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芳
[摘 要]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之魂,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之基。在當前我國應用型高校發展的關鍵時期,應以專業文化引領課程建設的全過程,在課程理念、課程體系、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每個環節,都應注入文化的因素,使得課程建設富有生機和活力,最終提升育人層次和辦學質量。
[關鍵詞]應用型本科;專業文化;課程建設;育人質量
[中圖分類號] G64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3-0012-03
新時期以來,重視大學文化建設的呼聲愈來愈高,不少高校的大學文化建設已初見成效,但也有一些高校“大學文化卻不盡如人意。功利主義盛行,官僚化、商業化、娛樂化泛濫成災,學校行政化氣氛越來越濃”。[1]這種情況在一些新升本高校中有所表現。一批學術性研究型大學辦學歷史悠久,文化傳統積淀深厚,大學文化建設成效顯著。一批職業性技能型院校(高職、高專)辦學時間較長,辦學定位準確,具有一定的文化積淀,因而大學文化建設也搞得風生水起,具有一定特色。唯有新升本高校辦學歷史短暫,定位欠準,文化積淀薄弱,因而大學文化建設成效不大,特色不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此類高校大學文化的內涵建設不足、基礎不穩、缺乏有力的支撐。這個重要的內涵和基礎以及支撐力就是專業文化。近年來,專業文化在高職高專盛行,不斷得到深化,但在本科院校中卻鮮有人提及。實際上,“專業文化在本科生培養中的作用更大”[2],對于應用型本科生來說意義更大,因為此類高校以培養應用型專門人才為主,專業建設是人才培養的最重要環節。“文化是大學之魂” [3],也可以說是專業建設之魂,而課程是組成專業的基礎,是人才培養的核心,“任何教育的最終效果取決于直接面對學生的課程建設和實施過程,因此課程建設是當前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環節”。[4]那么,什么是專業文化?專業文化與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關系如何?怎樣在專業文化的引領下進行課程建設?這是本文努力探討和回答的問題。
一、 專業文化的概念及其與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的關系
有關專業文化的概念,近年有幾位學者提出了自己很好的見解。綜合研究者的認識,結合應用型本科的育人實踐,我們認為:專業文化是高校中某一專業的師生在長期的教與學的互動中創造、積淀并共享的優秀文化傳統和良好的生存模式,它包括和諧的育人環境、高尚的核心價值觀,以及優雅的行為習慣和有序的行為準則。
由于應用型高校的專業脫胎于學術型高校的學科,二者之間有著血脈相連的關系;又由于這些專業必須面向社會求生存,這就與行業產生了親密關系,因而應用型高校的專業文化就與學術型高校的學科文化既有天然聯系又有明顯區別,與社會上的行業文化既有兼容關系又有明顯區別。它分別汲取學科文化與行業文化之長,又以自己的專業特點為基礎,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一種亞文化。它的主要內涵是科學精神與人文情懷的融合,是嚴謹求真與浪漫之美的結合,是追求學問與追求成“人”的統一。當然,由于專業的不同,其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本專業的專業文化,理工科專業偏于嚴謹理性,文科專業則偏于自由感性。
從專業建構的角度看,專業文化是專業建設之魂,而課程是專業的骨架,課程的參與者(師生等)是專業的血肉。從大學文化的角度看,專業與課程同為大學物質文化的主要內涵,而專業文化則是大學精神文化的主要內涵,它們都是大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精神文化則對物質文化有引領和導向作用。專業文化對專業建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課程建設中,強化專業文化的引領和導向作用,是應用型本科院校提高辦學質量有益而且有效的改革探索之一。
二、專業文化引領下的課程建設
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的具體內涵大致由課程理念、課程體系、課程實施與課程評價四部分組成。
(一)與時俱進的課程理念
應用型本科的課程建設,最重要的是領導與廣大師生思想觀念的更新。在我國高校已經開始施行分類發展、轉型發展的戰略背景下,課程建設的所有參與者必須摒棄傳統過時的觀念,繼承和吸收國內外優秀的教育理念,建立先進、開放的課程理念。
1.強化專業文化的引領導向作用。將“做人”的教育貫穿于“做學問”教育的全過程,注重教師素養與環境氛圍對學生的熏陶作用,培育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團隊意識以及職業倫理,特別要重視養成學生超凡脫俗的文化品位,獨立自主的人格和高尚純潔的價值追求。
