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
摘 要: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起著主導作用,教師應當發揮自身的教育職能,鼓勵和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對學生未來的學習生活有重大意義。
關鍵詞:小學語文;預習習慣;培養
語文教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培養學生課前預習的習慣。要求教師認真研讀重點篇目文章,努力挖掘教材中具有吸引力和思考價值的知識信息、激活學生的內部潛能,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欲望。
一、預習“四步走”,幫助學生做好課前預習
“讀”——將課文讀通、讀快、讀準。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讀,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深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更有助于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讀”是預習中至關重要的環節。教師要嚴格要求學生讀快、讀準,在閱讀中悟情、悟法,解答心中的疑問。多樣化的“讀”技巧,幫助學生養成課前預習的好習慣。如大聲朗讀,輕聲慢讀,集思默讀等。
“查”——幫學生解決生詞難關。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在學習一篇文章的時候,有好多難以理解的生詞。這時,語文教師應提醒學生隨手做好筆記,在書上或預習本上把一些易錯的字詞記錄下來。多義字的理解一定要結合上下文,語文教師要鼓勵學生自主在文中去體會,去感悟。切忌學生照搬參考答案,遇到相關歷史名詞以及科學術語,鼓勵學生網上查閱或者去圖書館進行翻閱等。
“畫”——將文中一些關鍵詞、重點句段做特殊標記。語文教師應當教授學生不同的符號應用,例如:“--”“──”“~”“√”來標記文中的重點、難點。此外,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將文中一些精彩的描寫、具有深刻意義的段落讓學生選用自己喜愛的標記方式進行標記,對學生今后的語文學習大有裨益。
“問”——幫助學生掌握提問的技巧。教學中經常發現學生都有一種惰性的學習觀念,認為老師上課一定會講,不肯花費時間和精力自主探究,這種懶散的學習習慣不利于學生的學習成長。針對這種現象,應當要求學生將自己心中的疑問在書上做重點標識,鼓勵學生在課堂上大膽提問,看誰提得多、提得好。激勵學生絞盡腦汁、挖空心思去尋找疑點:寫作技巧如何?多義詞的用法?通篇文章的感情基調?又或是文章作者時代背景等。此外,語文教師應當在學生提出問題的時候,適當給予學生中肯的評價,對他們提出問題的態度給予肯定,對一些站在獨特視角進行提問的學生進行表揚,借此激勵其他學生動腦筋提出問題,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教學《灰雀》這篇文章的時候,為了能幫助學生理清文章的關系,提前給學生提出預習要求:莫斯科的地理位置,列寧喜歡的那只麻雀有什么特別?麻雀的外觀如何在文中做重點標記。學生對文中不明白的字詞和語句可以自主進行查閱資料,或者記錄在預習本上在下節課進行課堂提問。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提前進入學習狀態,為下節課高效地教學打下基礎。
二、發揮預習作業的教學作用,增強學生自主預習的信心
語文教師應當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提升學生的自信心,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升學生自主完成課前預習的能力。語文教師不僅要注重課堂教學,還應當明白課下作業對于學生的學習成長也至關重要。
例如,在教學《燕子》這篇文章時,語文教師應當巧妙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巧設問題情境:同學們,春天來了,可愛的小燕子從南方趕回來了,你們知道他們長的什么樣子嗎?此時,課堂的氣氛開始活躍起來,有的學生說:“有兩個翅膀,尖尖的嘴。”也有的學生說:“我家的屋檐上有它們的家。尾巴像剪刀一樣。”這時,語文教師說:“大家說得都很棒,小燕子不僅可愛、漂亮,還有很多我們不了解的地方,現在讓我們完成課前預習,下一節課讓我們一同走進小燕子的生活,跟小燕子做真正的好朋友。”學生此時興高采烈:“好!”此時語文教師可以給學生安排預習作業:
(1)自己動手查字典或者上網查閱下面詞匯并解釋詞義“俊俏”“掠過”“偶爾”“光彩奪目”。
(2)通讀文章,標記文章的段落,數清本文有多少自然段?
(3)認真研讀課文,將文中跟小燕子外觀描寫有關的句子進行標記,并且思考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燕子的外形特點?
(4)將文中一些不懂的段落進行標記,下節課課堂提問,看誰提的問題更有水平。
課后作業的巧妙布置,為下節課的順利進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成功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的欲望,有利于學生能更好地把握文章主旨,對于今后的語文學習有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課前預習是一種主要的學習手段,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讓學生完成有質量的預習,不僅可以提高教學質量,對于學生能更快進入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成效也有積極作用。小學生的可塑性很強,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會使他們終身受益。語文教師肩上的任務也相當艱巨,為把學生塑造成適應社會發展的全面人才出一份力。
參考文獻:
[1]郭菊.小學語文課前預習淺見[J].青海教育,2014(Z2).
[2]李會霞.論小學語文預習的引導[J].學周刊,2016(26).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