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摘 要:所謂核心素養是指中國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如果就學科而言,其最核心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和核心品質。
關鍵詞:核心素養;教學觀念;專業素養;專業技能
最近這段時間接受的培訓較多,觸碰到的新鮮而又前沿詞匯也較多。其中,“核心素養”這個詞的出現頻率頗高,由此也引起了我對自己以往教學和對當前教育現象的一些思考。
鐘啟泉教授認為:“深入推進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迎接課堂轉型挑戰,難以繞過核心素養這一重要問題,沒有核心素養,改革就缺了靈魂。”可見,核心素養是何等的重要。
人們都說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育人”,其實這其中的道理我們是深信不疑的。可是我們一線的教育工作者們,往往很少能站到“育人”的高度來思考自己的教學。很慶幸,近段時間“核心素養”“教學改革”“學習共同體”等新鮮詞匯的相繼迸出,讓我們看到了教育本真的回歸,也讓我們感受到引領我們教育方向的大師們那清晰的辦學思路和高屋建瓴的教學眼界。
那么,什么是核心素養?這是我困惑已久的問題,終于,我通過多方學習找到了答案。其實,它是指中國學生應該具備的能夠適應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所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綜合表現為人文底蘊、科學精神、學會學習、健康生活、責任擔當、實踐創新六大素養。如果就學科而言,我想其最核心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核心知識、核心能力和核心品質。那么面對如此高大上的育人目標,我們一線的教師又將如何在課堂中去將它“落地生根”呢?
一、轉變教師的教學觀念
傳統的教學觀念占據了當今教師的普遍思維,傳授式的教學模式是當前課堂的主打現象。為此,要想在學科教學中不遺余力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完成價值引領、思維啟迪、品格塑造等教學任務,教師就得首先轉變教學觀念,要從“學科教學”轉向“學科教育”。教師只有明白了作為“人”的“核心素養”有哪些、學科本質是什么,才會明白課堂教學要把學生帶向何方。為此,我們需要從根本上改變以往以知識傳授為任務,以“記—練—考”為模式的教學方式,需要理清所教學科的知識體系,需要尊重教育規律、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尊重學生的人格人性,需要站在學生的立場思考教育教學,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直接面對教材本身,進行高水平的思維活動,從而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思維、學會做人。
二、提升教師的專業素養
在大力倡導教學改革的今天,我們不僅要研究如何培養學生的素養,深入地探討“教師素養”這個話題也顯得十分必要。教師的素養是多方面的,是關系課改成敗的,它包括個人道德、教育技術、心理素質等多個層面,是一個綜合性的問題。如果就學科而言,我認為教師的素養應該包括專業精神、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良好的思維方式。這就需要教師樹立崇高的教育理想、把教育當成事業,愛崗敬業;需要教師重溫學科專業,系統梳理專業知識,做到心中有數;需要教師研究課堂,反思以往的教學,梳理有效的教學經驗,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需要教師培養科學而又正確的思維方式,并以良好的思維方式去影響和培養學生。我想,只有這樣,我們的教師素養才能得以提高,課改的實效才能得以凸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才能在課堂上得以實現。
三、提高教師的專業技能
當今時代,是一個“云”的時代,也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更是一個被網絡碾平的時代,作為教師的我們,所面臨的挑戰是前所未有的。我們需要不斷地應對學生擁有的知識,需要利用互聯網構建新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需要用差異化教學實踐來包容學生的多樣化,需要教學目標的獨創性和個性化的教育體驗,需要實現從以課程為中心到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轉變。為此,我們需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自己,以應對來自這個時代的“風云突變”。那么,作為一名新時代的教師,我們的教學早已不再是一塊黑板、一支粉筆、一本教科書那么簡單,我們得具備各種各樣的能力。如:選擇和開發課程資源的能力、應用信息技術的能力、應對教學突發事變的能力、具有教學機智和極高的語言素養并能熟練發揮語言功能的能力等。所以,我們需要不斷地完善自身、不斷地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和水平,才能適應教育發展的需要,才能真正地實現從“應試教育”向“核心素養”的轉變。
總之,從“應試”到“素養”的轉變,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簡單變化,它更是一種教育本真的回歸,是教育“育人”功能的真正體現。雖然,我們離這個目標還很遠,但我們最終會走向這個終點!
參考文獻:
余文森.核心素養的內涵與意蘊[J].今日教育,2016(2).
編輯 謝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