2.結構主義的課程理念具有指導意義。“結構主義課程理念關注學生對高深學問的自我意義建構……課程體系從層狀轉向網狀,以意義建構來組織課程,強調學習共同體和實踐共同體對于意義建構的重要作用。因此,結構主義課程理念在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一系列活動中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5]借鑒國外先進的課程理念不失為與時俱進的良好做法。
3.幾個觀念的轉變。從人才分類的角度看,應用型人才培養應與學術型人才、職業型人才培養區別開來,它主要培養某一行業的專才,因而應注重應用性和實用性。從育人方法的角度看,應從知識傳授轉到素質提高和人格培養上來,從以“教”為中心轉到以“學”為中心。從人才特點的角度看,應優先與社會行業對接,注重行業性和實踐性。
總之,應用型本科的課程理念應從重技、重術的層面提升到重道的層面。
(二)綱舉目張的網狀課程體系
應用型本科的課程體系建構,應確立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與社會經濟發展密切結合,突出課程的實踐性,課程體系的結構應從以學科為主導的層狀轉到以專業為主導、融入專業文化的網狀。網狀課程體系的綱就是專業文化,特別是要將行業文化的實踐特性滲透到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的編制和課程設置之中。
現今應用型本科的課程設置大多相似,一般由三大模塊組成:一是通識課程(公共基礎課)模塊,由思政類、體育、英語及計算機等課程組成;二是專業課程模塊,由三小類課程組成,即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三是集中實踐模塊,由軍訓、學年論文、實習實訓、畢業論文(設計)、創新創業實踐等組成。
可以看出,這樣的課程設置已經突出了應用性特點,重視實踐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重視由知識傳授向能力提高的轉化,力圖將學科、專業、理論、實踐打通。但在這樣的課程設置中尚缺乏文化的統領,課程理念雖已轉向以專業教育為主,但課程的組織結構還處于層狀,課程之間還缺乏紐帶的勾連,特別是缺少本質上的融會貫通。這個起統領、紐帶作用的課程即專業文化課。專業文化課就是體現本專業的本質屬性、融入行業優秀文化因子、具有培養學生高情商作用、富有哲理意味的課程。這種課程的作用,是在將學生的成長層次由“知識”轉化為“能力”的基礎上,進一步升華到“思想”的高度,避免出現“有知識沒文化”,“有能力沒思想”的育人尷尬。專業文化通過這類課程的設置,滲透到本專業的每一門課程之中,滲透到每位學生的頭腦中,最終使其在文化的滋養中提高品位、提升素質、豐富思想。專業文化課是“綱”,其他課程是“目”,綱舉目才能張。因此我們認為,應用型本科的課程設置迫切需要增加專業文化課,而且要作為必修課。唯有如此,才能打通課程之間的壁壘,將所有課程整合為一個富有生機的體系,使課程結構呈現“網狀”。
(三)富有生機的課程實施
課程的實施主要通過教學內容的優選、教學方法的優化和教材的適用來完成。現今多數應用型本科的教學內容是依現成教材而定,而教材的使用追求“高大上”,即學術型高校的教材。近幾年從國外引入的許多教育理念受到許多教師的重視,各種新教法層出不窮,令人有眼花繚亂之感,但由于種種現實的原因,在課堂教學實際中,大多教師依然進行的是傳統的灌輸式教育,一言堂的教法一時很難改變。根據應用型本科的教學現狀,從教學內容到教學方法以及教材的使用都有進行徹底變革的必要。
1.教學內容的優選。應用型本科課程對教學內容的選擇,必須摒棄傳統高校以學術為導向的觀念,而應以專業為導向,以專業文化為引領,刪減不必要的學科知識,不追求知識的系統完整性,而追求知識的應用性。
(1)努力挖掘教學內容中的人文因素,以文化教育統領知識傳授。其實在眾多專業知識中,都蘊含著非常寶貴的人文因素,只是我們不重視、未發掘罷了。文學課中富含優秀文化因素,如愛國憂民、和諧共生、以民為本、崇尚高雅、誠信重義、勇于擔當、敬業樂學……應把這些益人心智的優秀文化放在教學的突出位置,以優秀文化滋養學生心田。即使在理工科的教學內容中,也不乏大愛、大德與大美,如許多物理現象甚至原理、規律都具有對稱美、簡潔美和諧美的特點,這與我國古代詩文中的美學觀并無二致,都是一種文化表現。
(2)突出教學內容的應用性。應用型本科教育“應該要求理論‘堅實……至于這個理論的來龍去脈、構成學派等就適可而止。應該著重于這個理論如何轉化為實踐,如何應用到實踐中去”。[6]我們認為:應把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專業素質放在突出地位,這就要刪減傳統教學內容中不適合學生應用能力培養的知識,補充面向行業、職業的實用知識,在專業理論課教學中突出應用性。
2.教學方法的革新。建構主義教育理念認為,知識的理解只能由學習者基于自己的知識背景而建構,而且這種“有意義”的建構不能由他人(包括教師)代替,這一觀點將學生推向了教育的中心位置。現今,“以學生為中心”成了大家談論不衰的話題,其也被逐漸引入到課堂教學中,從而產生了諸如討論式、情境式、辯論式、案例式、項目式等有效教法。慕課、翻轉課堂的引入,學習共同體、實踐共同體的建立,都是在崇尚實用、實踐驅動等先進教育理念引導下進行的有益、有效嘗試。今后的教法革新應更注重教學過程的實踐與應用特性,以互動和實踐為主導,形成有效教學。以學生為中心、以育人為目的正是專業文化中求真、求善的體現。
