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麗紅
【摘要】大學生文明禮儀修養水平決定著人際交往的質量, 影響大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形象,也是工作和生活成功的保障,禮儀教育對培養文明有禮、道德高尚的高素質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從民辦與公辦院校的大學生禮儀現狀出發,著重分析民辦高校學生禮儀修養存在的問題,探索民辦高校禮儀教育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高校學生 禮儀修養 禮儀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71-02
禮儀是一個人思想覺悟、道德修養、精神面貌和文化教養的綜合反映,是指導、協調人際關系的行為方式和活動形式的總和。大學生禮儀修養水平是影響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因素,因此, 重視大學生禮儀教育問題, 探索提高大學生禮儀修養的有效途徑, 顯得十分重要。
一、調查結果及禮儀現狀
調查以上海建橋學院為樣本重點,同時調查了部分公辦本專科及民辦專科院校學生文明禮儀修養情況作為對比分析,調查對象有:上海邦德職業技術學院,上海電子信息學院和上海師范大學。調查學院所占樣本比例為民辦本專科為65%和16.5%,公辦本專科為24%和23.5%,學生基本信息情況為學生干部為26%,學生入黨積極分子占19%,兩者都是占18%,兩者都不是為37%。調查的結果體現在以下方面:
1.對禮儀的理解。民辦本科有52%的學生認為自己對禮儀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公辦本科這部分比例達到了61%,他們認為禮儀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求職就業和提升個人形象素養上。絕大部分學生對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的看法都持認同并努力去做。但是對中國傳統禮儀的認識上,民辦與公辦本科院校各只有29%和10%的學生能夠準確回答中國古代《三禮》的準確含義,這說明無論公辦還是民辦院校學生對傳統禮儀文化的認識還稍有欠缺,這從學生看書情況的調查也能夠得到印證,學生每學期看書在一至三本的占絕大多數,并且以看名人傳記較多。
2.獲取禮儀知識的途徑。通過調查無論是公辦還是民辦院校的學生,都認為自己獲取禮儀知識的途徑主要是通過電視廣播和微博微信以及電腦網絡,只有很少部分是通過課堂講授,閱讀書籍以及參加實踐活動。在調查父母對自己是否有過禮儀修養要求時絕大部分學生都認為有,但是在家中與父母長輩相處是否會使用禮貌用語,只有少部分學生選擇會,這說明家庭在對子女禮儀修養的教育沒有起到足夠的示范作用。調查發現大部分高校都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了禮儀課,但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沒有選過禮儀方面的選修課,同時也有不少高校沒有開設相關禮儀課,上過禮儀課的同學普遍認為能很好的提高禮儀修養,并表示如果學校開展禮儀方面的講座、競賽等活動時絕大部分都會積極參加。
3.禮儀現狀問題。學生認為大學禮儀修養情況總體是好的,但還是存在很多問題。認為校園不文明現象主要體現在言語交談和行為方面,最不能忍受的不文明行為主要表現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以及情侶過分親密,一半以上的同學認為大學生禮儀修養不足的原因在于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不足,其次是受到社會風氣日下的影響。對于不文明現象大部分同學都選擇雖然心里不滿但未方便指正,做到上前批評指正的普通同學的比例比學生干部的比例更大。認為當自己獨處時能夠做到一如既往的遵守相關禮儀規范占了大多數。
二、民辦高校學生禮儀現狀原因分析
1.傳統禮儀文化教育缺失。禮儀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應當與時代要求的新的道德觀念相融合,并成為我國公民道德建設發展的主流,進而對中國社會歷史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對傳統文化“棄”之過激而“揚”之不足,導致了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社會對中華禮儀文化重視不夠,造成了現代文化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斷裂,從而出現了道德滑坡,人的素質下降的結果。
2.禮儀在家庭教育中的缺失。文明禮儀教育始于家庭,家庭教育直接決定禮儀教育的成敗。日常生活中,一部分家長對子女行為失態、言語粗俗等失禮行為缺乏正面引導和教育。家長對子女在文明禮儀方面出現的問題往往持不多過問、放任不管的態度,這種錯誤的教育方式會讓孩子的性格出現問題,影響其日后與人交往的能力。
