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桂香
摘 要:隨著課改的深入和學科的發展,人們對《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教師可以依據學科特點,運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改善教學方式,進一步強化教學效果。
關鍵詞: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教學策略;教學效果
一、深挖教材,科學設計教學流程
新的標準、新的教材,給教學輸入了新鮮血液,使教學的生命力更加旺盛,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更大。認真分析學生的年齡、生理特點,確定每節課的教學目標,然后設計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生動活潑的課堂活動中自然而然地受到良好思想品德的熏陶。例如,在教學《我愛小制作》這一單元時,恰逢母親節,我就發起“我為媽媽過節日”活動。通過小組討論,組內學生自由發言,獻計獻策,以制作為主線,通過部分小組做賀卡,部分小組做手工藝品,部分小組制作手工編織等不同方式給媽媽過節日。通過不同主題的結合,不僅能夠激發學生制作的熱情,也能夠深化學生對母親、對家人的愛,將愛落實到行動上,升華學生對家人的感情。
教學流程的安排上進行有梯度的設計,通過課前游戲活動,自然地引入教學,使學生在無拘無束中自然地參與課堂。《讓我們學會合作》一課中,通過游戲活動閃爍五角星,引導學生說出它們的顏色,在失敗時鼓勵學生想辦法。最后,在小組合作中引導學生初步感受合作的力量,進而引出課堂主題。
二、轉變角色,合理組織課堂教學
教師應該從傳統教育觀念中教學活動的中心、學生心靈的塑造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學生活動的支持者。教學中要樹立新的教學觀,轉變舊的觀念。從學生的角度敏感地捕捉有教育價值的課題,開展學生喜歡的活動,指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在與學生同玩、同學、同活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品格,熏陶學生情感,促進學生成長。例如,在《我愛我的家人》中首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家庭故事,談一談家的未來,試著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人的愛等,引導學生用生活中具體的事例分享家人之間的愛,進一步引出家人互相的關心、照顧、牽掛、給予等是愛的根源。我作為課堂的支持者,需要對學生的語言進行適時點撥,讓學生的情感體驗真正落實到行動上。正是這層層遞進的活動,避免了品德課空對空的教師“說教”學生“表白”,給了學生充分體驗與感悟的過程,給了學生獲取真知的過程,實現了情感到行動的遞進,讓品德教學的真諦得到了一個落腳點。
三、巧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興趣
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發現一味地為講而講,達不到培養學生情感的目的。我們可以通過給學生創設一個豐富多彩、蘊含啟發、具有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在能夠觸摸到的情境中去自主體驗,在具體的德育活動中去心靈感悟。學生只有在或成功或失敗的探索中,才能夠真正成長,獲得真實的體驗。在組織教學活動過程中,以真實的生活為范本,我設計了幸福俱樂部、開心金點子、自信拓展廳等不同的模塊,利用生動真實的教學情境,吸引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滋生探究欲望。
《看看我們的學校》一課中,書上有很多圖畫是介紹學校的。單純看圖說話,品德課堂會顯得單調枯燥。在上課時,我就帶著學生到學校的各層樓去參觀,讓學生邊走、邊看、邊聽老師的介紹。通過實地參觀,學生認識了自己的學校,也知道了學校的各種規章制度。學生在自己喜歡的實踐活動中去認識、去體驗,在心靈碰撞中去建構情感世界;在具體可操作的活動中感受真理,獲得真知,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四、注重實踐,有效促進知行統一
課標指出:“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為學生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成為具有愛心、責任心、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因此,《品德與生活》課不僅要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而且還必須重視道德行為的訓練,達到知行統一的目標。小學階段是學生培養和形成道德行為習慣的最佳時期,教師需要抓住這一黃金階段。在教學過程中,我通過創設情境,利用學生自身與外界的相互碰撞,建構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感體驗,提高能力,在加深對自我、對他人、對社會理解的基礎上逐步形成基本的道德觀念,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效果顯著。
作為一門綜合性課程,學生是活動的主體,品德課堂應該是學生的學習天地,課堂的立足點在于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吻合,越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越覺得興趣盎然,只有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引導學生自主感悟,組織書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活動,才能使學生興趣濃厚。在理論與實踐的聯系中,學生通過親自參與、動腦、動手,運用書本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通過實踐,鞏固并加深課本知識,將德育教育由學校移向社會,讓學生體驗有關的道德問題,有效地實現由“道德認識”向“道德實踐”的轉換,在時空上實現全方位、全過程育人。
《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課教師只有吃透教材,找準定位,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深化學生的情感認識,才能夠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通過各種方式感染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讓品德課堂活起來,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做到“潤物細無聲”。
參考文獻:
[1]吳盛華.試論如何提高小學品德與社會教學的有效性[J].考試周刊,2015(2).
[2]張惠芳.思維可視化技術在小學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電化教育,2013(11).
[3]高峽,趙亞夫.探索小學《品德與社會》課程的新思路[J].中國教育學刊,20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