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霞
(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夾石鎮初級中學)
摘 要:在我國城市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的過程中,受外來文化沖擊,我國傳統文化也受到了不小的影響。而文言文作為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它不僅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學生接觸、學習、繼承和發揚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以,作為一名中學語文教師,要摒棄傳統的教學方法,借助多樣化的教學形式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從而在保證文言文教學效果的同時,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
關鍵詞:中學;文言文;學習興趣;培養;策略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學習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整個教學的重點以及難點。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內,文言文教學采取的是以教師串講為主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下,學生只能被動地去記憶教師講解的知識,長此以往,就會慢慢削弱他們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因此,為了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培養和鍛煉其語文學習水平,就要從當前的文言文教學情況入手,采取多種教學方法,來滿足學生的多元化要求,進而保證文言文教學效率。
一、中學文言文教學現狀
有調查顯示,對于文言文,絕大多數中學生存在學習困難的現象,有些學生在文言文課堂教學中感到在“聽天書”,甚至部分學生因學習困難而出現厭學、抵制情緒。而從教師的角度來看,針對學生學習文言文困難的問題,大多數教師并沒有切實可行的辦法,只能一味地通過加大力度,比如上課耗時多、課后練習多以及復習多等,來強硬地逼迫學生去記憶。但是盡管教師為此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以及精力,取得的效果卻并不盡如人意。其中,造成文言文教學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教學方法不合理。當前的文言文教學大多采用的是串講法,也就是由教師單方面向學生介紹或講解文言文的作者、年代、詞意、句子翻譯以及主旨等內容,學生被動記憶,時間一長勢必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興趣及熱情;第二,教學內容不合理。在應試教育下,詞語以及句子翻譯逐漸成為文言文考查的重點以及核心。在這種形勢下,學生只能大量集中地去記憶升學考試中可能要考的各類知識點,而學校與教師對學生的考查也會集中在這些內容上。但是這恰恰忽視了文言文中蘊含的文化價值,使本該讓學生接觸傳統文化優美語言、深邃思想以及文人情懷的課程人為地變成了文言文詞句的分析課、講解課,從而與開設文言文教學的初衷背道而馳。因此,改變文言文教學現狀就勢在必行,這也是當前所有中學語文教師需要探討的重點課題。
二、中學文言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策略
(一)在誦讀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古時候,文言文是當時人們常用的書面用語以及口語,然而隨著時代變遷,文言文也慢慢被白話文所取代,再加上對新創造詞匯以及外來語的吸納,現代漢語已逐漸形成并趨向穩定。可以說,現代漢語與古代漢語是一脈相承的,同時也是文言文發展的必然。由于文言文的語境、表達方式、句式以及實詞虛詞等都與現代漢語存在很大差別,所以很多學生在學習文言文時難免會覺得它艱澀難懂。因此,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和鼓勵學生大聲地朗讀文言文,對其中存在的較為生僻的詞匯予以指正,使學生達到熟讀成誦的程度。文言文具有韻律感強的特點,學生通過有感情地誦讀可以逐步提高對文言文的語感,使其漸漸適應文言文的表達方式。舉例來說,諸如《蘭亭集序》以及《歸去來兮辭》一類的文章韻律感較強,句式整齊,且作者的情感也能在字里行間得到充分體現,將其作為學生誦讀材料是十分適宜的,這種方式比教師的單獨指導更有效,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在誦讀中慢慢被激發。
(二)在游戲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文言文教學中,在不同的語境下,文言文中的詞、字所表達的意思也會產生差別,而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教師要求學生要掌握不同語境下詞、字所表達的各種意思,使得學生在文言文學習中難免會存在“張冠李戴”的問題。與此同時,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機會較少,且思維能力也得不到很好的鍛煉。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在教學中適當地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教學活動,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舉例來說,在講解《鴻門宴》一文時,為了加深學生對文中主要人物的了解,可以就“項羽在宴上不殺劉邦到底是君子風度還是婦人之仁”展開辯論賽,在辯論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理解項羽這一人物形象。另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學中針對那些存在想象空間的詞句創設相應的想象空間,也可以為學生講述與文章相關的故事,來提高學生對文言文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從而主動地去探索、去學習。
綜上所述,文言文中蘊含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精髓,學好文言文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同時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未來社會的良性發展。所以,在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教師需要正視文言文教學現狀,通過誦讀以及游戲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為之后的文言文教學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安太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高中文言文教學富有活力[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中旬),2013(5).
[2]王敏.初中學生文言文學習興趣的激發和培養:以海南省澄邁縣福山中學為考察對象[D].海南師范大學,2015.
編輯 栗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