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子商務是一個極具創新意識的新興產業,傳統的“灌輸式”和一般的虛擬實訓的教學方式已經不適合電子商務專業。文章以山東管理學院為例,在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方面,展開了一系列的實踐教學改革,并且面向2014級—2016級電子商務專業共212位學生發放了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創新創業現狀,發現在實踐教學改革中的問題,挖掘具有普遍性的創業瓶頸和難題,以便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最后提出校企深度合作下的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關鍵詞:創新創業 電子商務 實踐教學 校企合作
中圖分類號:F240;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12-203-03
一、研究背景
近幾年,電子商務行業迎來了更新換代的發展,“互聯網 +”行動正在加速實體經濟創新轉型,圍繞著電子商務的一系列新模式、新技術正在大量涌現,2015年11月3日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要推進產業組織、商業模式、供應鏈、物流鏈創新,支持基于互聯網的各類創新。”在全國范圍內掀起的這股風潮里,高校承擔著向企業和社會輸送創新創業型人才的重任。
二、高校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現狀和問題
國內電子商務專業最早開設于2002年左右,是一個復合型的學科,涉及經濟學、管理學、商務知識和信息技術多方面知識的綜合應用。在傳統的培養模式下,以“理論教學”為主,以一般的虛擬實訓教學為輔,學生花費很多時間去完成作業,準備各種考試,團隊活動和崗位歷練少。畢業生流向企業后,企業給新人安排由簡到難的工作任務,促使新人逐漸成長為專業人才。這種培養無形中延長了從學到做的時間,而且學生也會面臨著角色和思維轉變的難題。近年來,電子商務專業相關崗位技能更新換代速度快,各種技術、模式的創新層出不窮,理論滯后的現象越來越嚴重,傳統培養模式已經造成了人才的供需矛盾。
為了解決這一突出的矛盾,越來越多的高校開始通過多樣化的改革方式使學校和企業零距離對接,企業走進校園,參與到學生培養的過程,解決課堂教學中紙上談兵,理論和實踐相互脫離的弊端,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方式有很多種:一是企業直接面向學生開設實訓課程,進行實踐教學,二是開放企業培訓課程供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自學完成。這些培養方式在實際運作中卻面臨著一些瓶頸:
1.企業直接培養的模式,強調培養學生,忽略了培養教師,存在校企脫節的問題。教師職業技能不高,教學改革不徹底,失去了合作的本質意義,另外企業素質和責任心參差不齊,甚至在學生管理上出現混亂,導致校企合作效果不理想。
2.學生自學為主的模式,對個人的自制能力和自學能力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不足或者缺少外在壓力導致學習效果不佳。有些學生通過網絡教學平臺參與企業培訓,短期內迅速拿到職業證書,但由于缺乏持續性并沒有形成知識的積累。
這些問題說明當前的實踐教學改革深度不夠,特別是校企合作方式有待進一步探索,校企雙方應加強溝通,合作過程中進一步落實細節,合力完成培養目標,最終才能提高學生培養質量。
三、雙創型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路徑——以山東管理學院為例
電子商務行業競爭加劇,對從業人員的創新創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使高校電子商務專業畢業生和企業需求無縫對接,我校電子商務專業在實踐教學改革方面積極探索新思路,旨在提升學生創新創業能力。
(一)實施人才培養方案動態調整機制
電子商務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應用型人才,就需要關注行業發展前沿,面向崗位職業能力,實施人才培養方案的動態調整機制,針對學生在專業技能上的薄弱環節合理增減課程。另外,在課程考核上,鼓勵采取靈活多樣的考核形式,重視創新創業能力的提升。例如我校《電子商務概論》中,平時成績和期末考試各占50%的比重,過程性考核包括基于德意通平臺的虛擬實訓、翻轉課堂、基于淘寶平臺的網上開店等,通過向“任務驅動”、“項目引領”的教學方式轉變,提高了學生主動參與課堂的積極性,用過程考核引導學生自主創業。
