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銀珠
[摘 要]數學思想的滲透,有利于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便于他們今后的學習與成長。在鉆研教材、知識形成、知識鞏固與解決問題等方面,提出如何挖掘、感悟、體驗與凸顯數學思想,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升。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思想;滲透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5-0080-01
在小學數學中,常見的數學思想有分類法、轉化法、數形結合法與歸納法等,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充分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數學學習需求。
一、在鉆研教材中,挖掘數學思想
小學數學中的概念、性質、公式、法則與規律等知識都蘊含著很多數學思想,因此,教師應該深刻理解教材編排的意圖,挖掘數學知識背后的思想。
例如,對于題目“西安大雁塔的高度是64米,比小雁塔高度的兩倍少22米,試求小雁塔的高度是多少。”,就可滲透方程的思想。
師:應該怎么計算小雁塔的高度?
生1:根據大雁塔的高度,可得算式“(64-22)÷2”。
生2:不對,大雁塔的高度比小雁塔的兩倍少22米,應該是“(64+22)÷2”。
師:在利用倒推法進行計算時很容易出錯。我們可不可以在正向思維的基礎上列式計算呢?也就是假設小雁塔的高度為a,那么大雁塔的高度應該怎么表示?
生3:2a-22。
師:是的,也就是2a-22=64,這樣就得到2a=64+22。所以應該怎么列式?
生4:“(64+22)÷2”是正確的。
師:是的,這就是數學中常見的方程思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運用正向思維就能列出相應的方程了。
教師應多鼓勵學生嘗試用字母表示數字,為后續方程知識的學習做好鋪墊。
二、在知識形成中,感悟數學思想
在講解新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探索空間,使他們充分感受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感悟數學思想。
例如,教學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時,就可從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入手。首先讓學生把一張長方形的硬紙裁剪成平行四邊形后將該平行四邊形沿對角線進行對折,觀察得到的圖形。這樣學生就能發現平行四邊形是由兩個完全一樣的三角形組成的。在動手操作與數形結合的基礎上,學生很快就得出三角形面積等于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也就是“三角形面積=長×寬÷2”。
數形結合思想的運用比較廣泛,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與畫圖能力,提高學生解題的速度與正確率。
三、在知識鞏固中,體驗數學思想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人生發展的初級階段,理解與掌握知識較快,但是遺忘速度也很快。為此,教師要注重知識的鞏固過程,并在鞏固復習中體現數學思想。
例如,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公式時,可引導學生畫出下圖:
在分類、類比、歸納等基礎上,引導學生找出不同圖形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回憶圖形面積的推導過程。
在鞏固知識的過程中,很多數學思想都是同時發揮作用的,教師應清楚如何滲透這些數學思想,以提高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
四、在解決問題中,凸顯數學思想
數學知識的學習是為應用做準備的,很多數學問題都與實際生活密切相關。教師在教學應用題時,就應該注重數學思想的滲透,從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應用題“天港碼頭運來了一批貨物,運走后,還剩下420噸,試求這批貨物一共有多少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畫出線段圖:
通過線段圖,學生很容易就得出420噸所占的比例是,繼而通過算式“420÷”得出貨物的總數。
顯然,培養學生畫線段圖的習慣,滲透數形結合的數學方法,能夠提高學生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數學思想方法的價值,真正把數學思想方法納入到教學內容中,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能力。
(責編 童 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