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東芳
【關鍵詞】 數學教學;學習興趣;基礎知識;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7)01—0054—01
數學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一門學科,它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讓一個學生樂于學習一門學科,他才能真正掌握這門學科的精髓,才能學好這門知識。所以,作為一名數學教師,我們在具體的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樂之者”,有了這個樂于學習的心,再加上教師的引導,學生才能對數學產生興趣,從而產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自覺性。
那么,怎樣才能讓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提高他們的數學成績?筆者經過多年的工作經驗,主要從以下兩方面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一、牢固掌握基礎知識,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基礎知識看似無關緊要,其實它是學生學好數學的關鍵。它就好比是蓋房子要打地基一樣,沒有堅實牢固的地基,房子就沒有穩定性,也經不起風吹日曬、雨雪風霜。基礎知識是最基本的知識技能,它包含運算、法則、概念、理論、定義、各種基本規則、各種運算符號等等。學生只有牢記這些基礎知識,并且融匯貫通,才能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便于理解和掌握。作為數學教師,要在平時的教學和批改作業中,從以下幾點檢查學生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以便盡早提醒、督促學生對基礎知識加以重視。
1. 對知識點的理解不能總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次上,似會非會,錯誤百出。
2. 在解題時始終不能把握其中關鍵的解題技巧,聯接每一個數學知識點。總是孤立地看待每一道題,沒有舉一反三的能力,更不會把所學知識融匯貫通。
3. 在做題時大錯不犯,小錯不斷。不是過程錯了,就是結果錯了,不是小數點點錯了位置,就是運算符號錯了、單位錯了。
4.解題效率低,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完成一定量的題目,跟不上考試節奏,課堂作業總是做不完。
5. 解題過程不規范,沒有解題步驟或步驟混亂,不理解數學表達方式的意義,總是急急寫出答案,對答案的過程不知所以。
6. 未養成總結、歸納、分析、研究的習慣,總是像猴子掰棒子學一些忘一些,不注意積累與記憶,等等。
無論學生出現上面哪一種情況,都能說明他們的基礎知識積累不夠,掌握不牢。這就需要數學教師在平日的教學中,首先要讓學生專心聽講,不要錯過教師講的每一句話,不要忽略教師寫在黑板上的每一個符號。其次,一定要讓學生把課后練習認真做一遍,認真完成課堂作業,這是鞏固基礎知識的有效手段,也是讓學生提高作題速度與準確率的關鍵。再次,要給學生布置適當的家庭作業,讓他們在做家庭作業的時候,對當天學習的基礎知識,以及曾經學過的更多的基礎知識進行鏈接、交潛,把它們一環一環套起來,再做題就得心應手了。只有這樣,才能加強學生對基礎知識的鞏固與記憶,從而提高他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
二、運用靈活教學方法,讓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
數學是一門枯燥的課程,如果教師在教學時照本宣科,整堂課喋喋不體,很容是使學生失去學習興趣,不是犯困就是睡覺。所以,作為數學教師,我們要改變過去那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在新課程教學理念的指導下,結合教材內容,運用先進的教學工作與設備,用靈活的教學方法,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
1. 結合實際生活。在教學中,教師要能把數學內容與學生熟悉的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到數學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
2. 運用多媒體。多媒體是現在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先進的教學設備,它可以讓枯燥、單調的數學理論變得生動、直觀,讓數學中的線條、圖表都以不同的色彩與形式展現在學生眼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創設情景。為了讓學生體會到數學中的對話情景,我們在教學中應盡量把一些難于理解的知識放在創設的情景中,讓學生結合情景理解知識。如此,不但便于學生理解、掌握,而且也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說,作為數學教師,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結合先進的教學設備與教學理念,營造輕松、和諧的教學課堂,學生才會在輕松的學習中,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成績,提高我們的教學效率。
總之,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一種非常活躍的心理意向活動,這種活動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教師能夠在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激發和培養學生的這種心理活動,能使學生對數學產生興趣。興趣一旦激發,學生就會感到學習的樂趣,就會從教師“讓我學”變成“我要學”的一種自覺、主動的學習狀態,從而努力學習,提高成績。
編輯:馬德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