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新中
【關鍵詞】 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癥結;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33.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
03—0081—01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有“得作文者得語文”之說,但又有學生學習語文“一怕寫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的說法,尤其是農村地域經濟的滯后和學校基礎條件的薄弱以及環境條件的制約,作文課上老師教學策略的不足,學生興趣見識的缺乏,更使作文教學舉步維艱,雪上加霜。因此,如何認清當前農村初中作文教學的癥結,使作文教學早日走出困境成為當務之急。
一、 作文教學癥結及原因
1.“放”而無主。
“放”指的是由于教學資源和教師水平的限制,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無序性,看似學生寫作能自由開展,但實際是典型的粗放式教學,教無主線,學無方向,訓練極其呆板,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僅憑一本教科書來教學,或當堂或課外布置一篇作文,學生或前或后斷斷續續地把作文交上。布置作文時不遵循從易到難、從簡單到復雜,按目的、按文體、按人認識事物的規律,學生作文難以提高個性化和創新能力。
2.“舊”而無趣。
農村初中生由于生活空間狹隘,視野狹窄,寫作立意、選材難以出新。網絡時代似乎與其無緣,電子閱讀也不知何物,寫作沒有新鮮血液的注入,缺少熱情和興趣,作文的立意、選材難以出新。與城市學生作文題材新穎多變一比,自然相形見絀。而作文的靈魂在于想象與激情,農村學生在落后的生活方式中需要精神的拓荒,讓其感知世界的新變化,具備新視野,才能提升作文水準。
3.“空”而無物。
農村學生接觸外界極少,每天以教室、食堂、宿舍三點為一線,學校圖書館藏書量少、閱覽室的報刊雜志幾乎為零,大部分學生從小與人交往交流,用得更多的是方言;極少數同學雖然偶爾能用一些普通話交流,但也夾雜著方言。因而,學生作文時只能胡亂編造一些不切實際的故事,所有這些都造成了學生作文題材雷同,內容空洞,語言貧乏、平淡。
4.“散”而無情。
莊子有言:“不精不誠,不能動人。故強哭者雖悲不哀,強怒者雖嚴不威,強親者雖笑不和”,而學生作文最忌無病呻吟,呆板無情。但農村學生因多為留守兒童,缺少親情和關愛,不懂得通過文字傳情達意,也難以在作文中袒露心聲,文字背后多是冰冷的態度和僵硬的無奈。寫親情,不是發自內心的宣泄,只是拼湊或剽竊;寫友情,也是寫些無聊乏味的內容,湊足數字。這是目前農村作文教學最應該突破的瓶頸。
二、走出困境的應對策略
那么,農村初中作文教學怎樣才能立足現實,彌補缺陷,迎難而上,解決問題,作為教師該如何審視自我,為作文教學謀求新路呢?
1.堅持寫下水作文,妙在榜樣引領。
教人游泳,教練必先示范;授人以法,師傅定是行家。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老師教學生作文,要是老師經常動動筆,或是作跟學生相同的題目,或者另外寫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進步。”葉圣陶老先生說的老師經常動動筆就是我們說到的下水作文,按照老先生的說法一個語文老師應該經常下水寫點文章,這樣才能有效地幫助學生,加快學生的作文方面的進步。教師再不能走“先布置后批閱”的老路,使作文陷入散漫無序之態,應先寫一篇習作,或與學生同時寫習作,給學生以新鮮感,達成教學相長,在實際操作中讓學生感知作文的規律和技巧,走出表面自由,實則無效的教學狀態。
2.開掘出新型資源,善用他山之石。
《禮記》中說“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寫作也需出新,切忌陳詞濫調,拾人牙慧。作為教師要清醒認識到,書刊雜志、電視廣播、網絡等都是取之不盡的閱讀資源,一定要在信息資源四通八達、鋪天蓋地的浪潮中,開掘和捕撈新信息、新理念、新詞語,與富有獵奇心理的青少年一道在寫作中創新,大膽否定一些舊觀念,消弭年齡代溝。因而教師更新知識結構,并應鼓勵學生在作文中使用網絡、生活流行語,采取正確的態度,不能一味地打壓。
3.組織課間大閱讀,勤于積累儲備。
呂叔湘先生曾經說過:“少數語文水平較好的學生,你要問他的經驗,異口同聲說是得益于課外。”事實也證明,學生語文能力的提高,實際上是在教師指導下,靠自己課外自學、自修而成。如果只囿于課本里的幾篇文章,是不可能提高寫作能力的。只有在長期的課外閱讀過程中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才能吸收文化,感悟、積累、運用語言,形成文化的積淀,寫出精彩生動,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編輯:劉於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