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生燕 金日堅 曾建球 唐志敏
摘 要:文化素質是綜合素質形成和提高的基礎,加強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高職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高職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該課題組通過調查高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現狀,旨在全面了解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基本狀況,分析高職學生文化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進行原因分析,為尋求解決辦法提供參考,為實施文化素質提供客觀依據。
關鍵詞:高職學生 文化素質 現狀 原因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7)01(c)-0191-02
1 高職學生文化素質的現狀分析
該課題組于2016年6月對該院學生進行了一次“高職學生文化素質調查”。該次調查以網絡問卷形式進行,調查對象為該院2014級、2015級高職學生,共回收答卷2 147份,其中,高中階段學習文科的有1 136人,占總的52.91%,學習理科的有1 011人,占總數的47.09%。
1.1 閱讀專業以外書籍和選修人文社會科學課程的一般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占總數18.68%的學生經常閱讀專業以外書籍,共401人,占總數68.93%的學生有時閱讀專業以外書籍,共1 480人,占總數12.39%的學生則很少閱讀和從不閱讀,共266人。該組數據表明我院學生較為重視課外書籍的閱讀。在對“最感興趣的人文社會科學選修課”的回答中,實用技巧、藝術和社會學居前三位,實用技巧占78.34%,藝術占59.66%、社會學占56.31%,之后分別是文學33.77%、法學32.84%、史學18.91%、哲學14.72%、政治學5.45%。其中實用技巧排在首位,而人文社會科學中史學、哲學、政治學等基礎性學科受到冷落,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高職學生還未充分認識到基礎性學科的重要性,以及高職學生的意識較為普遍的被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功利性所滲透。
1.2 學生掌握文化知識的一般狀況
在文學常識方面,該次調查共設置了11組題目,以檢驗學生對中外文學名著的熟悉程度。其中32.79%的學生全部回答正確,共704人,85.46%的學生回答正確7個以上(含7個),共1 835人,答對3個以下(含3個)的23人,占總數的1.07%。這一結果表明,大部分學生較多涉獵中外文學名著,并具有較為豐富的文學常識。
在歷史知識方面, 90.22%的學生能答出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共1 937人,77.69%的學生能答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共1 668人,93.62%的學生能答出世界三大宗教名稱,共2 010人,65.25%的學生能答出我國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共1 401人。這說明,學生對中國和世界的歷史及文化遺產了解程度較好,大部分學生有較為廣泛的歷史知識,但仍有少部分學生歷史知識匱乏。
在哲學知識方面,15.46%的學生對“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等7個基本概念表示“了解”,共332人,81%的學生表示“聽說過”,共739人,3.45%的學生回答“未聽說過”,共76人,此外,能夠全部正確答出“富貴不能淫”等名言名句出處的有881人,占總數的41.03%。數據表明,目前高職學生普遍缺乏對中國傳統文化系統深入的了解,對諸如孔子、老子、孟子這樣的中國文化偉人及其基本觀點的熟悉程度仍不夠,也說明我們的教育在這方面較為薄弱。
1.3 學生掌握藝術知識的現狀
在該次調查設計的問題“對音樂簡譜”的回答中,選擇“能熟練運用,學唱新歌”的180人,占總數的8.38%,選擇“略懂一點,不能熟練運用”的1 299人,占總數的60.5%,另有31.11%的學生表示“完全不懂”,共668人。該調查結果表明,當代高職學生在音樂方面的知識與技能相對匱乏。此外,我們設計了一組要求學生寫出相關作品作者的題目,用以了解學生對中外名曲、名畫、名雕塑作品的了解情況,其中33.06%的學生全部回答正確,共710人,84.86%的學生回答正確5個以上(含5個),共1 822人,5.5%的學生答對3個以下(含3個),共118人,該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對著名藝術作品有所了解,但仍有少部分學生此類知識匱乏。
1.4 學生科學素質的基本狀況
科學素質是文化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檢驗高職學生的科學素質狀況,設置了8組判斷題,其中有25.38%的學生全部回答正確,共545人,93.85%的學生回答正確5個以上(含5個),共2015人,1.44%的學生回答正確3個以下,共31人,該組數據表明大部分高職學生科學常識較為豐富。
