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林
摘 要:例題教學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教學手段,起著示范教學的作用。例題教學能夠幫助學生達到一葉知秋的效果,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本節課的基本數學知識以及解決此類題型的方法,進一步拓展學生的邏輯思維與創新思維。
關鍵詞:小學數學;例題教學;高效課堂
例題教學是數學教師常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不僅能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基礎知識,還能幫助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聯系,提高數學成績。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教師應該如何進行例題教學,培養學生的邏輯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這正是小學數學教師值得思考的一個課題。基于此,筆者結合多年的從教經驗,簡要談一談小學數學例題教學的經驗與方法,以供參考。
一、創設生活化的例題情境,使數學知識更加具體化
數學知識比較抽象復雜,具有較強的邏輯思維性,小學生年齡小,理解力差,學習起來比較吃力。因此,可將例題教學與我們的生活聯系起來,挑選學生熟悉的生活場景作為例題素材。這不僅便于學生理解,也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與學習興趣。
例如,在教學四則混合運算(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時,筆者創設了“小兔購物”這一教學情境,小兔到超市購買了蘿卜5個,單價為0.2元,蘋果10個,單價為0.5元,一袋大米20斤,單價為1.2元,小兔包里共有42塊錢,計算小兔購物后還剩多少錢。首先,讓學生扮演小兔、超市收銀員、其他顧客,學生開始了角色扮演游戲,大家的積極性都很高。然后,筆者要求大家計算出小兔包里的余額是多少,大家很輕易地就找到計算方法了。45分鐘在不知不覺中走進尾聲,大多數學生仍意猶未盡,興趣很濃。通過游戲教學,寓教于樂,能夠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掌握數學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善于利用多媒體,優化教學手段
新課改提倡素質教育,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運用恰當的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多媒體的輔助教學功能,為學生創造視聽學習環境。通過直觀、動態、形象化的演示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能引領學生走進一個具體的教學情境中,學得更加快樂、積極。此外,通過多媒體教學能夠將傳統的“靜態演示”轉為直觀形象的動畫演示,從而使晦澀難懂的內容變得更加直觀形象。學生在生動的情境中,腦、眼、耳、手、口多種感官得到有效刺激,學習效果更好。比如,在教學“條形統計圖”(人教版四年級)時,通過將多媒體展示與例題教學相結合,讓學生了解到條形統計圖的結構特征與表示數量的方法。
三、開展自主探究教學,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在開展例題教學時教師可適時開展自主探究,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共同完成探究任務,解決問題。這也是當前中小學教育中常用的一種學習模式。數學教師可按照“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進行合理分組,并讓組員輪流擔任組長,確保每個學生都有機會擔任組長,都能得到鍛煉。然后,結合教學需要,精心制作探究任務,安排給各學習小組。
例如,在學習“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人教版小學四年級)時,先給出一些習題,讓學生搶答,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然后,創設問題情境,果園內有11排果樹,共有330棵果樹,果園外有15棵柏樹。那么,果樹是柏樹的多少倍?每排有多少棵果樹?要求學生分小組完成:(1)列出算式,口述試商;(2)思考這些算式有什么特點。通過小組內部交流,發現前兩位夠除,商也是兩位數。隨后,導入本堂課內容。
四、在例題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學習遷移能力
在例題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善于利用遷移理論,培養小學生的思維拓展能力與創新能力。比如,在教學關于“商的變化規律”的內容時,先設計了下列算式,讓學生搶答:6÷2=3;60÷20=3;600÷200=3。然后引導學生總結相應規律,并讓他們想一想6000÷2000的結果。經過激烈的討論后,學生得出答案仍是3。隨后筆者給出了下列結論:除法運算時除數與被除數同時擴大與縮小相同倍數時商的結果不變。隨后,筆者讓學生計算下列算式:10÷5=2;100÷50=2;1000÷500=2;10000÷5000=2學生很快就得出了答案。正是利用了學習遷移的理論,學生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自主發現蘊藏在數學計算中的一些規律。此外,在例題講解中還應加強師生互動,多讓學生參與例題的講解,引導他們積極思考,學會用發散性思維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總之,例題教學也屬于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一環。數學教師要根據新課改要求,積極創新,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例題資源,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參考文獻:
[1]則曼.試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開展例題教學[J].2016,25(12):356.
[2]陳桂妹.讓問題情境為中心例題教學服務[J].廣西教育(小教版),2015,12(37):111.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