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海嬌
【摘 要】當前,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關注到教學中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而結合學科教學滲透德育也已成為一大問題。因此,本人通過查閱相關資料,并結合本人所教高中化學教學實際進行探討,分析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化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希望能為優化當前高中化學教學之德育滲透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高中化學;化學教學;德育;滲透
一、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可行性分析
化學這門自然科學充滿了豐富的德育內容:如元素周期表揭示了量變到質變的規律;氧化-還原反應體現了對立-統一的規律;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因素體現了內因與外因的相互關系;化學反應中的能量守恒,質量守恒,電荷守恒……等等這些內容對學生感悟辯證法,客觀對待事物,把握人生的方向是有積極指導作用的;化學實驗貫穿于整個化學課程,體現了以事實為依據的實驗態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化學家們為科學發展矢志不渝鉆研到底不放棄的精神鼓舞著學生們執著追求真理……;隨著“工業化”“現代化”的飛速發展,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嚴重,而環境污染問題的解決離不開化學知識,教師可利用此平臺對學生進行和諧發展必要性、重要性的教育,激發學生學習,求真的欲望;另外化學發展史,化學家帶給人類的精神財富等等都能給學生更多的啟示。因此,本人認為在化學教學中滲透德育是可行的。
二、化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
從上文的分析,本人總結出以下幾點德育滲透之實踐策略:
(一)通過化學實驗,培養學生綠色環保理念
化學實驗教學與綠色化學聯系最為緊密、最為直接,在實驗教學中貫徹綠色化學思想最為重要。本人在實驗教學中摸索到以下兩種方法:
1.將幾個實驗合并在一起,節約原料,減少污染。
例:“苯酚是一種酸性比碳酸弱的酸,它能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生成苯酚鈉和水。苯酚鈉易溶于水,所以向苯酚的濁液中加入氫氧化鈉溶液會變澄清。”我們需要做兩個實驗,分別證明苯酚是一個酸性比碳酸還要弱的酸,苯酚能與氫氧化鈉反應。那么可以把這兩個實驗結合在一起。首先使苯酚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發現濁液變澄清,證明苯酚與氫氧化鈉反應了,再像澄清溶液中吹氣,發現澄清的溶液又變渾濁了,實際是苯酚鈉和二氧化碳、水反應生成了苯酚和碳酸氫鈉。這樣有效的節約了原料。
2.在不影響實驗效果的前提下,將某些易產生有害物質的實驗換為產生無害物質的實驗。
例:“比較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的實驗”,教材上用的酸、堿、鹽分別是鹽酸、醋酸、氫氧化鈉、氨水和氯化鈉,其中的鹽酸和氯化鈉溶液在通電時,電解產物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氯氣,所以可以將鹽酸和氯化鈉溶液換為稀硫酸和碳酸鈉溶液,電解產物都是氫氣和氧氣。這樣既達到了比較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目的,又避免了氯氣的污染。
(二)利用化學史教育,培養學生的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
例如:我國化工先驅侯德榜先生就是化學界一面光輝的旗幟。出身貧苦的侯德榜通過刻苦的學習, 以10門功課 1000分的優異的成績被公費派往美國留學。當他學成之際,毅然放棄了國外優越的條件,接受永利堿業公司的聘請,于 1921年回到災難深重的祖國,發展中國自己的化工事業。面對外國資本家制堿技術的封鎖,他憑著外國人能辦到的,中國人也能辦到的信念,發明了著名的“侯氏制堿法”,即聯合制堿法。而對他的發明,他不僅沒有高價出售專利發大財,而是寫成《制堿》專著,將它公布于世,轟動了整個世界。但是當日本侵略者威逼永利公司與其合作時,侯德榜與其同仁卻凜然拒絕,寸步不讓。他們說“寧肯給工廠開追悼會,也決不會與侵略者合作。”他的高風亮節、愛憎分明的品質對于陶冶學生情操,培養愛國主義精神,可以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利用教師的榜樣示范作用進行德育滲透
1.無私奉獻精神
學生是教師教育對象,也是教師的服務對象。教師與學生的關系,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關系,又是服務人員與服務對象的關系。因此,教師的專業道德中特別強調為學生奉獻的精神。
2.以身作則,行動引領
我們常常教育學生要有高尚的品德。如果老師在公交車上為老人讓座提重物;如果老師在校園里隨手撿起一個包裝袋扔進垃圾桶;如果老師在升旗儀式上嚴肅、崇敬的唱著國歌;如果老師扶起了吹倒在路邊的交通指示牌;如果老師帶著受傷的打著繃帶的胳膊出現在課堂上;如果老師多年來捐助著幾個貧困學生。那么無需多言語,他的學生也會是充滿愛心和社會責任感,因為老師的行動已經教會了他們如何做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三、結論
綜上所述,通過本人的研究及探索,本人覺得化學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有意義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本研究也還存在著很多不足之處,對于在化學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實踐策略還不夠深入,也值得進一步推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