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永和
“3+3”項目物理課程學習力提升策略*
楊永和
“3+3”項目學生的學習力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即學生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以中職段物理教學為例,教師想要合理提升學生的學習力,就要從合理設置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學習動機、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等方面著手,增強學生的學習動力,鍛煉學生的學習毅力,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
“3+3項目”;教學改革;物理課程;學習力提升
“3+3”項目是江蘇省中高職銜接試點項目,絕大部分“3+3”項目學生在中職校經過三年的學習,通過轉段考核后,直接進入相應的高校繼續深造。由于進入中高職銜接體系內的學生沒有參加高考的壓力,老師和學生都已經習慣了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師講,學生記,習題練,考完忘。這種簡單機械的學習方式屬于“淺層學習”的范疇,很多知識學生并沒有理解,只是被機械地“灌輸”到腦子里,學習興趣、意志力及學習能力都沒有得到合理培養。這樣不利于學生轉段后的學習,也不利于學生的終身發展。為了讓學生轉段升學后能適應高校的學習,我們在中職段要改革傳統的物理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增強學生學習的毅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提升“3+3”學生的學習力關鍵要做好以下三點:增強學生學習的動力,鍛煉學生學習的毅力,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雖然教育需要學校、家庭、社會通力合作,但是實踐表明,學校教育對學生學習力的提升起最大作用。在學校教育中,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為師生的活動提供了條件,而教學通過師生、生生的互動與交往,促進了學生知識、能力和品格的變化。總之,抓好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關鍵所在。
在中職物理教學過程中,很多物理教師注重知識目標的設計及達成,卻忽視了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的設計和達成。對于中高職體系內的學生來說,達成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更利于轉段后的學習和今后的發展。所以,為了提升“3+3”學生的學習力,我們在平時的中職物理教學中要注重方法目標和情感目標的設計及達成。比如,在講授“電磁感應現象”時要注重方法和情感的培養,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科學探究方法的重要性,筆者設計了“遺憾出在哪里?”這一探究環節,通過一個生動的故事讓學生親身體驗到在開展科學研究時選擇合理的解決方法很重要,我們應該加強對科學方法的學習;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開展科學研究的艱辛,筆者特地給學生介紹了“磁生電的研究歷史”:法拉第經過整整十年的不懈努力,經歷了無數次失敗后,終于發現了這個改變人類歷史命運的規律,讓學生明白任何成績的取得都不會是輕輕松松的,必須要經過辛苦的努力。
研究表明,適度的學習動機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中等難度的學習任務能激發學生最佳的學習動機,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任務的難度要適合“3+3”學生的實際情況,而不能追求普通高中的教學難度,以免打擊學生學習物理的積極性,要讓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同時,學習內容的有趣性、新穎性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開展物理教學時,我們要對教材進一步做校本化處理,適度增加一些學生感興趣的元素。盡量采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物理教學,將抽象的問題形象化,將枯燥的問題趣味化,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動機。此外,在平時的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滲透專業思想教育,讓學生理解學好中職物理的意義,讓學生明白學好中職物理是有用的,甚至是必須的。
為了合理利用課余時間,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我們可以借助網絡教學平臺將傳統的物理課堂有效翻轉。課前,將預習的任務、自學輔導材料上傳至網絡平臺,幫助學生課前自主學習,在遇到問題時,學生可通過平臺或QQ等社交軟件與教師或其他同學交流,把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移到了課前。這樣不僅能培養學生自學的習慣,還能提高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比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教師可提前將“磁通量的計算方法,影響磁通量大小的因素,條形磁鐵的磁感線分布特征”這些學生課前在教材和輔助資料幫助下就能學習的知識上傳至網絡平臺,先安排學生自主學習,把寶貴的課堂時間用在學生課外難以自學的知識的講解上。這樣處理有利于學生自主安排學習時間和進度,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發揮學生的個性,讓每位學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收獲。此外,由于微課和慕課都能滿足學習者隨時隨地學習的要求,學習者可以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自主開展學習,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利用微課、慕課進行自主學習,幫助其養成自主學習的好習慣。
在開展“3+3”物理教學時,要盡量采用探究性的教學模式,而不是把知識直接告訴學生。要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構建知識體系,從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學習牛頓第三定律時,一定要通過實驗探究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之間的具體關系。首先,教師啟發學生通過自主設計的實驗探究兩個大小相等的物體之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其次,教師啟發學生探究兩個大小不相等的物體之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最后,教師啟發學生探究處于運動狀態的兩個物體之間作用力與反作用力的關系。讓學生經歷牛頓第三定律發展的“過程”,在探究過程中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和歸納能力。
物理實驗能幫助學生理解物理知識、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動手能力。所以我們要有效利用各種實驗器材,強化學生實驗和演示實驗教學,以獨立或小組合作的方式開展課外實驗教學。創新實驗方式,充分利用數字化實驗平臺模擬在常規環境中或用常規儀器無法完成的實驗,幫助學生理解那些抽象的物理規律。引導學生在物理實驗中如實記錄、客觀對待所讀取的實驗數據,學會處理數據,學會通過物理現象總結物理規律,促進學生實驗能力的發展。
由“學習金字塔”理論可知,如果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及時加以應用,不僅能讓學生掌握所學知識的90%以上,而且能培養學生多方面的能力,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力。所以,在開展“3+3”物理教學時,盡量安排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及時應用。比如:在學習“電磁感應現象”時,在學生自主探究得出感應電流產生條件后,布置學生利用所學知識制作一款電磁感應發電機。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自身的具體情況,分組制作了各種各樣的發電機。在展示的時候,筆者發現有的作品科學合理、實用性強,有的作品則還需進一步完善。如有一個小組制作了搖繩發電機,雖然能夠產生感應電流,但電流非常小,并且發電時搖繩非常費力,顯然需要進一步改進。為了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教師可先借助百度平臺給學生介紹常見的創新思維方法,如頭腦風暴法、卡片激勵法、635法、信息交合法等,以開拓學生的創新思路,再指導學生登錄淘寶平臺搜索同類產品,觀察學習,激發創新靈感。
借助教學平臺,教師布置并指導學生進一步完善作品,進一步強化了重點,突破了時空的限制,推動了學生應用能力的拓展。比如,學生針對搖繩發電機存在的不足,回過頭再進一步研讀電磁感應產生的條件,并對第一件作品做了如下改進:為了省力,學生想到了用風力代替手搖;為了增加感應電流的強度,學生用玩具車中的小電機產生感應電流。改進以后,發電機各方面的性能都比第一件作品有了很大的改善,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均得到提升。
總之,學校課堂教學是提升學生學習力的主渠道,改革傳統的物理教學方法是發展學生學習力的重中之重。我們要在“3+3”物理課程教學過程中,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不斷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毅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經過中職段三年的學習,一定能提升“3+3”學生的學習力,為學生轉段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G712
A
1005-6009(2017)52-0062-03
楊永和,江蘇省溧水中等專業學校(南京,211200)教師,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物理教學。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教是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中職物理教學方式的變革研究”(課題編號:YZ-c/2016/1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