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傳平
摘 要:課后作業是教學活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是教師對課堂教學效果檢驗的一種重要方法,利于學生鞏固知識和教師了解學情,教師在設計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時候要有針對性的策略,從學生的實際出發,讓課后作業發揮更有效的作用。
關鍵詞:課后作業;提高;鞏固;趣味性;層次性
小學數學課后作業是數學課堂的延伸和繼續,合理的數學課后作業設計有利于學生掌握和鞏固所學的知識,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重要性
課堂上學生并不能完全吸收和掌握教師講的新知識,所以,課后作業的設計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鞏固課上學習的知識,同時也為新課提供了很好的鋪墊,起到了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在完成課后作業的過程中不僅能鞏固掌握知識,同時也能體會到其中的樂趣,陶冶情操,培養學習興趣,拓展思維和想象力,提高自己的解題能力。課后作業的趣味性增加了學生對完成課后作業的興趣;課后作業的實踐性增強了學生的數學知識應用意識,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
二、現在數學課后作業中存在的問題
(一)作業量過多
作業多并不代表學的就多、吸收的就多,多了反而會給學生壓力。這種盲目的“題海戰術”并不適用于任何時候,反而導致作業抄襲現象嚴重,作業完成質量較差,不利于學生的發展。
(二)作業內容一刀切
不同的學生能力是有差異的,教師布置相同的作業對有的同學完成起來比較困難,對優生而言則起不到促進效果。
(三)形式單一
課后作業的內容比較單一,往往和教材上的例題如出一轍,機械重復的很多,沒有新意比較枯燥乏味,導致學生完成起來沒有興趣。
(四)脫離實際
課后作業只是類似于例題,脫離實際生活,學生只會按照題型做題。不知道如何在生活中獲取數據,解決實際生活問題。從而導致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不強。
三、小學數學課后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作業設計具有目的性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確的目的,這樣做起事來才會有動力、有方向。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每道題要有針對性,訓練的是哪個知識點一定要明確、清楚,不能隨隨便便、漫無目的。在數量上要適度,不能盲目的過多,難易程度上也要合理地安排,給學生減輕心理壓力,以適應大部分學生的發展。
(二)作業設計注重靈活性
在設計課后作業時要注重作業形式的靈活性,同一內容上注意改變一下課后作業的形式,用多種形式呈現,比如,可以分別用填空題、選擇題、解答題、畫圖表示、結合生活實際自編題目等,從而可以使學生保持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積極性,不至于使他們對課后作業產生厭煩枯燥的情緒。
(三)作業設計強調層次性
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在設計作業時不能“一刀切”,而是該根據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出具有層次性的作業,讓每個學生都能做適合自己的課后作業,使他們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不斷地提高自己,讓每個學生的數學能力都能得到提高。例如,我們可以設計不同的題目,讓學生自己挑適合自己的一組完成。①基礎性作業,這類題目緊扣剛剛學習的知識,非常簡單,基礎差的同學就可以完成這一類題目。②彈性作業。這類題目可以是較課本上的例題有些變化,這樣的題目適應中等或中等以上的學生,可以提高他們的一些應變能力,雖然題目有些變化,但內容和用到的知識點是一樣的。③拓展性題目。這樣的題目綜合性比較強,適合學習基礎很好的同學完成,可以拓展他們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
(四)作業設計具有趣味性
“學習的最好刺激,就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小學生特別是低年級的學生,他們的思維比較活躍,特別喜歡一些生動形象的事物,所以,我們在設計課后作業時,應該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經驗,設計具有趣味性的作業,以激發學生完成作業的興趣。眾所周知,小學生是比較貪玩的,所以我們可以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將課后作業設計到游戲中,讓學生可以主動、樂意地去完成作業。讓學生可以在完成課后作業的同時,也能體會到做作業時的輕松快樂,不會再有壓力。讓學生樂于去做,在快樂中體驗完成。
(五)作業設計具有實踐性
數學知識與現實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學生只有把課本上學習的理論知識運用到生活實踐中去,才能發揮知識的作用,使知識變得生動鮮活起來。在設計數學課后作業時,要將知識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這樣不僅能提高鞏固新知識,同時也能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實際應用。從生活中找到問題的原型,然后將課本知識融入這個原型中去,將課本知識生活化,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了解生活,體會到學習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價值,讓原本枯燥乏味的知識生活化,具體化。
設計出適合學生的課后作業,能使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業,鞏固課堂知識,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快樂中完成作業,把作業當成是一種享受而不是負擔,這才是成功的作業、有效的作業。
參考文獻:
[1]英永兵.小學生數學課外作業優化之我見[J].新視角,2010(3).
[2]胡雅靜.淺談小學數學課外作業的優化策略[J].教學與管理,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