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阿巧
【摘要】口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環節,也是英語教學的難點,對于培養學生英語口語表達思維,提高口語英語交流能力具有重要影響,所以積極探尋口語教學的有效途徑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前提和基礎。本文著重闡述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的現狀及農村小學英語教師應采取的措施以提高農村小學的英語口語水平。
【關鍵詞】農村小學 英語口語 教學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2-0090-01
隨著社會對英語的廣泛關注和重視,英語目前已成為小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我國,大多數的小學已開設英語課程,并由專業的英語教師擔任教學。然而,在部分偏遠地區和落后的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效果卻不盡人意,尤其是英語口語教學。《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的技能分級目標的二級目標是:能在口語表達中做到發音清楚,語調基本達意。能就所熟悉的個人和家庭情況進行對話。能運用一些最常用的日常用語(如問候、告別、致謝、道歉等)。能就日常生活話題作簡短敘述。能在教師的幫助和圖片的提示下描述或講述簡單的小故事。所以,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無疑是小學英語教師應特別注重的一點。但是,我國的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因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在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阻礙英語口語教學的進一步發展。為解決這些問題,有效提高農村小學生的英語口語水平,本文將提出一些有效策略。
一、農村小學英語口語教學滯后的現狀。
1.缺乏良好的英語語言環境。
語言的習得離不開良好的語言環境,然而,除了在課堂上,學生使用和接觸英語的機會很少,更不用說有真實的語言環境了,這一問題在農村小學中尤為突出。
2.學校教學資源不足。
口語水平的提高與多聽有很大關系,而多數農村小學缺乏必要的硬件設施,沒有專門的語音室,教師無法進行多元化教學,影響口語教學質量。
3.學校、家長的重視程度不夠。
在農村小學,領導重視程度普遍偏低,每班每周只安排兩節英語課。農村很多家長外出務工,特別是偏遠落后地區留守兒童較多,家長缺乏對孩子學習情況的監督,家庭教育缺失。
4.專業教師隊伍欠缺。
在很多農村地區,小學英語教師素質偏低,很多英語教師并非英語專業出身,不能流暢地使用英語授課。還有一些教師掌握的口語知識比較陳舊,難以適應目前社會背景下的英語教學活動,更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
5.教學評價系統不完善。
教師對學生的英語口語能力評價時,通常只通過期末考試來衡量,忽視整個學習過程,甚至有的學校并沒設置口語測試,這就使得評價效果大打折扣,學生難以掌握英語口語實際使用方式。
二、提高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策略。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營造口語教學環境。
教師在教授英語口語時,盡量設計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能說,會說,敢說。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生的年齡特點、口語基礎水平、教學進度等開展一些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口語的興趣。例如,讓學生學唱英文歌、情景模擬對話、英語口語競賽等,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以快而有效方法獲得新知識。此外,小學生都有較強的好勝心和求知欲,教師還可以對此加以利用,通過精心的設計及教學藝術,將每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都設計成學生感興趣的形式,創設語言情境,滿足學生的好勝心和求知欲。例如,利用生動、真實、形象的畫面和優美的音樂和語言,來激發學生興趣,豐富學生的想象力。
2.靈活運用教學手段,豐富英語教學活動。
傳統的照本宣科式的英語教學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也難以提高小學生學習英語的成效。所以,英語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學習特點,運用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組織豐富的教學活動,調動學生的視、聽、說多種感官。教師應以課本教材為中心,優選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教學內容,通過不同的教學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鍛煉口語能力,從而提高小學英語口語教學質量。如利用小組的形式進行口語小短劇的表演。運用游戲教學的方式寓教于樂,也是提高口語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
3.創設良好語言氛圍,培養口語表達能力。
小學生具有活潑好動、求異求新的性格特點,所以,教師不能片面為了追求課堂紀律而束縛他們的表現欲,而是應該因勢利導,使他們將求知欲和表現欲運用到英語學習上。在課堂上,教師應利用抑揚頓挫的語言、豐富的肢體語言組織課堂教學,為他們創造一個寬松的學習環境。如,可以教學生唱韻律感較強的英語歌曲,活躍課堂氣氛,鍛煉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利用開創英語角、英語小報展覽等形式,為學生提供口語交際的場所,使口語練習融于學生課余生活中,調動學生進行口語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而提升學生學習的效果。
總之,在素質教育理念下,小學英語教師應注重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英語口語教學質量,從而使學生克服口語表達障礙,潛移默化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與交際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