我們可以從杜甫一生的四個階段去理解他的心路歷程。
1.讀書和漫游時期(三十五歲以前),這一時期杜甫基本上是在讀書和漫游中度過的。他進行了長達十年的壯游。這一段時期正是所謂的開天盛世時期,與許多盛唐詩人一樣,他的詩作里充滿了少年氣盛的昂揚情調和自信。比如《望岳》,體現了他心胸的開闊,氣魄的雄偉。
2.困居長安時期(三十五至四十四歲)。這一時期,杜甫先在長安應試,沒想到在奸相李林甫地操縱下,意無一個被錄取。科舉考試成為一場騙局。這對杜甫是沉重的打擊。他不得不困守長安,以求入仕機會。在這十年中,為了生存,他不得不去跑官,但是沒有什么效果。窮困的生活,使他能深切地體會到處于社會下層的人生活之不易。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是他經歷十年長安困苦生活后對朝廷政治、社會現實的真切體現。
3.陷賊和為官時期(四十五至四十八歲)。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肅宗,中途被安史叛軍俘獲,押到長安。他面對混亂的長安,他用詩的形式把他的見聞真實地記錄下來。757年,他寫下了《春望》,國恨家愁,在詩中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了
4.西南飄泊時期(四十八至五十八歲)。九節度官軍在相州大敗,關輔饑荒,杜甫棄官,攜家隨人民逃難,經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他在浣花溪邊蓋起了草堂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嚴武死后,他再度飄泊,在夔州住兩年,繼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帶,病死在湘江上。 這一時期他寫了《春夜喜雨》、《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大量名作,特別是后者更是被后人稱為“平生第一快詩”。
了解了杜甫四個不同的人生階段,我們很明顯地看出:在唐代社會由盛而衰的歷史轉折關口,杜甫做了動蕩時代苦難民眾的代言人,躲避戰亂的貧困生活,使他由官宦子弟成為地道的村夫子,一個真正的“窮儒”。他以貼近現實的有血有淚的動地歌吟,呈露出君子憂道不憂貧的高貴人格。這首詩題雖是《春夜喜雨》),但是全詩不露喜字,卻又始終充滿喜意。據史書記載,在他寫作此詩的前一年,京畿一帶就有嚴重災荒,《資治通鑒·唐紀》中說:“米斗至七千錢,人相食”。因此,杜甫一聽到雨聲,就感到無限喜悅,這喜悅恰如其分地反映了詩人關心人民疾苦的崇高的思想感情。至此我們對《春夜喜雨》一詩的解讀已經完成了基本的任務,明確了詩人所要表達的實情。
三、善抓詩眼知表達
所謂“詩眼”,就是體現全詩的感情基調,顯示全詩的思想的詩句或詞語,抓詩眼就是抓詩句中最精煉傳神的詞語來品味,看它在拓展詩的意境、傳達詩人情感上的作用。課標對語文課程的性質非常明確地指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小學階段古詩教學的運用首先是知道古詩寫什么的基礎上理解必要的感受、理解表達方面的語言運用。
《春夜喜雨》全詩的詩眼就是一個“喜”字,這個“喜”字是這首詩的傳神之筆。這首詩寫得是“雨”,作者細致地刻畫了春雨的夜景,表達了他對春雨來得及時的喜悅心情。一、二兩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全詩一開始就用“好”字來贊美“雨”,農諺云:“春雨貴如油。”這句詩把雨擬人化了,說它“知時節”,懂得人們的需要。春天是萬物復蘇,生機勃勃,一切都需要雨的滋潤。正需要雨,雨就來了,“乃發生”,真可謂是及時雨,“知”和“乃”一呼一應,極為傳神,詩人喜雨的心情躍然紙上。三、四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這仍然用的是擬人化手法。這兩句既寫了春雨的動態,又傳出了它的潤物之神,這場雨不是急風驟雨,而是典型的春雨──伴隨著和風的細雨,到此,詩中第一句中的那個“好”字才落實到位。“潛”和“細”字都用得準確、貼切。一個“潛”字讓人感受到詩人在傾耳細聽,聽出那雨是在春夜里綿綿密密細細地下,詩人聽雨,自然“喜”得睡不著覺。