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官秀
【摘 要】本文結合教學實例,闡述分析通過問題引導構建英語高效課堂的教學方法:銜接處“問”,溫故知新;矛盾時“問”,撥云見日;干擾時“問”,消除定勢;比較時“問”,引導歸納。
【關鍵詞】高中英語 提問 時機 高效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12B-0086-02
啟思發(fā)問是英語課堂教學的核心主線,是師生互動的有效平臺。緊扣問題重點,在適當時機提問,便于學生在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認知體驗,提高其英語探學的激情和主動性。多給學生啟思發(fā)問的機會,讓他們在圍繞問題主動構思的前提下,多相互交流、相互爭辯,幫助他們在適時點撥和積極參與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學習潛能動力,給他們更多自由探學的自由。教師還學生英語表達話語權和學習主動權,就從相機提問開始。結合課程前后知識不同,在學生遇到思考困惑、信息干擾、比較鑒別時提問,對活化教學過程起到正面遷移作用,切實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銜接處“問”,溫故知新
找出新舊知識之間的鏈接點,通過一定問題引導學生主動質疑,便于他們熟練掌握英語運用知識,提高表達技能。在新舊知識銜接處提問,給學生一定認知緩坡預沖的準備階段,使得他們在旁敲側擊的提示中增強學習探知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找準新舊知識銜接處,能使得學生集中精力主動思考問題。如,在人教版英語必修四的 Unit 1 Women of achievement的“Reading A student of African wildlife”閱讀引導中,結合“Warming up”和“Pre-reading”中提供的插圖,筆者給學生設置了如下的思考:How do you think of their achievement?What did you read from the title and picture?要求學生在充分預學的基礎上能夠找出其中相關信息,幫助他們理清全篇閱讀理解的整體感知思路。有的學生在閱讀中緊扣上述問題,圍繞文章題目主動構思認知感悟,給他們更為明確的理解方向。有的學生則以通過將 Jane Goodall 與其他五位婦女對比,發(fā)現(xiàn)了更多有價值的信息內容。
關注前后知識的不同,從學生受阻處理清問題,設計具有多樣化和梯度性的思考問題,能使得學生有更多聯(lián)想依附著力點。邀請學生歸納新舊知識前后之間的聯(lián)系,引導他們就彼此差異深入總結,讓他們在認知思考的過程中予以反思,形成一定的感知。引導學生多表達自己的認知感受,幫助他們分析研判問題,培養(yǎng)自主探究能力。
二、矛盾時“問”,撥云見日
在學生內心充滿矛盾、困惑時提問,讓他們在缺少一定思維靈感的時候主動提出,能有效打破“欲言又止”的尷尬局面。抓住學生內心求解而不得的矛盾,多設置一定的啟思發(fā)問題目,能使得他們在逐層抽絲剝繭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發(fā)現(xiàn),利于他們有效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激情。
在學生探究混沌狀態(tài)時提出問題,能使得他們獲得不一樣的感悟。如,在必修四的Unit 4 Body langue的“Reading Communication:No problem?”的教學引導中,學生對“The value and importance of body langue”理解不夠深刻,認為僅是人們在日常交際中一種意識動作,不具有一定的價值意義。對此,筆者建議他們結合閱讀素材學習內容思考:Did you know the reason of the two mistakes in the article?How do you think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 do”?讓學生從文本素材的相關表達詞匯短語中摘錄相關的信息內容,給他們更多的指導和點撥,幫助他們強化理解感知。
多根據(jù)學生的整體閱讀理解情況搜集相應的問題,能在抓住其探究認知需要的心理基礎上,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悟。在學生不知所措時提問,以一定問題引導形式鼓勵他們積極思考,能幫助他們在深入總結回顧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更多思維靈感,產(chǎn)生頓悟之感。
三、干擾時“問”,消除定勢
對一些語言知識,學生往往因為受其他知識的影響,產(chǎn)生一種“教條主義”想法,憑經(jīng)驗探解,甚至形成了一定的思維定勢。在學生認知感悟受到干擾時主動提問,能使得課堂教學更有導向性,讓學生在消除定勢的過程中自然融合其他知識,形成一定綜合語用技能。
在學生受到其他信息干擾時提問,能使得他們“恍然大悟”,避免誤入“歧途”。如,在必修五 Unit 3 Life in the future 的“Reading First impressions”教學引導中,很多學生心目中都有這樣的誤解:The life in AD 3008 would become very good。果真如此嗎?很顯然,學生是受許多科幻小說的影響,認為人類的智慧和文明使得未來變得更加美好。針對上述問題,教師可要求學生圍繞下列問題思考:If you were Li Qiang,how would you do every day?Do you think what would Li Qiang meet the problems?引導學生從語篇素材中摘錄出相應的有效信息,讓他們能夠帶著一系列的問題主動思考,生成更多的問題。通過上述問題引導,學生對“bad changes in AD 3008”有了更多的深刻印象,便于他們及時調整理解方向。
結合學生在閱讀認知中發(fā)現(xiàn),圍繞他們關心的熱點、難點提出相應的問題,幫助他們在深入思考中抓住關鍵環(huán)節(jié),讓他們有更多的思考探知空間。鼓勵學生運用逆向推理思考,在“將錯就錯”中發(fā)現(xiàn)有效信息,讓他們能夠圍繞其中的問題主動交流,消除他們的認知思維定勢,給他們更多的引導生成機會。
四、比較時“問”,引導歸納
引導學生在比較過程中發(fā)現(xiàn)原因,遠比依賴教師的講解更加有意義。在比較的時候引導學生問答,能使得他們在主動歸納的過程中找到更多的破解對策和方法,幫助他們深化理解感知。
在學生比較不知怎樣總結時提問,能使得他們加深理解印象。如,在必修四Unit 4 Making the news的“Reading”教學中,圍繞“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news?”要求學生主動說出自己的理解。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根據(jù)閱讀素材內容予以對比,讓他們能就其中的某些細節(jié)進行對比,幫助他們深入理解。在此基礎上,可圍繞“important”引導學生就“What are qualities of a good journalist needs to have?”進行深入對比,讓學生從閱讀素材中摘錄出相關的信息,讓他們主動溝通交流。
關注比較的異同,設計具有導向性題目,利于學生在主動抓住問題深入對比的過程中總結反思。結合學生的不同理解感知,可建議學生就各自的認知予以歸納,幫助他們找出其中發(fā)現(xiàn)的精彩與閃光點。
如前所言,在學生“欲言又止,想寫又罷”的時候提問,抓住時機有針對性發(fā)問,引導學生在自我發(fā)現(xiàn)問題、歸納問題和主動探究問題的過程中增強理解感知,有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從學生英語認知實際需要出發(fā),突出前后銜接、思考困惑、誤區(qū)干擾、比較鑒別等多方面啟思發(fā)問,定能使得學生在主動整理和積極表達過程中增強認知感悟,提高英語表達綜合運用的敏銳性和準確性,促進英語知識技能內化生成。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2011)[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聶麗丹.支架理論在英語課堂提問中的作用[J].學理論,2015(30)
[3]和亞琪.高中英語教師課堂提問對學生學習情感影響的調查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15(7)
(責編 羅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