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菊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數學教學要緊密聯系學生生活實際,從學生生活經驗和已有知識出發”“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新課改實施以來,“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理念已經被廣大教師接受,并逐漸成為廣大教師教學的共識。但從實際情況來看,情況不容樂觀。如何改善和提高數學生活化,是值得關注和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數學;生活化;問題與對策
數學生活化是指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生活閱歷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問題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數學與學生的生活經驗有著密切的聯系。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邏輯思維來觀察、分析社會,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從熟悉的日常生活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體會到數學就在身邊,感受數學的趣味和魅力。但是,現實中的數學教學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小學數學教學的弊端
1.教學與實際生活相脫離
由于受傳統的教育方式和應試教育的影響,小學數學課堂還是以傳授知識為主,學生在作業中力求獲得標準答案。兒童過早、過度地被教師按在數學的符號堆里,整天重復地、無休止地做數學題,享受不到學習數學的樂趣,認識不到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學生不會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是學到了一些死知識,數學能力沒有得到鍛煉和提高。
2.“生活化教學”在各個環節的使用頻率不均
調查顯示,大部分老師只是在引入新課和例題教學中才使用“生活化教學”,而在課外作業中幾乎沒有教師會使用生活化數學。這說明教師只是把它作為導入新課和幫助學生解答例題的一種手段,而缺乏對“生活化教學”實質的理解。
二、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價值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將數學教學生活化,能夠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實際生活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拉近數學與學生實際距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有利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
將課堂上學到的數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生活中,有利于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
3.有利于素質教育的實現
將數學教學生活化,有利于學生將在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提高學生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有利于實現素質教育。
三、提高數學教學生活化的途徑
1.聯系生活實際,讓教學內容貼近生活
例如,小紅和媽媽去超市購物,看中了一個玩具(單價45元),一件衣服(79元),開完發票后去收銀臺付款。媽媽帶了400元。請問媽媽怎么付錢?還剩多少錢?通過這樣一個具體的例子,讓枯燥的數學變得生動具體起來,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又比如,在“269+98=269+100-2”中,原來是加法,為何要減2呢?學生很難理解。在教學時,筆者讓學生體驗“付整找零”的市場交易:“媽媽買一件上衣要269元,一條褲子98元,現在一共要付多少錢?”讓學生現場表演。通過這種生活化的表演活動,學生真正體會數學、理解數學。另外,在教學《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時,教師先用多媒體展示學生平時常見的扇子、書、紅領巾、皮球等實物,然后抽去實物,留下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形等幾何圖形,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提高學生研究數學的興趣。
2.挖掘教材中的生活資源
數學知識是抽象的,學習數學的過程是枯燥的。因此,在教學時可以創設一定的生活情境,讓學生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在實踐活動中理解和掌握知識。例如,在教學《毫米、分米的認識》時,先讓學生用已經學過的長度單位測量書本的厚度,當學生了解到書本的厚度還不到1厘米時,就會感到測量某些物體長度的單位不是很準確,繼而就會猜想:有沒有比厘米小的測量單位?如果有,那1毫米有多長?毫米與厘米之間有聯系嗎?它們的關系是什么?有沒有比毫米更小的單位?通過課堂實踐,學生了解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又比如,在教學《認識時間》這一章時,為了讓學生更形象地掌握“年月日”,筆者通過設計一個謎語引入這堂課的學習:“有兩個寶寶真稀奇,身穿三百多件衣服,每天脫一件,等到年底剩張皮。”謎語一下子引起了學生的好奇心,學生爭先恐后地猜出了謎底——年歷。這時,筆者適時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進而興趣盎然地學習新課,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
樂趣。
總之,筆者認為,小學數學教師的任務就是把枯燥、抽象的數學知識生活化、具體化。正如有數學家指出“數學的精髓在于自由。”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個巨大的學生課堂,數學教學中處處都有生活的道理。
參考文獻:
[1]熊覓.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2]喬虹.新課程視野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誤區探略[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