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道平
摘 要:作文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語文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的綜合體現,同樣也是學生日常必不可少的一種能力。小學階段學生寫作基礎打得如何,將影響學生的一生。從積累材料,讓學生有話可說;積累語言,讓學生話能細說和積累方法,讓學生話能巧說三個方面談談如何提高小學五年級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堂教學;寫作能力;積累;材料;語言;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造性表述的過程。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綜合體現。”不難看出,小學生作文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踐教學中,普遍存在“教師怕教,學生怕寫”的尷尬局面,即便教師想盡辦法,使出“洪荒之力”,也是收效甚微。那么,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才能提高小學生的寫作能力呢?我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實踐中進行了一些嘗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積累材料,讓學生有話可說
葉圣陶先生曾經說過:“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豐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潑地流個不歇。”豐富的生活是學生寫作的必備資源。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注意接觸,觀察生活,從生活中積累寫作的材料,從而有話可說。
小學生的生活環境比較簡單,教師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其一,是學校生活環境。學生的一天中,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時間都是在學校里。他們在學校生活中,每時每刻都接觸并經歷著一些事情,這些事情有好有壞,相應的,學生的心中也會產生或喜或悲的情感體驗,這些事件和感受,都可以成為學生寫作的材料;其二,是家庭生活環境。學生有很大一部分時間都是在家中度過的。在家里,或許會為父母做些事情,也或許會和父母發生爭吵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留心、思考家庭生活中的點滴;其三,是社會生活環境。現在學生的生活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學校會組織學生進行春游或者課外的實踐活動等,家長也會在周末的時候帶孩子出去游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與社會和自然環境接觸,發現社會上的一些典型的、有教育意義的事件,如扶老人過馬路、觀察清潔工人的艱辛、不亂丟垃圾等,體驗大自然無限美好的山水風光,這些都會在無形中拓展學生的視野,充實學生的學習素材,讓學生有話可說。
二、積累語言,讓學生話能細說
寫作是運用語言的藝術。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狀況,就是自己心里有想寫的內容,但卻苦于不知如何表達。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生缺乏語言上的積累,很多想法找不到適合的詞匯表達。為了改善這一狀況,我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從以下三個方面積累語言,讓學生話能細說。
其一,注重課本的閱讀與背誦,積累語言。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過精挑細選,包含了古人語言的精粹,字字珠璣,是學生積累語言素材的最好資源。教材中,很多文章中的佳句或是詩歌都要求學生背誦。這個“背誦”就是儲備語言素材的過程,然而在教學中,單純地背誦總會讓學生反感,而且效果也不盡如人意,所以我從多方面進行了嘗試,增強學生的背誦效果:熟讀成誦,培養語感——指導學生掌握朗誦的方法,通過朗誦文本中的精彩片段,規范學生的語言表達;復述課文,訓練表達——讓學生合上書,把文章中的內容像講故事一樣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訓練學生的表達能力;角色對話,豐富情感——設置師生或者生生之間的角色對話,不僅能提高學生寫人物語言的能力,而且還能訓練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即興演講,鍛煉思維——提出命題,讓學生思考,描述并提出見解,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其二,注重多媒體語言的甄選。網絡已普遍進入千家萬戶,學生通過上網、看電視等,能獲得很多極具有時代氣息的潮流語言,豐富自己的語言積累。同樣,網絡語言良莠不齊,教師要做好引導工作,讓學生學會甄別好壞。其三,注重課外的閱讀與積累。“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除了教材中的文章之外,教師還應推薦學生一些其他的優質刊物,拓展學生見聞,豐富學生詞匯。
三、積累方法,讓學生話能巧說
有了資料,有了語言,接著就是要將語言和資料整合在一起,而“整合”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否則學生的寫作就會是“條理不清、重點不明”的。小學階段的作文,多數都是寫人、記事、狀物的,因此,教學中,一方面,教師要在閱讀教學中,著重于寫作方法的講解,并滲透以寫作知識;另一方面,教師要著重教給學生這類文章的寫作方法,并做好歸納,讓學生能夠在寫作時有法可依,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確保學生在寫作時的話能巧說,能寫好,能寫合理。
參考文獻:
劉文林.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J].課程教育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