由于那雨“潤物細無聲”,詩人因聽不真切,所以出門去看,一個“細”字寫出了雨的極細極小。五、六兩句:“野徑云俱黑,江船火獨明。”這兩句進一步從視覺上描繪夜雨景色。雨意正濃,而一片漆黑的世界里,江面也看不見,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唯有江邊船上放射出一線光芒, “黑”與“明”這組詞相互映襯,“明”更襯托出夜的“黑”,這種襯托手法,不僅點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給人以強烈的夜雨的美感。七、八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是寫雨后清晨的景色。詩人在夜里看見雨意正濃,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滿城的美景:整個成都城都是耀眼的繁花,萬紫千紅的花朵沉甸甸地抬不起頭來。至此,詩人對喜雨的感情達到了高潮,于是“花重錦官城”的詩句迸發而出。中唐詩人李約有一首《觀祈雨》:“桑條無葉土生煙,簫管迎龍水廟前。朱門幾處看歌舞,猶恐春陰咽管弦。”杜甫對春雨的喜愛和那些朱門里看歌舞的人相比,喜悅之情自然也是一種很崇高的感情。
總之,“喜”字籠罩全詩,具有很強的概括性,抓住這一詩眼,細細體會詩人的表達情感的方式,我們會言不由衷地贊嘆杜甫真不愧是“詩圣”啊。
四、以詩學詩重拓展
古詩詞語言精煉、意蘊含蓄,對于小學生來說,單靠僅有的詩文信息和認知水平,很難與詩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所以在教學中,往往會需要老師補充拓展一些主題相近或表現手法相似的作品,以此來開闊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深入感悟詩詞的內涵。
下面,我們依照解讀《春夜喜雨》的方法來解讀唐代文學家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第一、仿照解讀《春夜喜雨》的歷史背景入手,同樣從了解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的寫作背景切入。此詩作于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年)早春。此詩是韓愈寫給當時任水部員外郎的詩人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韓愈約張籍游春天,張籍推辭,韓愈于是作這首詩寄贈,贊美早春景色之美,希望觸發張籍的游興。
第二、依照解讀《春夜喜雨》第二步了解韓愈的生平。當時韓愈已經56歲,任吏部侍郎。此前不久,鎮州(今河北正定)藩鎮叛亂,韓愈奉命前往宣撫,說服叛軍,平息了一場叛亂。穆宗非常高興,把他從兵部侍郎任上調為吏部侍郎。雖然任吏部侍郎的時間不久,但他心情很好。在文學方面,他鼎鼎大名。雖然年近花甲,卻不因歲月流逝而悲傷,而是興味盎然地迎接春天,借詩助興,故寫作此詩贈送給好友,希望好友也能在看了此詩后能共同賞春。
第三、仿照解讀《春夜喜雨》的第三步,關注詩中的用詞表達。“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用“潤如酥”來形容春雨,這是多么恰當的比喻,準確地寫出了春雨那綿綿細細的特點。與杜甫的“好雨”,“潤物”有異曲同工之妙。最妙的是“草色遙看近卻無”。遠遠看,連成片的草地好像已經滿是蒙蒙綠色,介是近了去看,卻又好像沒有了!在遠方的淡淡的一片,在眼前卻消失了,這一視覺偏差,對于尋春探春的詩人來說,真是一個“謎”。“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現在真是春天里最好的時光了,真勝過滿城柳絲的濃春景色呢。一個“煙”字寫出了那種光景斑駁的美景,會打動人們的心。解讀到此,我們不難看出,詩人在詩中所要表達的情感那就是對春天的熱愛及贊美。
綜上所述,解讀古詩要立足文本,整體感悟古詩,理解詩人的創作歷程,體悟詩人用詞的精妙。這樣才能更深入詩人的內心,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