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楊潔
摘 要:通過與小班幼兒的一次秘密分享后,對童話產生了一些疑問:與《白雪公主》同種類型的童話故事是否適合低幼兒童?針對這一問題從低幼兒童的心理、影響進行思考并反思。
關鍵詞:童話故事;低幼兒童;選擇
近幾年,童話故事在幼兒教育界備受關注。《辭海》中提到,童話作為兒童文學體裁中一種具有濃厚幻想色彩的虛構故事作品,它通過豐富的想象和幻想,運用夸張的寫作方法來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對兒童進行思想教育。并且,神奇的童話故事又是孩子們的好朋友,它伴隨著幼兒的成長,是幼兒了解自己和世界的渠道。在童話世界里,幼兒和世界的距離拉近了,從而幼兒與世界的互動就慢慢開始了。童話故事會在幼兒的心靈里播下真、善、美的種子,開啟他們對未來世界的憧憬,激發他們探索世界的欲望等等,因此,幼兒園對童話故事設計了許多方案教學,家長們也購買大量書籍供孩子們看和讀。
但是,在一次與小班孩子分享了一個秘密后,我對童話故事的選擇產生了一些疑問。
幼兒的名字叫小瓜,一次午睡結束,我在幫小瓜穿衣服,小瓜偷偷地告訴我說:“老師我現在的媽媽不是我原來的媽媽,現在的媽媽是我后媽,我原來的媽媽被我后媽從樓梯推下樓,摔死了!所以我爸爸娶了現在的媽媽。”
聽了他的故事后,我不寒而栗,小瓜怎么突然會說這樣的話來呢?想一下,有這樣的遭遇是不是讓我們覺得似曾相識呢?是的,這是《白雪公主》的片段,這幾天孩子們都喜歡白雪公主的故事,而小瓜進入了情景,想象著跟白雪公主有了類似的“經歷”。
那低幼兒童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心理特點呢?
低年齡段的兒童往往把不存在的人物和事物融入自己的生活之中。瑞士著名心理學家皮亞杰指出,兒童時期的泛靈論是把事物視為有生命和有意向的東西的一種傾向。這與他們的年齡特點有關,三歲左右兒童處在具體形象和直觀的經驗,他們認為自己身邊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會哭,會笑,會吃飯,會感覺到痛和癢。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心理特點會隨之消失。
同時,低幼兒童的情緒的發展還不夠穩定,很容易受到童話人物的情緒及故事情節的發展的影響,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童話故事中。因此,小瓜聽了數遍的《白雪公主》后進入了情景,把自己當作了可憐的白雪公主。
那么《白雪公主》適合低幼兒童嗎?
《白雪公主》出自德國著名童話集《格林童話》。它講述了從前有一個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隨著年齡的長大,她的美貌遭到了后母的嫉妒,并遭受到后母的陷害,后來在樹林遇到了小矮人,并在小矮人的幫助下找到了白馬王子,過上了幸福的日子。可是經過小瓜的陳述后,讓我對這個故事產生了懷疑。因此我查閱資料,而最終結論是:低年齡段的孩子適合短小的、簡單的、自然型、氣質型的故事,另外選擇的故事要是快樂的、美好的、有趣的,不能出現恐怖和殘暴的情節。所以《小紅帽》《白雪公主》之類的原型故事顯然是不適合的。因為根據低幼兒童的心理特點,他們會混淆故事和現實,身臨童話中,從而陷入感受最深的情境中,比如小瓜,他記住皇后的惡毒,然后他便成了“白雪公主”。
如果有的童話故事給幼兒帶來一些的負面影響,應該如何完善呢?
幼兒之所以喜歡童話故事,是因為他們可以從故事中體驗到各式各樣的人物,從人物形象特點中感受到親情、友情、愛情,同樣還有快樂、焦慮、恐懼和難過。
小瓜感受最深的是皇后的陰險毒辣,那我們就應該從皇后下手,幫助小瓜分析皇后變壞的原因或者給他一個關于皇后變壞的原因的善意的謊言。
而對于白雪公主,這一連串悲劇的發生,是否與她過于輕信他人有關呢?因此,我們在講完故事后可再設計一些活動,與孩子們談談:“為什么白雪公主會一次次地遭受到皇后的毒害呢?”“如果你是白雪公主,你會怎么做呢?”孩子們在交流中,初步提高了分辨善、惡的能力,增強了對陌生人的警惕性和防范心,懂得了自我保護。
什么樣的童話適合低幼兒童呢?
低幼兒童很能滿足于短小的、簡單的、重復的、疊加的、自然故事。三歲以上的孩子通常已經準備好要聽有連續性的故事了,因此,低幼兒童選擇的故事有:《咕咚》《好餓的小蛇》《三只熊》《拔蘿卜》《狐貍和烏鴉》《小兔子乖乖》《小猴穿鞋》《美麗的尾巴》等等。而處于形象思維尚建立起來的低幼兒童,我們可以采用動畫、圖片、指偶等媒介幫他們建立圖像思維。
在龍應臺的《孩子你慢慢來》中講到,她給兩個孩子講故事,可遺憾的是選擇的故事不是很恰當。她給兩歲的孩子講中國四大名著之中的《水滸傳》和《西游記》,可是后來孩子心不在焉,連她自己也都講不下去了,顯然中國四大名著的內容不合適他們。不同年齡段的孩子身體和心靈的發展、接受能力都不同,因此,給孩子講故事要有選擇,并且處在什么年齡段就講什么樣的故事,否則,童話故事給幼兒的益處將會適得其反。
參考文獻:
[1]袁情蘭.童話故事對幼兒的心理影響[J].論文平臺,2013(4).
[2]白靜.幼兒童話的心理價值探析與應用[J].兒童文學與文化,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