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旭山
摘 要: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有效整合為課堂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但在整合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剖析了整合過程中出現的對現代教育技術定位不準、忽略學科特點、教學容量過大等誤區,并試著針對誤區提出建議,希望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小學數學;學科整合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推進,現代教育技術也得到了長期的發展,從最早的手制幻燈片進入課堂到現在的網絡進課堂,現代教育技術給課堂教學目標、師生角色、課堂氛圍等方面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可以說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使用改變了我們的傳統教育理念、教學思想,尤其是改變了我們的課堂教學模式。傳統教學模式是“傳遞—接受”模式,其基本教學程序是:激發學習動機—復習舊課—講授新知識—鞏固運用—檢查評價。
一、存在的誤區
1.課程與現代教育技術的地位定位不準,將如何整合作為教學的主要任務
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最終目的是發揮現代教育技術的優勢,優化課堂教學,實現教學目標。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對運用多媒體的目的并不明確,主要表現在:為整合而整合,而不是致力于改變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有的教師為了體現現代信息技術與數學課程的整合,不管是否有必要,都要用多媒體,尤其是在觀摩課和評優課上,多媒體是不可缺少的必要手段,有時實在用不上,就只打了一幅圖或是一道習題。
案例一:如某教師在《有趣的圖形》教學中,先用課件出示了一幅美麗的動物園場景圖,然后師生之間展開以下的對話:
師:“同學們,在動物園里,住著三個可愛的好朋友。大家想認識它們嗎?”(課件演示)在學生不知教師所指何物時,草地上跳出一個長方形、池塘里冒出一個正方形、小房子里跑出一個三角形、樹蔭路上跳出一個圓形……課件演示的同時,教師還用生動的語言進行旁白描述。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為什么要從動物園里跑出來?是否有些不合常理?學生真的喜歡這些莫名其妙的不速之客嗎?這種為整合而整合的設計,失去了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的意義。
2.過分依賴課件的演示,忽略了數學課學生動手操作、實驗的特點
小學階段數學知識的學習大多需要學生動手操作、實驗,在學生操作的過程中,體會知識形成的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小學數學課上,動手操作顯得尤為重要。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強調信息技術服務于學科教學,不能因為在學科教學中應用了現代教育技術而抹殺了學科教學本身的特點。
案例二: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三角形內角和》一課時,某教師利用課件演示了將銳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的三個角分別剪下來后拼成平角的過程。課件無論在色彩上,還是在制作上都是比較精細的,看出教師花費了很多心思。但是,我認為,《三角形內角和》是典型的幾何操作課,本課的重點是讓學生自己發現驗證三角形內角和180°的方法,這中間要讓學生經歷猜想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度,測量求和法計算三角形的內角和,初步感知是180°,再尋找簡便的、直觀的方法驗證三角形內角和。其中學生親自動手剪拼平角的過程尤為重要,與其讓學生看課件的演示,不如讓學生親自剪一剪、拼一拼,體會任意三角形的三個角剪拼l80°的過程,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對三角形內角和的知識記憶深刻。
3.教學容量過大,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消化能力
知識容量大、信息量多,是多媒體輔助教學的一大特點,正是因為多媒體具有的強大直觀顯示功能,使得教師可以在較短時間完成大量的教學內容。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教師把握不好,多媒體輔助教學不僅不會促進學生有效的數學學習,反而會帶來另外一個嚴重的問題:課堂的教學容量過于飽滿。
二、幾點建議
1.促進對“整合”的正確理解和認識
教師在研究如何“整合”時,首先必須在教學觀念上明確什么是“整合”。現代多媒體教育技術整合教學就是從教材的實際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心理特征、生活實際,恰當地把傳統教學手段和現代教育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服務于總的教學目標,以期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2.深刻把握教材,深入分析學生,以人為本開展整合
現代教育技術服務數學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它通過文字、圖形、聲音等,形象逼真、生動新穎地讓視、聽等多種器官感知,有利于誘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將具體的事物在虛與實、快與慢、大與小、部分與整體等形式上相互轉化,使學生的形象思維、邏輯思維及直覺等多種思維形式高度交融,逐步形成分析和綜合思維的習慣,使學生的學習方法、能力和知識不斷優化,從而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得到提高。
總之,現代教育技術與數學學科的整合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結果,也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只要我們能在使用現代教育技術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素養,合理使用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真正把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指向學生的學習,相信現代教育技術一定會成為優化數學教學、提高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