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志新
摘 要: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的數學認知過程來自于學生的數學實踐活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通過各種數學實踐活動,可以讓小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慢慢地積累數學經驗。這樣,學生的數學認知能力就會逐步提高。圍繞五個方面闡述如何在數學活動中積累經驗,旨在幫助學生完善數學認知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活動;經驗;認知;教學
實踐是學生增加認識非常有效的途徑。學生在活動中不斷思考,將數學知識從理論運用到實踐,可以將數學知識理解得更為深入。活動增加的不僅是學生的數學知識,還能夠幫助學生進行生活經驗積累。數學活動需要積極開展,讓學生感悟數學的魅力,提升對數學的興趣。
一、開展操作活動,在動手中獲得數學經驗
學生在實踐中可以增加對生活的理解,也可以深入認識數學知識。老師可以采用操作活動,這類活動更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而且學生在動手操作活動中,能夠提升操作能力。比如畫簡單的圖形,這對于學生以后學習幾何畫圖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認識毫升”時,學生對于這些測量單位的理解并不深,對于這些測量概念表示的實際大小沒有一個準確的印象,學生要想真正了解這些概念,而不是只會一些簡單的毫升、升之間的轉化,這就需要學生親自操作去感受1毫升的概念。老師可以讓學生用滴管去滴21滴水,然后觀察大小,21滴水差不多就是一毫升。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受到一滴水的實際大小以及毫升量,豐富了學生的生活經驗。在實踐操作中學生可以更加牢固地記下數學知識,相比于硬背,學生更喜歡這樣的學習方式。
二、經歷經驗體驗,豐富學生的數學活動經驗
研究表明,數學活動在經歷了獲取經驗的基礎上不斷產生內心的體驗,并且這種體驗隨著經驗的豐富而不斷加深。因此,學生經歷經驗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在感悟中不斷學習、不斷提升。比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時,學生對于人民幣的認識在上學期就開始了,但是也僅僅是停留在認識層面上,具體的應該融入生活中進行體會,比如老師可以聯系家長進行一次活動,讓家長準備好各種面值的錢幣,接著讓學生和家長去超市里買生活用品,學生在自己購買的過程中還能夠知道自己的生活用品究竟是多少錢,要懂得節約。又如,在教學幾何圖形時,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出教室去尋找幾何圖形,小組合作進行記錄,也可以自己去摸一摸、去感受一下。這樣的教學模式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感受到數學的魅力,學生對于數學的印象會不斷改變,豐富的活動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有著很大的幫助。
三、正視負面經驗,加深認識數學活動經驗
心理學家賈德的遷移學習理論告訴我們,經驗與原理在遷移過程中也會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學生應該樹立正確的經驗認識,老師在活動中也應該承擔指導任務,學生在遇到一些問題時應該及時糾正,通過這些的錯誤問題同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錯誤的認識有時候會讓學生對于正確知識的理解更加深入,因此老師在教學時應該重視這部分內容。比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高時,老師首先教學生如何去繪畫三角形的高,然后再進行進一步的講課,但是對于繪畫高這一部分的教學可能會產生錯誤的經驗,比如老師教導學生畫垂直的高,有些學生會將高認為是生活中的身高,理解出現錯誤。他們認為三角形的高是垂直于地面的,而不是垂直于底面的,因為在日常生活中所說的身高都是垂直于底面的。老師應該教導學生,三角形畫高是垂直于底面的,應該首先找到三角形的底面。這樣能夠增強學生的理解,減少學生在認識上的錯誤。
四、理論聯系實際,加強對學生數學運用意識的培養
如何才能將實踐理論結合起來呢?老師可以在課堂中以理論為主,學生自己去理解理論知識與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相比,老師的引導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提升很多。當然主要的理解方面還是需要學生自己去體會的,數學意識在學生理解中會慢慢形成。例如:在教學“統計”時,學生對于統計的知識應該是有所理解的,但是對于理論方面的具體內容可能不太了解,那么老師便可以先進行理論方面的教學,讓學生去體會一下統計在數學中具體的表現。接著便可以抽空進行活動組織,老師可以帶領學生在社區中進行統計調查,在社區的數據統計與分析中,學生意識到統計的重要性,數據的直觀性可以帶給學生意識上的提升。學生在生活中能夠運用到統計知識,對于學生改善數學觀念有著很大的幫助,學生能夠逐漸形成數學實用性觀念,在生活實際中,能夠將數學知識運用起來。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活動的開展一定要加以重視。開展數學活動目的是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趣味性。在實踐活動中,學生會不斷增強對于生活的理解以及數學知識的掌握,明白數學與生活的關系,積累數學生活經驗,加深對于數學學科的認識。學生的德、智、體、美都能夠得到發展。
參考文獻:
[1]汪友華.小學數學中如何培養學生數學思想方法[J].學周刊,2014(22).
[2]魏常春.立足課堂,培養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5(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