3.學校教育注重智育,忽視了禮儀教育。我們的學生從小學到大學其實并沒有停止過上思想品德課,為什么還有那么多的學生缺乏公德意識和禮儀修養呢?首先,自古以來人們便信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智育被提升到一個十分重要的位置,對德育只是宣傳上的重視,真正實施起來則處于相對次要的地位。其次,還在于我們的道德教育書本化、理想化、完人化的傾向太強,使所學習的知識很大程度上脫離真實的現實生活,缺少禮儀活動的實踐實施,也忽視了道德意識和禮儀修養的實踐及考查。評價一個學生是否優秀,不是看禮儀修養高低,而是看考試分數高低。高校選拔學生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時,學生的文明禮儀修養情況并沒有列入考查范圍,對提高整體學生的文明禮儀修養無法起到好的帶動作用。
4.社會風氣的影響,禮儀修養的提高難成氣候。“社會急遽變化造成人類最大的危機是,在人類心靈上喪失了三件東西——‘共識、‘程序與‘意義。缺乏共識就會產生誤會、沖突、疏離、仇恨;缺乏程序就無規范、紀律、倫理、組織;缺乏意義就使生活無目標、無方向以致困惑迷失”。我國目前不少人對于社會規范、道德規范是麻木不仁的。網絡的匿名性、平等性、虛擬性等特點,使人會把隱藏在內心深處,在現實中不敢顯露的不良行為、語言習慣暴露在網絡中。大學生是網絡使用的主力軍,不文明的網絡使用對大學生產生不良影響。
三、探索民辦高校學生文明禮儀修養提高途徑
1. 明確高校禮儀教育目的,將禮儀修養列入學生評優標準。禮儀的使用在大學生綜合素質表現中有重要地位,讓學生切實認識到禮儀使用在以后的生活與工作上的重要性,讓他們自覺自愿地努力提升自我的禮儀修養。在具體實施上,注重從大學生品德修養和文化素質教育入手,摒棄傳統的灌輸式教育方法以及口號式、概念化的宣揚,通過切實的事例分析、實踐操作等活動,提升學生的禮儀修養。同時,學校和教師都不應一味地重視和強調學科成績,應該把禮儀修養等納入作為學生獎學金評定、學生評優等的考核標準,以此來鼓勵大學生積極使用文明禮儀。在選拔考核以及培養學生干部和入黨積極分子時要把文明禮儀修養作為考查的必要條件之一。
2.加強傳統禮儀教育,提高禮儀素養意識。禮儀教育不只是一種外在行為訓練,而應著重內在意識的培養。高雅的文學藝術作品蘊藏著豐厚的民族文化藝術素養,更凝聚著作家、藝術家的思想、人生態度和價值取向。要有意識盡可能多地讓學生接觸內容健康、情趣高雅、思想和藝術性強的文學藝術作品,將禮儀素養的培養教育與文學藝術審美教育相結合,可以通過閱讀經典作品、觀賞電影名片、朗誦詩文、排演禮儀內容的節目等形式,讓學生將禮儀認識內化為一種情感素養。因此,學校可以舉辦一些讀書節或禮儀知識競賽,激發學生的禮儀學習興趣。
3.開設禮儀課程,將禮儀教育與思想道德修養相結合。堅持標本兼治,這是解決禮儀缺失的首要問題。要長期堅持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以培養學生“明禮”這一道德規范,這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禮儀修養。學校教育還應把禮儀教育與職業觀教育結合起來,在現代禮儀中的道德觀觀念,體現了社會公德與職業道德的統一。同時開展必要的禮儀培訓,增強文明禮儀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從而引導大學生在生活中能恰到好處的遵守和運用文明禮儀,并引導大學生把社會道德規范轉化為個人的道德品質和道德實踐。
4.重視教師禮儀培訓和考核,提高教師的示范性禮儀教育。學生的“向師性”很強,老師的道德品質,一言一行都會在學生的心靈上潛移默化地產生積極的或者消極的影響,在學生的成長歷程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記,因此教師也應該努力提升自身禮儀素養,真正做到“學高為師,身正為范”。加強教師禮儀修養,把教師禮儀納入師德考核體系,明確規范教師的禮儀行為,促進禮儀建設的制度化,標準化。定期選派教師參加國內外各種形式的禮儀專業培訓、進修或專題研討會。
5.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禮儀活動,營造禮儀教育氛圍。多渠道開展禮儀教育活動,在社團活動中融入禮儀教育,學校要多組織一些禮儀素養的講座,舉辦禮儀演講、禮儀知識搶答賽、禮儀風采展、職業禮儀操比賽等活動,讓大學生切實感受到文明禮儀使用的真實性和重要性;也可以羅列一些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禮儀缺失點,并針對學生禮儀失范現象舉辦辯論會、演講等活動,引起學生的共鳴,弘揚文明禮儀之風。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學校內外的各種禮儀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讓他們展示禮儀的魅力和大學生的風范。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宣傳欄、網上論壇、微博微信等媒介宣傳講文明樹新風的優秀事跡和典型人物,開展互動性、趣味性網絡禮儀教育,編寫不同專業的職業禮儀手冊,或在學院網站上設置有關禮儀的知識板塊等,推動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為構建和諧校園提供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史妍.從大學生的文明現狀看高校的文明禮儀教育[J].經濟師,2011,(7).
[2]趙昆.加強大學生禮儀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徑[J].中國農業教育,2006,(1):42.
[3]黃菊良.大學生禮儀修養[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1).
[4]杜南嵐.對高校大學生禮儀教育有效途徑的探討[J].時代教育,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