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東明
摘 要:要轉化學困生,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認真分析內在的、外在的各種因素,走近學困生,本文深入了解他們以“對癥下藥”,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任其樂學,會學。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學困生;成因;策略
學困生常指那些品行或學習方面暫時落后的學生,學困生在每個學校,每個班級都有一定的數量。學困生的存在是教學工作中的必然現象,也是制約教育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瓶頸”。如何轉化學困生,是我們面臨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它關系到每一個學生的前途與命運,關系到學校教育的興衰成敗,所以教育轉化好學困生,成為每一位教師的強烈夙愿,也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只要我們細心觀察了解他們,研究他們,轉化他們。我們有理由相信:在今后的社會主義建設中,他們——學困生,也會成為有用人才。
要轉化學困生,需要我們認真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認真分析內在的、外在的各種因素,走近學困生,深入了解他們以“對癥下藥”,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任其樂學,會學。
一、學困生的幾種心理
(一)自卑心理。每個學生都希望得到老師、家長、同學的尊重,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由于學困生學習成績差,一時無法彌補他們在群體中的落后位置,家長埋怨,老師指責,同學們歧視,導致他們自暴自棄,不思進取,形成一種心理定勢,“我不如人”,長期生活在一種頹廢,抑郁的氛圍中,上課總是萎靡不振,六神無主,時而東張西望,時而做小動作,時而睡覺,看雜志等,純粹就是一個陪讀生。
(二)膽怯心理。在以往的學習中沒有建立良好的知識網絡,學習新知識無從下手,遇到困難不敢向老師同學們請教,不愿意暴露自己的弱點,怕別人譏笑,結果學習上遇到的問題得不到解決,形成惡性循環,從而也減弱他們的學習信心和學習興趣。
(三)懶惰心理。由于學習上跟不上,對自己沒有信心,因此也就造成學習上不肯用功,思想上不求上進,只圖安逸自在,玩字當頭,混字領先,缺乏吃苦精神,不愿意在困苦中學習,上課不求甚解,課下不懂不問,作業遇到困難時,又想走捷徑,圖省力,請教同學,只要他人說個結果就滿足了,有的干脆看人家的或抄別人的。
二、制約學困生發展的幾個因素
(一)家庭教育的影響。家庭是學生的第一課堂,對學生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是家長的溺愛。這類家長對學生放任自流,包庇孩子的錯誤,最終使得孩子依賴性增強,獨立自主的意識差,學生的懶惰心理由此而生,導致學生不僅對學習毫無興趣,而且會染上社會的不良風氣。二是家長過分的要求學生,“望子成龍”是每個家長的夙愿,這類家長不顧及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規劃孩子的未來,逼迫孩子學習,如果學生的成績不好,還要嚴加懲罰,這樣便造成了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三是家庭關系不和諧,給孩子造成了心靈的傷害,甚至有些創傷是不能抹去的,孩子的內心世界承受不了家庭的壓迫。
(二)社會不良風氣。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文化也對學生的學習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如社會上 “一切向錢看”的賺錢思想;一些內容不健康的電影、錄像、圖書等對中小學生也產生了消極影響。還有一些學生是結交了社會上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后,耳濡目染,逐漸厭學。
(三)學校因素。學校是學生接受教育的主陣地,學校是育人的最佳場地,但學困生卻是制約學校發展的阻力。一是教師素質不高。教師是學生第一線的教育者,是影響學生學習態度的最關鍵因素,有些老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的因素,這種對學生錯誤的評價使學生頗為不滿。有些老師公然歧視所謂的“差生”,僅僅因為學習成績不好,全盤否定學生。二是學業負擔過重。有些學校的教師,為了抓成績,給學生布置了大量的作業,甚至讓學生抄書本,不止一遍的抄。如果完不成,還要相應的處罰,使得學生覺得學習是枯燥無味的。三是教師教學觀念陳舊。有些教師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記硬背,缺乏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學生成績跟不上,感覺付出的得不到回報,從而對學習產生了消極情緒。
(四)自身性格因素。有些學生性格孤僻,不善于跟其他同學交流,自尊心強,心理承受力弱,一旦有點挫折,如教師的批評,家長的訓斥,同學的嘲笑等,自信心更會一落千丈,對學習失去興趣。
三、學困生的轉化策略
