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花花
摘 要:長期以來,我國的英語基礎教育一直將分數和考試作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應試教育無法培養出全面的社會真正需要的人才。因此,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小學英語教學要積極變革,不再以應試為目的,要真正地發揮英語的語言性和交際性,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小學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策略
由于我國長期的應試教育,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無法得到有效的訓練和提高。許多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出現了這樣或那樣的問題,有教育環境的原因,也有學校和教師的原因。本文將對小學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進行研究和探討。
一、打造趣味課堂,激發學生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如何使學生愛上學英語、說英語和聽英語是小學生英語學習的基石。而新課標中更是強調興趣的重要性,因此,筆者認為興趣是英語學習的前提,只有調動學生對英語的興趣,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才能使學生主動地聽和說。尤其是在小學剛開設英語課的階段,教師要盡快地讓學生喜歡上英語,使學生認識到聽說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Hello這一課,在本單元中,教師不要把重點放在知識的講解上,而應該將本單元當做學生認識英語世界的一扇門,教師要盡量使課堂簡單化和趣味化,使學生在最開始的階段就體會到學習英語的樂趣。教師可以播放一些關于英語國家風土人情的影片、播放一些簡單的英語歌曲以及一些英語動畫片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使學生認識到學英語并不是在學習枯燥的知識,而是去了解這個世界上更多有趣好玩的事。第二單元colors中,教師可以通過將知識和游戲相結合的方式,使學生認識到英語聽說的趣味性。
二、創設聽說課堂,營造聽說氛圍
要想培養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就要使學生長期沉浸在英語聽說的環境中。眾所周知,學習任何一門外語,最好的辦法就是到說此語言的地方。因此,對于小學英語的聽說訓練,教師要盡可能地打造聽說的課堂,營造聽說的氛圍,使學生沉浸在英語聽說的環境中,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自然會得到有效的提升。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My school一課,本文是用英語介紹自己的學校,教師就要盡量多地使用簡單的學生可以聽懂的英語教學,要不斷地用英語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從而達到新課標中培養學生交際能力的要求。同時,教師還要做到讓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用自己所學到的單詞和句子去介紹自己的學校。通過讓學生盡可能多地說英語,既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又提高了學生的聽力,從而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三、立足課本內容,學會活學活用
課本是最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學習資源,是眾多專家學者共同的智慧結晶,因此,教師一定要重視課本的作用,善于利用課本資源。人教版小學英語課本的內容設計、結構設計都是經過科學研究,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課本利用得好,對于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升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而課本利用不好,則會對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升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There is a big bed一課中,教師要充分利用課本中的對話和聽力練習。對于重點的對話,教師要要求學生背誦。對于有聽力的部分,教師則應該多次播放相關的音頻,使學生能夠在脫離課本的情況下聽出相關的內容。因此,充分地利用課本,練習課文中的對話和聽力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從而充分發揮新課標課本的作用。
四、豐富課堂活動,靈活運用教學法
傳統的英語教學都是以教師的講解為主,學生在課堂上則以記筆記為主,根本無法對英語的聽說能力進行訓練。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教師要靈活運用不同的教學法,豐富課堂活動,讓學生成為英語學習的主體,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聽說能力。例如,人教版小學英語六年級下冊第二單元My favorite season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在課堂的導入環節就為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在學習了對話或者課文后,回答相應的問題。在播放聽力之前,也要布置相應的問題和任務,使學生在聽力完成后,解答相應的問題。第六單元Work quietly一課中,教師可以采用合作式教學法,將全班學生分為若干組,在小組內用英語討論教師的問題,每一個小組派出代表發言。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小組內的討論以及小組代表的發言,能夠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和聽力。因此,在實際的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有效的教學法,促進學生英語聽說能力的提高。
綜上所述,提升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需要社會大眾對素質教育的支持,需要國家教育資源的大量投入,需要一線教師的默默付出,在授課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英語聽說的氛圍,充分利用課本,靈活地實施教學法,從而有效地提升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
參考文獻:
[1]陳麗.小議小學英語聽說能力的培養[J].新課程(教研),2010(5).
[2]季云惠.小學英語聽說能力培養策略探析[J].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4(12).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