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娜+姜增光
摘 要:思品教學比作坐標軸,背與記是坐標的豎軸,學生在識記中,被培養成有知識高度的人才;與之相交的品德與能力是坐標的橫軸,擁有了橫軸才能擁有做人的寬度。要丈量橫豎軸長短,決定因素是確定原點的位置。定準方位,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關鍵詞:案例教學;模式;知識高度;做人寬度
2015年下半年,我校思品小課題“案例教學”研究工作得到市教研中心的認可和肯定。2016年春,在市級課題成果評選中,我校“初中思品案例教學131模式”被評為市級課題一等獎。2016年10月,我校在原課題研究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該課題,提出了案例教學“1+X感恩模式”。“不忘根本,打好基礎,促進發展”是我校思品學科的根本原則。
審視現實,謀劃自身發展
初中思品學科,要么上成“背背背”的填鴨式課堂,要么上成“講講講”的講授式教學,對于很多理解能力一般的孩子來說,會分別有“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的感覺。如此一來,面對靈活多變的素材,學生只是“紙上談兵”,沒有對生活的體驗與思考。
另外,我校是全市的玲瓏學校,思品學科師資嚴重不足,教研能力有限。學校再三強調,要創新教學,尋找適合我校特點的教學方法。而教研組也克服種種困難,在多年的實踐中,棄表象抓實質,目標就是審視現實,謀劃自身發展。
從最初的“舉三反一,觸通內心情感”到后來“簡化聚合,連通知識能力”,我們努力在探索中一點點地突破。“131模式”的研究,讓我們開始看到了希望,也收獲了成就。突破從此開始。
定準方位,形成長遠機制
首先,我們把思品教學比作坐標軸,背與記是坐標的豎軸,學生在識記中,被培養成有知識高度的人才;與之相交的品德與能力是坐標的橫軸,擁有了橫軸才能擁有做人的寬度。要丈量橫豎軸長短,決定因素是確定原點的位置。定準方位,才能把我們的工作做得更好,讓學生得到更全面的發展。
于是,我們選擇回歸原點,利用“案例”踏實地開展思品教學工作。并構思長遠機制:第一步,通過“131”模式,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識記,在識記中發展智力;第二步,通過“1+X感恩”模式讓學生學會感恩,并正確處理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引導學生做負責任的公民。
“131”模式,讓知識大樓更加堅實
所謂“131”模式,就是每節課選取一個主要的典型案例,按照“審、聯、述”三步驟分析,解決一個中心內容。即:(1)審案例、析問題,抓中心;(2)聯課本、查知識,提要點;(3)述觀點、分條理,解問題。這也是我們學校思品課131模式的創新點:
1.構建網絡,記知識點。熟練掌握每單元每課每節的中心詞。要達到基本背誦的程度,內化知識。
2.理解知識,查找資料。讓學生根據知識點自己通過查閱資料或上網搜索相關故事、時事材料。這一步的創新,目的是引起學生重視,讓他們明確必須牢固理解知識點,才能達到理論聯系實際。
3.自擬問題,自己整理。翻閱課本,自己通過課本內容,理解材料反映的道理,自擬問題,將實際與理論相結合。
這一創新點,是我們對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在整個過程中我們教師對全部的學生活動給予了正確的指導,輔助學生改善了在觀點和知識上的偏頗,使其正確地認識各種社會現象,在達成教學目的的同時也提高了自己。因此,將案例教學法實施于初中思想品德課中,是對其在教育改革方面的有利推動,這一方法不僅契合新課標的精神,也順應了其改革發展的趨勢。
“1+X感恩”模式,讓學生學會感恩、做人
初中思品教材時時處處、每一單元、每一項目都滲透著感恩教育,這就要求我們思品教師借助課堂教學,挖掘感恩材料,滲透感恩思想,整理感恩知識,進行感恩教育,引導、教育學生在人生的旅途中,知恩、感恩、報恩,常懷感動之情,常為感恩之行。
“1+X”,“1”指的是教師圍繞某一感恩主題,搜集素材設計活動,引領主題教育,“X”指的是學生在主題思想的引導下多角度、全方位的自主搜集整理素材、開展活動,內化知恩感恩情懷。
我們的創新點在于,“穿舊鞋走新路”:其中的通過“1”教師的引領,讓學生自主搜集、匯總成語、俗語、甚至口頭語等多種信息,引導學生接觸生活實際;自主關注繽紛變幻的國際形勢和氣象萬千的社會現象,把繽紛的世界引進課堂;自主感悟微妙復雜的人際關系,實現社會生活與教材的互動;自主觀察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體會人文特色,尋找傳統文化中關于感恩的成分,重視根的教育;舉辦“今天你做(說)了嗎”“有理大家講”等主題活動,引領學生對自我行為進行反思……
生活之樹常青,理論是灰色的,理論的生命在于實踐,思品課不該是脫離現實生活、灌輸式的無味枯燥的說教課。我們的案例教學實現了引領學生理解、實踐、動手、反思的轉變,正在一步步,走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