(一)傾注真愛,走進心靈。哪里有成功的教育,哪里就有愛的火焰在燃燒。只有用愛心引導,不簡單粗暴,不挖苦諷刺,充分體現教師真愛,轉困工作才會取得成效。情感交織在人的思維中,或成為刺激,或成為障礙,因此,人需要理解,需要情感交流,需要溫暖,尤其是學困生。前蘇聯教育家贊可夫曾說過:漂亮的孩子人人都喜歡,而愛難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愛。這就是說,對學困生的要動之以情,產生極大的愛才能達到教育的效果。因為他們往往受到歧視,遭人嫌棄,這就更需要教師用真情去感化他們,使他們冰冷的內心在溫暖的關懷中漸漸融化。教師一旦對學困生產生熱愛和期待感,會潛移默化的給他們良好情感,鼓勵和教育,引導學困生積極向上,但學困生受到不公正的輿論指責與侮辱,教師不是人云亦云,正確公正的看待處理事情,對被受譴責的學困生給予以實事求是的肯定時,往往會引起學困生在心理上極大的震撼,對教師產生感激、信任、佩服的感情,此時施以誠懇的教育,相信效果會很好。
(二)發現優點,挖掘潛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的缺點和優點,學困生也不例外。一般情況下,學困生只看到自己的缺點,并把它放大,忽視自己的優點。學困生有上進的愿望,他們也想進步,也想成為好學生,但他們沒有信心。所以要求教師要善于發現其優點,以此為契機,給予鼓勵,挖掘起潛力,一點一點的進步,都要給予鼓勵,幫助其樹立信心,讓其自信慢慢膨脹,成為有自信的學生,有了自信,他也就愿意去迎接新的挑戰和困難。但要注意,學困生的進步會很緩慢,而且不是一帆風順的,常有波折,常有反復,這就要求教師堅持不懈地做工作,本著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那么學困生一定能走出困境,充滿學習信心,增加學習的興趣和意志,真正體現教書育人的目的。
(三)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李嵐清指出:教師不能夠用一種模式教學,不能夠用一個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要區別學生的具體情況,因材施教。美國教育家布魯姆認為:只要提供適當的條件,幾乎所有的人都能夠學會一個人在世界上所能學會的東西。要幫助學困生打破“我真笨”的心理定勢,必須從他們自身的弱點入手,在學習上對他們放寬要求,適當降低知識起點,減小坡度的辦法,例如在課堂上讓他們回答簡單的問題,或在講解后,讓他們復述,在作業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每當學困生有點滴進步,都給予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很容易激勵他們的表現欲和進取心,教師則趁勢利導,讓他們嘗試一些選做題,體驗做優生的滋味,這樣為他們創造機會展示自己,充分激活壓抑多年的表現欲,進而逐步培養學習興趣,增強自信,以達到自卑的改變。
(四)創設環境,融洽氛圍。學困生也是集體的一員,教師不應把他們放置在一個特殊的地位,因此可以通過一些活動或表現,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讓學生也認識到他們的優點,給他們適當的評價,讓同學們為其成長建立良好的融洽的氛圍,同學們的接受成為學困生改變的動力,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的:要讓集體的每個成員在能夠最充分顯起天資、才能與愛好的活動領域里發揮自己的積極性。這樣的整體與個體教育同行,既有目的的對學困生進行轉化,又有重點地對其他學生進行了預防,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還應對全體學困生進行團結友好的教育,只有大家的關心,良好的溫暖的班級環境,才能做到學困生的完全的轉化。
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風順的,總要遇到這樣那樣的挫折,鼓勵學生不要害怕挫折,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的道理,要有笑臉迎接悲慘的命運,用百倍的勇氣應對自己的不幸,鼓勵學生在挫折面前做一個強者,遇到困難不要悲觀,不灰心。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這說明示范在思想教育工作中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教師要以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為,對受教育者的思想感情,行為實施積極的影響力。《學習的革命》中說:“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認可中,他就學會了自愛。”也許,有時就因為教師的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贊許的眼神,一個充滿愛意的撫摸,從此改變了一個落后的學生。同樣,也許就是教師的不經意的一言一語,深深地挫傷了學生的自尊,使其從此一蹶不振。所以,我們說:善待孩子們吧。
轉變一個學困生與培養一個優等生同等重要,讓我們擯棄對學困生的偏見,多給他們一些愛心,讓愛的陽光溫暖學困生的心靈,讓愛的雨露滋潤學困生的成長,積極探索新方法和技巧,加強對學困生的轉化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