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梅
摘要: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但在初中生的實際寫作過程中,往往出現很多問題,本文試對初中生在寫作過程的前、中、后三個階段常常會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解決的辦法。
關鍵詞:中學語文;作文教學;難點;技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136-01
1.在寫作前缺乏足夠的準備
1.1 “沒啥可寫”向來是學生逃避寫作的一大理由。常言道:"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提起沒啥可寫,人們首先想到的是學生的觀察能力不強,生活面窄,這固然是一大理由,但還不止于此,除了觀察能力外,還與學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認識能力的不足有密切的關系。
誠然,觀察是獲取素材的基本方法,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同一時空內許多人目擊同一事物,有的人能揮筆成文,但有的人仍感沒啥可寫,究其原因就牽扯到一個人感受能力的強弱。文章要有感而發,看到的,并不一定心能感受得到,眼中之竹,化為胸中之竹,然后才能成為手中之竹。但僅有觀察能力和感受能力還遠遠不夠,還要具備良好的想象能力,才能下筆如有神。有的學生反映,自己勤于觀察生活,也能心有所感,但覺得思維不暢,不能浮想聯翩,可見,缺乏想象能力,思路打不開,仍會感到沒啥可寫。此外沒啥可寫,還與認識能力有關,也就是對材料所含價值的開掘能力。假如學生對一個事物的觀察、感受、想象做的都很到位,但認識能力跟不上,意識不到該事物的寫作價值,最終還會導致文章流產。
由上所知,要克服沒啥可寫這個難題,就要訓練學生的四種能力:即觀察能力、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觀察能力是學生獲取素材的首要能力,魯迅說:"如果要創作,第一需觀察"。觀察活動,不僅要“觀”,而且要“察”;既要有感官的攝取,又要有心靈的伴隨,并通過內心語言給予默述。觀察要抓住特征,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要訓練學生的觀察思路,即觀察概貌:總體→局部→總體;觀察層次:外在→內在→外在;觀察進程:起始→發展→末尾;觀察差異:此物→彼物→此物。并要求學生按照這樣的觀察思路寫觀察日記。感受能力是作者對萬事萬物的心靈感應能力,感受能力是作家的慧根,居于其他能力之首。感受能力的強弱有先天的因素,但通過后天的訓練也可以提高,其途徑有三:其一,培養學生易感的心里素質和富有激情的情感特征,培養多情善感的藝術氣質,修煉到"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海則情溢于海"的藝術境界。其二,用一種超然物外空靈飄逸的審美心境去觀照自然,玩味生活。其三,強化感官訓練,提高作者的敏銳性。比如,在課堂上,放首歌曲、看張圖片、放段視頻,讓學生聚精會神地去看,去聽,去感覺,然后寫出心靈的感應。總之,克服沒啥可寫的難題,首先要訓練學生的觀察和感受能力,其次要輔助于想象能力和認識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
1.2 作文的“假、大、空”。在學生作文中充滿了“假、大、空”的現象,產生這一現象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是學生認為文章的思想內容能體現一個人的道德情操、思想品質,這樣就導致了學生把自己“偽裝”得很“高尚”,不敢說真話,其次,優秀的“范文”導致學生說假話,學生為寫出好作文東拼西湊一些華麗的辭藻、語句,發一些故作深沉的感悟,排列幾句名人名言或詩詞典故,努力使自己的作文有“范文”的樣子。為扭轉這種現象,教師要在觀念和實踐方面讓學生明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樹立說真話,抒真情,講真事的良好文風。
1.3 好跑題,把握不住中心。這種情況一般多會出現在話題作文中,主要情況有以下幾種:首先是對詞語或話題的理解不準確不全面;其次是常由話題一步步蔓延開去,先是由話題寫起,越寫離主題越遠,再有就是只從材料引申出觀點來,卻不顧話題本身的要求,還有一種就是在材料作文中只抓住了枝葉,丟了主干。針對這一問題,教師應要求學生要學會立意取材,搞清楚材料的取舍與表現中心思想的關系。指導學生從生活中挖掘寫作素材。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離開了生活 ,作文就失去了源頭和生命力。許多作家的經歷告訴我們,作者的經歷愈豐富,對生活的感受愈深刻,積累的寫作素材就愈多。中學生生活閱歷淺,知識底子薄,如果平時不注意觀察生活,不積累寫作材料,一遇到寫作文自然心如四野,無話可寫。生活中有許多的人、事、景都值得去寫,只要留心觀察,就會發現好多有價值的寫作素材。教師應引導學生打開生活寶庫的大門,引導學生仔細觀察生活、回味生活、體驗生活,發現生活素材,并充分利用生活素材進行寫作。
2.在寫作中階段,遣詞造句不當,結構、段落安排不合理
這里所說的寫作中階段,指的是動筆寫的階段。這一階段常見的問題:一是錯別字多,詞匯貧乏;二是用詞不當,病句多;三是敘事順序不清,邏輯性差;四是文章的結構、段落安排得不合理。
對此,就要求教師要加強語文基礎知識教學和閱讀課的教學,要利用好閱讀課引導學生分析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脈絡,材料的安排。讓學生明白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以及各部分之間的內在聯系。
3.在寫作后階段經常不修改,或不認真修改
這里所說的寫作后階段,指的是初稿完成后的時期。學生在寫完作文后經常不認真修改或干脆不修改,致使作文中出現了諸多明顯的錯誤。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要"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老一輩的語文教育家也都對作文的修改環節相當重視,認為習作的過程就是一個不斷修改的過程。學生在作文修改中出現間題其原因有二:一是對修改的必要性缺乏正確的認識;二是根本就不會修改。這要求教師平時應加強對作文修改的指導和訓練,使學生養成修改作文的良好習慣。從心理學的觀點看,"自己修改"是培養學生自我調節,自我控制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一種自我反饋的教學形式。作文修改對學生來說可以從三個方面獲得信息:一是教師批改;二是學生自我檢查;三是學生互相批改。通過這種修改和檢查,可以修正習作中的疏漏,還可以從別的同學身上學到寫作的長處。
總之,我們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但都要以寫真事、說真話、抒真情為準則,鼓勵張揚個性。我們每一次的作文訓練,從擬定標題,到選材,到文章的結構布局,到語言的運用等各個方面都要落到實處,可以一次一個重點,做到扎扎實實地一步一個臺階,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