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義榮

【摘要】 目的 探究有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 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療法, 觀察組患者給予常規療法聯合有創呼吸機治療。對比分析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pH值、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O2)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64、0.369、0.369, P>0.05)。治療24、48 h后, 兩組患者的pH值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44、0.375, P>0.05);觀察組患者的PaO2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711、3.560, P<0.05) ; 觀察組患者的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4.913、10.655, P<0.05)。結論 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創呼吸機治療效果確切, 可促進患者血氣指標的改善, 提高治療效果,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關鍵詞】 有創呼吸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Ⅱ型呼吸衰竭;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動脈血氧分壓;pH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1.04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 而Ⅱ型呼吸衰竭是其常見并發癥之一, 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1], 臨床上多采用解痙、吸氧、平喘等常規療法, 效果不明顯, 病情容易反復發作, 影響患者的健康。本院將有創呼吸機與常規療法結合起來, 取得了滿意的治療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在本院2014年5月~2016年11月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中隨機選出60例為研究對象, 根據治療方法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0例。觀察組中, 男19例, 女11例, 年齡54~85歲,
平均年齡(67.2±6.0)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2~7年, 平均病程(4.1±1.0)年。對照組中, 男21例, 女9例, 年齡51~85歲, 平均年齡(66.7±6.2)歲,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程1~7年, 平均病程(3.9±1.1)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療法, 主要包括吸氧、解痙、平喘、化痰止咳、抗感染、糾正水電解質紊亂以及對癥治療。觀察組患者加用有創呼吸機治療:采用氣管插管或是氣管切開的方式, 將呼吸機與導管相連, 根據患者的呼吸狀況調節呼吸模式以及相關的參數, 在有創呼吸治療全過程中密切監護, 確保合理的通氣量, 在患者病情穩定且符合撤機指征時即可撤機。
1. 3 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患者治療前、治療24 、48 h的血氣分析指標值(pH值、PaO2、PaCO2)。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pH值、PaO2、PaCO2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64、0.369、0.369, P>0.05)。治療24、48 h后, 兩組患者的pH值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44、0.375, P>0.05);觀察組患者的PaO2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711、3.560, P<0.05); 觀察組患者的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4.913、10.655, P<0.05)。見表1。
3 討論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以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 氣流的受限會呈現出進行性發展, 隨著病情的進展, 肺功能逐漸減退, 出現缺氧癥狀以及二氧化碳潴留情況, 進而表現在生理上的一系列功能紊亂、代謝紊亂[2-6]。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一種常見并發癥, 造成呼吸衰竭的原因主要為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 而呼吸衰竭一旦出現就會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重大威脅, 此時必須迅速改善患者的呼吸道通氣情況, 糾正低氧血癥、二氧化碳潴留情況[4, 7-9]。傳統的單純氧療無法快速有效的解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呼吸肌疲勞問題, 甚至還可能導致PaCO2水平的進一步提高, 影響患者的早日康復[5, 10-12]。呼吸機在臨床上的應用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療提供了可靠的生命支持。呼吸機的使用是為促進患者逐漸實現自主呼吸, 脫離呼吸機[6]。
有創呼吸機治療能通過氣管切開或是氣管插管的方式連接呼吸機, 保證患者機械通氣治療過程中的舒適性, 增強人機協調性。以氣管切開方式為例:氣管切開后, 置入的氣管套管長度短, 這樣能避免出現管道的死腔情況, 使得患者自身的呼吸系統結構參與進來, 從而達到進行呼吸功能鍛煉的效果, 有助于患者呼吸功能的改善, 早日撤機。另外, 氣管切開方式機械通氣在營養支持依從性、機械通氣依從性、夜間睡眠狀態、鎮靜劑使用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其更容易為患者所接受, 患者接受治療過程中舒適度高[13-15]。但是在采用氣管切開有創呼吸機治療的過程中, 氣管切開使得氣道的正常解剖結構遭受破壞, 這樣就可能對患者撤機后的自主呼吸狀態造成一定不良影響, 進而導致二次人工氣道的置入。另外, 撤機后患者自主呼吸時的潮氣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泄露問題, 進而出現皮下氣腫等并發癥, 威脅到患者的康復。因此在采用有創呼吸機治療過程中必須確定患者無禁忌證, 評估患者對有創呼吸機治療的耐受力, 在操作中把握關鍵點, 最大限度減輕對患者的創傷, 在治療全過程中監護患者的生命體征, 及時發現異常現象, 同時在符合撤機指征的情況下方可撤機, 撤機后依然加強對患者的監護和治療, 避免出現二次有創呼吸機治療。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pH值、PaO2、PaCO2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64、0.369、0.369, P>0.05)。治療24、48 h后, 兩組患者的pH值比較, 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t=0.244、0.375, P>0.05);觀察組患者的PaO2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2.711、3.560, P<0.05); 觀察組患者的PaCO2低于對照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t=4.913、10.655, P<0.05)。指出將有創呼吸機與常規療法的結合效果更好。
綜上所述, 對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采用有創呼吸機治療效果確切, 可有效增加患者的通氣量, 預防肺萎縮現象的出現, 使得患者疲勞的呼吸肌得到休息, 避免氣壓損傷的出現, 減少并發癥, 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在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劍. BiPAP呼吸機加用加熱濕化器后無創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療效評價.內蒙古中醫藥, 2011, 30(11):54-55.
[2] 胡澤福.無創機械通氣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伴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觀察.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3(1):90-91.
[3] 安亞東, 張勇.呼吸衰竭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創與無創呼吸機序貫治療.中國實用醫藥, 2014, 9(17):171-172.
[4] 萬小兵, 陳宇潔, 陸海英, 等.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的臨床效果研究.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 2015, 23(9):96-98.
[5] 陳霞, 王茂娟, 張雅衛, 等.無創呼吸機輔助治療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32例.山東醫藥, 2013, 53(11):53-55.
[6] 陳軍喜, 孫堅. 有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 2013, 7(6):55-57.
[7] 丁延齡.有創呼吸機不同模式對AE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動脈血氣及血漿BNP的影響.中國醫學創新, 2016, 13(19): 122-125.
[8] 馬躍榮, 王小英, 馬俊英, 等.有創機械通氣對COPD患者組織通氣的影響.新疆醫科大學學報, 2011, 34(6):595-597.
[9] 陳玉蘭, 王貴芳, 田婧. BiPAP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II型呼吸衰竭的效果及護理體會. 當代醫學, 2010, 16(7):26-28.
[10] 陳強, 高原澤, 徐林盛.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Ⅱ型呼吸衰竭臨床觀察. 中國實用醫藥, 2013, 8(10):54-55.
[11] 陳笑英. 無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療效評價. 中外醫學研究, 2014(3):7-9.
[12] 鄒正秀. BiPAP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30例療效觀察. 臨床與病理雜志, 2010, 30(2):143-146.
[13] 孫海洋. 有創呼吸機治療30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 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4(2):462-463.
[14] 蘇美顏. 有創呼吸機治療38例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觀察. 飲食保健, 2015, 2(11):41-42.
[15] 劉國霞, 趙麗娟. 有創呼吸機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撤機失敗的危險因素分析. 中外健康文摘, 2013(4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