3.編撰適用教材,體現文化育人思想。現今的本科教材體系均是以學術本位思想為指導而編寫的,應用型本科使用的是學術型高校的教材,這不符合國家分類辦學的指導思想,當然也不符合培養應用型人才的育人目標。那么,什么樣的教材適合培養應用型人才呢?潘懋元先生提出了“理論知識與實踐知識雙向互動的教材,可稱之知行體系教材”的好建議。現今,應用型本科迫切需要建立切實適用的教材體系,編撰面向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型教材。教材的內容應遵循理論夠用、突出應用、文化滲透的原則。當然,教材是否適用,是否優秀,應由使用教材者,即廣大師生說了算,通過教學實踐去證明,而不應由教育行政部門去決定。
(四)文化滲透的課程評價
當前,在高校課程評價問題上,將知識評價改為能力評價的呼聲愈來愈高,在實際工作中也有所使用,這是教育觀念的可喜變化。但是,注重文化價值的評價理念還很少有人提及。其實,文化是最重要的評價內容,是課程中最能體現人的本質的內容。因此,在課程評價中應該加入文化的因素。我們認為,課程評價的操作層面,應該體現在評教與評學兩個方面,也即從課程的實施者和課程的接受者兩個角度去進行,這樣的評價才更全面周到,評價結果才更真實可信。
1.評教。從教師教學的角度去評價課程質量,應重視學生價值取向、社會價值取向和文化價值取向。學生是課程的唯一接受者,課程的優劣好壞他們最有發言權,所以當前許多高校采取網上評教的方式,收到了較好的效果,因為它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抓住了學生滿意度這個衡量教育質量的最重要的標準。學生價值取向已被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成為課程評價的發展趨向。社會價值取向是指在課程評價中引入社會行業的意見,突出對課程應用性和實踐性的檢驗。這種做法因為符合應用型本科的育人目標和辦學邏輯,已引起有關教育管理部門的注意,但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實際執行的則更少。至于評教中的文化價值取向,關注的人則寥寥無幾,執行的幾乎沒有。實際上,我們從專業文化對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作用中應體會到,文化評價是最高級、最本質的評價,它關注教師是否在“授業”“解惑”中“傳道”,是否重視學生的“成人”教育,以及教師本身的精神境界和人格魅力的提升(這是專業文化中重要的環境因素)。文化價值的評價應由最熟悉、最了解教師的同行教師和學生去完成。
2.評學。評價學生對課程的理解接受程度,主要是評價學生的學業成就。對于應用型本科學生的學業評價,“不僅要重視對學科基本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更要側重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分析、理解與應用,注重學生動手能力的考核以及合作精神的培養,等等。”知識的理解、分析與應用,學生的動手能力等方面屬于應用能力范疇,應由專業教師和相關行業人員去完成評價;合作精神等屬于文化的范疇,應由行業人員和教師完成。因而評學應注重教師價值導向、社會價值導向和文化價值導向。教師價值導向評價主要是指專業教師對學生學習課程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社會價值導向評價主要指有關行業、企業對學生實習、實訓和畢業論文(設計)的評價,主要評價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文化價值導向評價主要指教師對學生的專業文化的接受,即學生在專業課程的學習全過程表現出來的敬業、合作、誠信、公正等精神品質的評價。
總之,課程是教師與學生的匯合點,是學生和社會的匯合點,是教學與科研的匯合點,在應用型本科的發展中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課程建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學校與社會的諸多方面。在我國高校轉型發展的歷史階段,應用型本科院校要提高育人質量,必須抓住課程建設這個中心點。而課程建設要取得實效,達到高層次,則必須在課程理念、課程設置、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的全部環節注入、滲透專業文化,以專業文化引領專業建設的全部過程,讓文化的因子浸潤廣大師生的心靈,這樣的課程建設才是全方位的、高質量的,富有生機的,這樣才能使專業課程成為“品牌課程”、“精品課程”,使專業成為“品牌專業”,經過長期奮斗,進而使學校成為應用型“品牌高校”。
[ 參 考 文 獻 ]
[1] 顧明遠.重塑大學文化[J].中國大學教育,2015(2):5.
[2] 葉澤濱.專業文化:本科專業建設的一項內容[J].江蘇高教,2010(6):56.
[3] 王冀生.文化是大學之魂[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3(4):42.
[4] 潘懋元,周群英.從高校分類視角看應用型本科課程建設[J].中國大學教學,2009(3):4-7.
[5] 張新科,鄧虹.論高職教育專業文化[J].教育發展研究2013(21):77.
[6] 潘懋元.什么是應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1.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