2 高職學生文化素質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國家進一步加強了對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高職學生的文化教育狀況得到了大幅度改進,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2.1 忽視高雅文化,追隨通俗文化
高雅文化較為理性、可以供人們思考,而通俗文化則大多供人們消遣和娛樂。雖然通俗文化具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更多的表現出其庸俗性和娛樂性的特點。而在互聯網時代,通俗文化的個性化、虛擬化特點正好符合青年人追求文化藝術上新、奇、樂的口味。因此,當代高職學生對于那些為人類做出巨大貢獻的英雄、偉人、科學家和政治領袖人物大多表現出冷漠,相反,對于影星、歌星等卻保持著極大的興趣和熱情。
2.2 民族文化認同感弱化,崇拜西方文化
今天,高職學生的文化價值觀不可避免地遭受著經濟全球化以及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帶來的巨大沖擊,對美國電影的熱捧,對麥當勞、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喜愛,對歐美流行音樂的追逐和對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節日的重視,充分表明我國高職學生對西方文化的接受程度日漸提高,同時也反應出他們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認同感逐步弱化。
2.3 過分重視技能學習,忽視人文精神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工業的迅猛發展及其對我國經濟建設帶來的巨大貢獻,很多地方都更加注重利用科技的力量推動外在世界的改變,越來越多地忽視了對人本身及人文精神的關注。高職院校也出現了同樣的傾向,高職學生只重視相關技能證書的考試,卻忽視了人文精神的培養,這些表象之下,隱藏的是大多數高職學生綜合人文素質缺失的事實。
3 高職學生文化素質存在問題的原因分析
3.1 西方文化的入侵,加大了學生的文化困惑
當代高職學生都是“90后”甚至“00后”,他們無從體驗新中國翻天覆地的變化,也無從體驗人民當家作主的喜悅,更無從體驗改革開放帶來的日新月異。大學是一個人文化自覺形成的關鍵時期,也面對著外來文化的廣泛傳播,加之互聯網的廣泛普及,學生們很容易接觸到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負面言論并深受其影響,于是更加崇拜西方文化,甚至不加取舍地全盤吸收,久而久之便更加貶低和排斥中華傳統文化。
近年來,雖然國家大力提倡發展文化產業,但比起許多發達國家,由于我國的文化產業起步較晚,豐富的文化資源未得到充分的開發利用,導致我國文化產品的精神內涵和藝術精致程度較低,很難深入學生的內心。與此同時,西方的電影、動漫、網游、音樂等源源不斷的涌向中國,涌向校園,在高職學生乃至整個大學生群體中飽受歡迎,這無疑加重了我國高職學生的文化困惑。
3.2 高等職業教育目標模糊,缺少文化支撐
市場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猛烈地沖擊著幾千年來左右中國人道德行為的儒家倫理規范,傳統文化和西方文化急劇交匯、碰撞。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高職學生需要一個清晰的方向時,我們的文化支撐卻顯得那樣無力。傳統高職教育目標模糊,只注重學生實踐技能和專業技能的教育,而忽視了對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培養。民族優秀文化的有效灌輸缺乏系統的規劃和部署,顯得蒼白生硬。部分高職教師自身文化素質偏低,更有甚者被曝學術造假、剽竊行為,使得教師在學生心中的威望大打折扣。這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高職學生對于我國先進文化的選擇與吸收。
3.3 校園文化氛圍缺失,主流文化弘揚不足
大學是創新、研究、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場所,生活在其中的學生對校園文化普遍期待較高。校園文化氛圍深深影響著高職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然而,高職院校的校園文化氛圍卻嚴重缺失,育人功能弱化。一方面,如今新聞和娛樂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明星生活、娛樂丑聞、謾罵和惡搞充斥著我們的視聽(例如2016年8月演員王寶強離婚消息一出,立即令各大媒體瘋狂起來,這個話題短短幾天引起超50億的關注人次),弘揚主流文化本應是新聞媒體的基本職責,然而,如今媒體作為表達國家主流思想的“工具”功能弱化,而一些負面功能卻強化了。另一方面,大學擴招而配套建設滯后導致教育資源整體匱乏,一些新設的高職院校文化氛圍缺乏長期積累,尤顯薄弱,學校周邊網吧、游戲廳、出租屋林立,而少有博物館、圖書館、劇院等文化設施,使得高職院校成了“文化的孤島”。
文化素質是學生整體素質形成和提高的基礎,忽視高職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必將影響人才培育的質量和效益,因此,加強高職文化素質教育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
參考文獻
[1] 劉明君,陳再國.多元文化沖突與“文化自信”的培養[J].三峽大學學報,2002(5):81-83.
[2] 魯潔.試論文化選擇與教育[J].教育學,1991(1):9-13.
[3] 費孝通.經濟全球化和中國“三級兩跳”中的文化思考[N].光明日報,200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