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奉英

(四川科技職業學院)
【摘要】本文討論了職業教育理念確立的意義,梳理了“職業”、“教育”、“人”之間的關系,分析了現有的“能力本位”觀念的職業教育的弊端,從“人本位”的視角出發重新思考職業教育理念。
【關鍵詞】職業教育 能力本位 人本位
一.確立職業教育理念的意義
教育理念是關于教育為什么而存在,教育應該是什么,教育應該承擔什么責任,教育應該如何存在等一系列問題的在意義層面的思考。教育理念的確立對教育行為和教育結果有著重要的意義。
人所持有的教育理念直接影響教育行為過程,行為過程最終對教育結果產生影響。其中教育行為過程包括教育制度的構建、教育模式的建設、教育體系的搭建、課程體系的規劃、課程標準的設計、教學內容的組織等,這些具體的教育過程最終影響教育結果,即教育對象最終特性的形成,如理性思維的形成、能力的提升等。
二.關于“職業”、“教育”與“人”的分析
職業教育理念的形成需要對其基本概念進行梳理,包括“職業”、“教育”、“人”。
對職業的定義有很多,不同的學者對職業的概念提出了不同的見解,《辭海》中將“職業”定義為“個人在社會生活中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漢語新詞典》中亦將“職業”解釋為“個人所從事的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從其概念不難看出,職業是個人為獲得生活來源所必須進行的勞動,其內含了交換的概念,這跟社會分工帶來交換的社會背景有關,自社會分工以來,每個人的工作所得只能與他人進行交換之后才能獲得滿足自己生活所需的物質。尤其在資本主義社會中,大部分人所擁有的只有勞動力,將勞動力轉換為符合崗位需求的技能成為我們獲得職業的前提條件。教育是現代社會一個極其重要的構成部分,它對于社會的進步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關于教育的研究更是層出不窮,學者們和教育實踐者都關注著對教育的本質的探討。教育源于拉丁文educate,前綴“e”有“出”的意思,意為“引出”或“導出”,意思就是通過一定的手段,把某種本來潛在于人身體和心靈內部的東西引發出來。德國文化教育學派斯普朗格提出教育的核心是人的人格心靈的喚醒。
人的存在構成了社會,人具有一定的特性,首先是動物性,這決定了人必須依賴于一定的物質條件;其次是社會性,這就意味著人不僅僅依賴于物質,更多是社會的互動,包括物質的交換、情感的交流,人與動物的本質區別就在于前者的社會特性。關于人的定義就不能僅僅從“物”的角度去思考,尤其應該從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社會的聯系的角度對人進行定義。筆者贊同我國著名哲學家高清海教授對“人”的定義,他認為“人是不會滿足于生命支配的本能的生活的,總是利用這種自然的生命去創造生活的價值和意義。人之為“人”的本質,應該說就是一種意義性的存在,價值性的存在。”
三者的定義不難看出三者的關系,職業的主體是人,職業是人作為一個社會人行走于社會的載體或中介,教育的對象是人,完滿的人的形成需要借助于教育,職業技能的形成亦需要教育。對于職業教育理念的探析必須從三者的聯系入手進行思考。
三.基于人本位視角的職業教育理念的探析
從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不管是職業教育的過程還是職業教育的目的,其主體始終應該是人,但是現有的我國職業教育卻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過于強調職業而忽視了人,或者說對職業的理解過于狹隘,把職業當成了人的全部,人的一切行為只是為了獲得職業,職業成了中心,由此帶來的就是“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以下筆者將對“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進行分析,并由此探析“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
1.“能力本位”職業教育現狀分析
“能力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能力是我們勝任某一崗位的前提,就如前面所說,現在的交換性的社會確實需要我們具有某一職業去換得維系我們生活的物質,如何通過訓練獲得勝任崗位的技能成了我們教育的首要職責。由此理念出發帶來的就是將科學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提升作為我們教育的目的,我們教育過程中的所有行為同樣圍繞這一目標進行。
但是這種理念內涵了一個前提假設,即人只是為物質而活,然而事實卻是人更加關注的是生活的意義性。從目前職業教育的現狀亦可以看出這種教育理念的失誤,教育對象普遍缺乏意義感,看不到自己所做事情的意義,并且由此帶來了一個嚴重的后果,即學習的功利性,學生的學習只為能否獲得物質,或者說學習的目的只是為了將來獲得一份職業,當然由此產生的就是受教育者的情感的荒蕪、淡漠,與社會互動的能力的衰退。這種職業教育的最終結果卻是將人異化為“機器人”,或者只是為了滿足企業生產的一個活的工具而已。就像卓別林的電影《摩登時代》中的那個在流水線上勞作的工人一樣,機械、呆滯、麻木。
2.“人本位”的職業教育理念探析
“能力本位”的教育理念缺乏對人性的呼喚,與教育的本質背道而馳,正如上文所說,職業是人行走于社會的中介,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但是不應該成為左右人的中心軸,職業教育的一個目標是幫助人獲得職業,但是更為重要的應該是幫助人在職業中獲得意義感、價值感,使人成為一個內心充實的、完滿的人,人的全面發展應該成為職業教育的目標。
在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我們應該關注的是人的意義感從何而來,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對人的道德、情感的培育,尤其是幫助受教育者尋找職業的意義,學會自覺思考職業的特性,理性思考職業對自己的意義,尋找在職業過程中提升自我修為的途徑,從而使自己成為一個具有自覺意識的人,而不是被職業推動生活的人。
參考文獻:[1]高青海著.人就是“人”.遼寧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2]博爾諾夫著:李其龍等譯.教育人類學.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3]盧潔瑩,.生存論視角的職業教育價值觀研究.萬方數據庫,2008年
[4]盧潔瑩.職業教育內涵的生存論闡釋.職業技術教育200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