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振英
摘 要:教師的文化修養決定了備課的深度,教師的教學語言決定課堂表達的效率,對教材的把握決定教學目標完成的程度,對學生的了解與把握決定了一堂課的最終成效……雖然,一堂課的評價標準因人而異,但我想:如果能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40分鐘里掌握你的教學內容,并印象深刻,那你就是成功的。為著這一目標,名師們可謂是作出了很好的榜樣,也說得好:一輩子都在備課!
關鍵詞:備課;讀寫結合;落實細節;多閱讀
一、講重點,讀寫結合,力求高效
崔巒老師針對長文短教提出了很好的建議:“目標集中、適當,不要四面出擊;內容簡化,不要面面俱到;過程簡化,不要疊床架屋;夯實訓練,不浮光掠影。”如,《最后一頭戰象》的教學目標是引導學生閱讀要有一定的速度,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理清條理的基礎上,練習用自己的話復述課文;并通過入情入境地品讀,感受課文飽含深情的語言,體會戰象嘎羧善良、忠誠的高尚情懷;難點是通過朗讀感悟,感受作者的表達方法,領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在備課時,首先從引導學生理清文章的層次順序入手,抓住四個感人的場面:“英雄垂暮”(第1~4自然段)、“重披戰甲”(第5~11自然段)、“憑吊戰場”(第12~16自然段)、“莊嚴歸去”(第17~23自然段)。然后讓學生根據課文質疑、解疑,感受文章的情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另一難點,有些學生對作文是既畏又懼,如果能在課堂上“以文帶寫”的形式進行練筆,無形中降低了作文的難度,學生樂意。《大瀑布的葬禮》中菲格雷特總統在葬禮上的演講文中并沒有展開,這時,在課堂上讓學生結合對課文的理解,以總統的身份寫一篇演講稿。既能很好地消化課文內容,內化課文的主旨,又能讓學生進一步鞏固演講稿的寫法,覺得有話可寫。在教學《山中訪友》時,讓學生仿照文章的第3自然段寫一段話;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讓學生仿照課文通過幾件事來寫一個人;仿照《蒙娜麗莎》寫寫自己對音樂、美術等藝術的欣賞……在課堂上結合閱讀教學進行寫作,對學生來說,容易高效。
二、抓基礎,落實細節,讓課堂有深度
抓基礎,落實細節,讓課堂有深度是我在備課時關注最多的。對文中重點字詞的理解、把握,落實每一個教學細節,在備課時都要進行多方面的預設,以便在教學時能得心應手,游刃有余。而深入解讀文本,則需要教師在熟讀所教文本的基礎上,對課文的作者、寫作背景、作者的寫作特點、作品有一定的閱讀了解才行。
我在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時,把有關季羨林的生平、作品以及有關的他的資料都找來讀一讀,特別是《留德十年》。在通讀了這些之后,再來反反復復地讀文本,發覺對文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季羨林先生德國留學時日夜思念自己的祖國,堅持回國報效祖國;1980年再次踏上他的第二故鄉——德國,自己已從一個意氣風發的青年變成了白發蒼蒼的老人,雖然一切物是人非,但還是感覺那么的親切、激動,感覺一切美麗依然!那么,季老先生為什么要寫這篇文章?我一直在心中不斷問自己。經過不斷地研讀,我似乎了解了季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在德國再平常不過的一道風景,卻讓“我”“驚異”,在其他地方不常見!所以他說“多么奇麗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是季老對德國這種獨特的民族風情的贊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季老對這種“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人生境界的向往;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對祖國孩子的叮嚀,是對整個社會的呼吁: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更是對某些人的提醒……他多么希望自己的祖國也能有這么一道美麗的風景。所以,他在文章的最后說“我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備課時,我就抓住了“美麗”這個詞作為切入點:沒有改變的“美麗”是什么?“美麗”包含了哪些讓作者銘記的內涵?“美麗”的“奇”在哪里?深入解讀課文,讓我對課文有了更好地把握與理解,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知識的前提下提升了文本的感悟,收效甚好。有深度的課堂是別有一番風味的。
三、厚積薄發,多閱讀,讓課堂豐富多彩
語文不像數學那樣,能經常“舉一反三”,反而需要更多的“舉三反一”、厚積薄發。所以,課外、課前讓學生多讀書,讀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了解作者的寫作特點很有必要。教朱自清的《匆匆》之前,給學生讀朱自清的《春》《背影》《荷塘月色》《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名篇。這樣一來,學生在你上課的時候就能思維活躍,語言豐富,對教材的把握更準確,對課文的理解更深入,課堂也就真正的豐富多彩了,學生也在這樣的學習氛圍中提高了語文素養!
其實,備課要做的工作很多,需要你時時去“充電”,提升你的文化內涵,豐富你的語言,研讀文本,走進作者的內心,洞察你的學生……但要上好一堂課也不難,只要你多做課前準備,認真備課,就一定能越上越好!讓你的課堂“高效”“多彩”“有深度”,讓你成為一個得意的“師者”!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