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永紅
摘要:在對初中數學進行學習的過程中,學生往往需要對一些數學問題進行解答,在此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轉化能力直接關系到解題效果。因此,教師需注重學生解題能力的培養,此時,可積極應用變式教學,引導學生全方位思考數學問題,使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提升,遇到各類數學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本文例舉了一些數學問題,進行了相應的變式處理,提出在初中數學解題教學中引入變式教學的的方法。
關鍵詞:初中數學;變式教學;解題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23-02
1.初中數學面臨的難題
當前,在中考的重壓下,部分初中教學教師幫助學生提升數學解題能力時,往往會要求學生做大量的練習題,在此過程中,未對相關練習題進行相應處理,練習空有數量,難以保證質量,難以有效對學生數學問題解決能力進行提升。近年來,初中數學教學改革日漸深入,新的初中數學課程標準不斷對學生自主解題能力的培養進行強調。因此,初中教學教師在對學生解題能力進行培養時,應該不斷對教學模式進行更新,注重變式教學法的應用,提升學生"應變能力",使學生遇到數學問題時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找到解題思路,對學生數學思維能力進行有效培養,進而促進初中生數學水平的提升。
2.初中數學變式教學解題實踐分析
2.1 應用不同的已知條件,構建相似的問題情境。在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固定思維等因素的影響下,對數學題目進行解答時,學生大多會應用固有的思維模式,在相應的問題情境中,只會解答一種類型的數學題目,稍微對已知條件進行轉變,大部分學生就會束手無策,這嚴重影響著學生數學解題能力的培養。因此,初中數學教師應該積極探求有效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講解例題時,在相同的問題情境中,對例題中的一些已知條件進行轉變,或者對條件的表述方式進行轉變,將具有隱蔽性的已知條件更加直觀的展現給學生,也可將直觀的已知條件隱蔽起來,引導學生自主尋找[1]。這樣,不但能夠為學生提供新的數學問題思考角度,使學生解題靈活性提升,而且能夠使學生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與奧秘,使學生解題興趣提升。例如,在"二次函數"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從下面這個例題開始進行講解:(1,0)、(0,5)、(-1,8)是某二次函數圖像經過的點,請給出此二次函數的解析式。對于此例題,教師可將其變式處理如下:(1)x=-2是某二次函數的對稱軸,其圖像向下開口,從(0,5)、(2,-7)兩個點經過,給出解析式。(2)(-2,9)是某拋物線的頂點坐標,此拋物線經過(-5,0),請給出解析式。(3)x=-2是某拋物線的對稱軸,與直線y=-5x+5交于y軸B點,與y=-x+1交于x軸A點,請給出解析式。以上變式處理方法屬于非等價變式處理,變換了已知條件,最初的例題列出方程就可解答,后面的變式處理已知條件存在隱蔽性,需要學生將無用的條件排除,可使學生在深入理解知識的基礎上學會融會貫通,靈活對多個數學問題進行解決。
2.2 應用相同的問題情境,尋求不同的解題方法。在初中數學教學中,一個題目有多種解法的例子并不少見,在對同一個或同一種類型的數學問題進行解決時,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應用不同的思維角度、不同的知識點對數學問題進行解決。此方法能夠幫助學生找尋到相關數學問題的本質,對學生變通能力、發散性思維進行有效培養。將一題多解應用在變式教學中時,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思考、理解數學問題,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的解題方法,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例如,在四邊形的教學中,教師可從以下例題入手對學生解題能力進行訓練,在梯形ABCD中,CD等于1,AB等于2,CB等于3,AD與AB垂直,AD的中點是E,求證CE與BE垂直,給出這一例題后,教師可先讓學生自主思考,自主對這一題目進行探究,給出自己的解題思路與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能會給出以下幾個解法:(1)第一種解法:經過C點作一條直線與AB垂直于F,得到AFCD這一矩形,可知,DC與CF相等,AB與AF相減等于BF,得到BCF是一個直角三角形,隨后用勾股定理逆定理可推出三角形BCE是一個直角三角形,即可得到CE與BE垂直。(2)第二種解法,將CE延長,使其與BA的延長線相較于F點,角DEC與角AEF相等,DE與AE相等,角D與角AEF相等,則可知三角形CDE與三角形FAE全等,逐步推出三角形CBF是等腰三角形,即可知CE與BE垂直。(3)第三種解法,從E點作EF與AB平行,由條件中的E為AD中點可知EF是ABCD的中位線,可知EF=1/2(DC+AB)等于3/2,BC等于3,所以EF=1/2BC,因為直角三角形的中線與斜邊的一半相等,可以知道三角形BCE是直角三角形,即可知CE與BE垂直。隨后,教師對學生的不同解法進行總結,引導學生面對數學問題時積極應用不同的知識點與思路進行解答,在對學生探究能力進行有效培養的基礎上,使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應用的能力提升。
2.3 應用不同的問題情境,尋求相同的解題方法。在問題情境不相同的數學問題解答中應用相同的方法,能夠將不同的知識點串聯在一起,對學生舉一反三能力進行培養[2]。在此種形式的變式教學中,教師需引導學生對相應的知識點進行復習,使學生能夠將相關的知識點遷移到同類數學問題的解決中。以"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求解為例,此類例題的常規方法是應用根判別式進行解答,而在大量例題練習中,學生會發現根判別式也可應用到其他類型題目的解答中。比如,(1)x2+(a-2)x+4=0這一方程式沒有實根,求解a取值的范圍。(2)y=x2+(a-2)x+4這一拋物線與x軸無交點,求解a取值的范圍。在解答以上這些題目時,都需應用到根的判別式,將此類例題放到一起進行統一性講解,可幫助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網絡,讓學生能夠將相應的數學知識聯系在一起對數學問題進行解答,進而使學生解題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3.結束語
當前,在對初中學生進行教學時,新的初中教學改革要求教師不斷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培養,使學生數學水平從根本上得到提升。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引入新的教學方法,變式教學屬于一種有較強探究性、靈活性的教學方法,可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對數學問題進行探究、分析、總結,尋找到最佳解題方案,提高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李翠云.初中數學閱讀理解題 解題能力培養[J].教師,2016,(4):29-30.
[2] 王愛玲.初中數學中巧妙"轉化"的解題思想在授課中的應用分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4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