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秀麗
摘要:全日制義務教育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因此,小學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教師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關鍵詞:新課標;小學數學;創設;教學情境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1-0265-01
現代教學理論研究指出:構建"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基本教學模式,是小學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新課程理念倡導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等學習方式,是實施新課程最為核心和最為關鍵的環節,其中一個重要的理念就是"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學習數學"。 因此,根據小學生自身的特點,創設情境教學,為學生構建能快樂學習、創造學習的教學環境,是實現自主化、合作化和探究的良好的互動教學模式。
1.創設趣味性的導課情境
導入新課是課堂教學的重要一環。在課程的起始階段,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把他們思緒帶進特定的學習情境中,激發起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強烈的求知欲,對一堂課教學的成敗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靈活運用教材,創造性的把書上的"句號"轉變成"問號",把"問號"溶于情境中,讓學生在情境中遇到問題,促使學生努力去思考問題,探究問題。例如,我在教學分數的初步認識時,這樣設計:"請學生拍手表示每人分到的月餅個數,并仔細聽老師要求,然后做。如果有四個月餅,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每人分多少?"學生很快拍兩下,我接著說,"現在只有一塊月餅,要平均分給小明和小紅,每人有多少?"許多同學都難住了,有的同學只作一個拍手的手勢,問他什么意思,他說因為每人分到半個月餅。教師進一步問:"你們能把你心中半個月餅在黑板上表示出來嗎?"此時,學習分數成了學生自身的愿望,這樣順其自然的引入新的課題。
2.創設符合學生認知基礎的教學情境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者總是以其自身的經驗來理解和建構新的知識或信息,也就是一種基于經驗的認知建構。"因而,新課程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出發。一方面隨著信息渠道的拓寬,學生們的學習準備狀態有時遠遠超出教師的想象,許多課本中尚未涉及的知識,學生通過家長、書本、互聯網已經知道得清清楚楚了,這就要求教師用動態的、發展的眼光來看待學生。比如:教學"鐘表的認識",一年級學生對于鐘面是有經驗的,他們在家里在幼兒園里已經接觸過整時、幾點半甚至更多,教師在教學時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數學現實"去創設情境,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創設情境也不能一味地追求情境的新、奇,忽視學生的已有認知,造成認知的斷裂,這種超越學生已有認知基礎的情境也是不成功的。
3.創設利于學生創新精神的問題情境
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是發現和創新的前提。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質疑,勇于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課堂教學中,在教師創設問題情景后,緊接著要從問題情景中提出問題,問題可以由學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師提出,要盡可能由學生提出。如在教學《連加》時,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景,用多媒體播放動畫,一年級的學生在幫助農民收西瓜,文字顯示:一班收了38個西瓜,二班收了45個西瓜,三班收了43個西瓜,你能提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有的學生提出"一班和二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有的學生提出"二班和三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還有的學生提出"三個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教師及時點題:"求三個班一共收了多少西瓜?就屬于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內容《連加》"。這就是學生直接從情情境中提出問題的實例。
4.創設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懸念情境
一堂數學課的結束,并不意味著教學內容和學生思維的終結。"學貴存疑",有疑是對知識"學而不厭"的需要。小學生年齡小,對新事物易產生好奇心,喜歡追根問底,倘若課堂結束時充分利用教材的"新"、"奇"、"特"之處設置疑問,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探究新知的能力。例如,在"毫米、分米的認識"這節課的下課前,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如果用我們學過的米、分米、厘米、毫米來計量山西到首都北京的路程有多遠,會怎么樣?"學生答:"不好量,因為距離太遠,路程太長了。"此時,教師設置懸念:"那么,計量較長的路程有沒有更好的計量單位呢?下節課我們就來解開這個謎。"這樣,在揭示矛盾的同時制造懸念,短短幾句話,是學生在掌握本節課所學知識的基礎上,有產生了探求新知的欲望。
5.創設激發學生參與度的教學情境
新課標提出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而數學活動應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活動。因此,教師要從"以學論教"的理念出發,精心設計數學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在活動中發展",真正體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有效課堂教學。如《比例尺》這一知識點的教學設計,我先出示一張中國地圖,告訴學生我國國土面積約有960萬平方千米,從東到西的距離有5000千米,從北到南的距離有5500千米,還有遼闊的海域,以此在學生頭腦中形成生動的形象。然后設問"這么遼闊的疆域怎么能畫在這一張紙上呢?是什么東西在起作用?"這樣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的需要和興趣,而且所喚起的形象就成為直接激活《比例尺》這一知識點的關鍵經驗,從而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和參與課堂的積極性。
6.創設使學生樂在其中的游戲情境
小學數學教學中根據學生心理特點,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不斷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游戲是兒童的天使,因此,創設游戲情境是不錯的方法。一是個體活動游戲。上課開始進行"比比誰是火眼金睛"游戲:讓學生自己進行操作實驗——觀察、比較、用手摸、放在木板上滾,看看幾種物體(圓柱體、正方體、長方體、球等)分別有什么特征?通過學生的自主操作,初步感知幾何物體的一些特征。二是集體合作游戲。在上"統計"活動課時,學生小組合作統計戴帽子的同學和沒戴帽的同學等相關問題時,自己分工,商量最快的統計辦法,小組間比賽。激發了學生自主探究的熱情,培養學生的領導意識、社會技能和民主價值觀。三是師生互動游戲。為了測試學生掌握的情況,可以組織師生互動游戲"最佳默契獎"。師與生像電視上作節目一樣,同時將結果寫在紙條上,并同時亮出。既活潑,趣味性強,又提高了學生辨別正誤的能力。通過諸如以上的一些游戲,學生就會感到學有勁頭,學有樂趣,學有所獲,由此生發的熱愛數學的情感就會自然而然爆發出來。
總之,新課程改革視野下,小學數學中創設教學情境應關注的是能否有利于誘發學生提出數學問題,促進思維聯想,能否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再創造",能否有利于個性的張揚和獨創精神的培養。
參考文獻:
[1] 韓國銀.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1年39期
[2] 楊艷俠.淺析小學數學情境式教學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3年S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