(二)設置獨立實踐教學環節
2014級起設置獨立實踐教學環節,每學年利用期末考試后的暑假小學期,組織學生進行為期3周的實踐教學活動,在這一環節中,安排了團隊素質拓展、專家講座、校外企業參觀、海報設計大賽等,另外,我校專科學生采取的是“2.25+0.75”的模式,學生第5學期安排9周的課時,9周后學生進入實習環節,老師帶隊統一赴京東、蘇寧易購、菜鳥驛站等知名電商企業開展為期1個月左右的頂崗實習。這些實踐教學課時比重的增加,切實提高了學生創新創業意識,使學生更快適應畢業后角色的轉變。
(三)支持學生參加各種專業大賽
電子商務專業本著“以賽促學、以賽促教”的原則,支持學生參加各類國際、國內、省內學科競賽和課外創新競賽,近三年,電子商務專業先后派出13個團隊,近50名學生參加各種省級和國家級電子商務類大賽。和同類院校優秀學生的同臺競技,使學生在短時間內增加了專業知識學習的廣度和深度,在創新創業的思想火花碰撞中互相啟發,全面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四)與企業共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
山東管理學院與山東網商集團簽約共建大學生就業創業孵化基地,與14家外貿企業簽訂了實習實訓協議,使企業直接入駐學校。孵化基地投入運行后,連續培訓過7個年級學生,累計總數超過200人,采用課崗融替的學習模式,學生白天學習專業理論知識,晚上入駐孵化基地學習實戰技能,為“能力強、素質高”的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五)電子商務項目代運營
為配合學生創業,電子商務專業深度推進校企合作,與立泰山茶葉公司達成合作意向,在校內建立學生創業工作室。另外,孵化基地利用自身資源,多方聯系企業,以網店運營項目作為引領,提供平臺和貨源,帶動多個團隊在校內開展創業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
(六)校企合作聯合招生
電子商務專業與山東網商集團在前期合作的基礎上,就電子商務專業校企合作聯合招生簽訂了協議,使校企合作的深度大大往前邁進了一步。聯合招生后,對電子商務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做了全面的調整,整合學院理論課程與基地實訓課程,實現了優勢互補;其次在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可以借助孵化基地資源優勢,安排更加豐富的創新創業教學活動;最后,解決了過去合作方式下“強調培養學生,忽略培養老師”的問題,進一步落實了合作的細節問題,嚴把質量關提高了企業入駐孵化基地的門檻,企業師資納入電子商務教學團隊統一管理,形成了暢通的溝通渠道,推進了校企深度融合。
四、電子商務專業學生創新創業情況調研
在對電子商務專業學生的前期調研過程中發現,學生普遍具有創業的意愿,經過專業學習后,互聯網平臺的低成本優勢使很多在校生走出網上創業的堅實步伐,凡是入駐孵化基地的學生,在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上具有明顯的優勢,但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因為自身社會閱歷有限,專業知識和技能不足,遭遇著網店運營中貨源和推廣等難題無法解決的現狀。因此,本文通過“問卷星”調查問卷平臺,面向2014級、2015級、2016級電子商務專業學生,開展了“關于創新創業型電子商務人才培養的調查”,共回收212份有效問卷,通過調查發現了具有普遍性的創業瓶頸和難題,為下一步有針對性地提升學生自主創業能力提供了數據支持。調查統計結果如下:
(一)基本情況
本次調查問卷共采集到有效樣本數據212個,其中大一學生65人,大二學生75人,大三學生72人,男生占32.55%,女生占67.45%。調查顯示,表示對創業感興趣的占63.21%,不感興趣的只占1.89%,越是低年級學生自主創業的意愿越強烈。
對于電子商務創業的原因,排名在前三位的分別是:(1)提升專業技能,為就業做準備(71.7%);(2)豐富個人經歷,挑戰自我(66.51%);(3)賺錢(52.83%),越是高年級同學創業的目的越帶有直接的經濟目的,也有31.6%的學生創業的想法來源于對電商創業成功人士的崇拜,少數同學是因為家庭環境的熏陶和朋友的支持。
(二)自主創業狀況
在調查中發現三個年級已經有電商創業經歷的學生占25%,說明電商創業的大平臺、低成本優勢已經吸引將近40%對電商創業感興趣的學生付諸行動,還有不少學生雖然感興趣但還沒有進行創業實踐,學校需要營造創新創業的大環境,及時發現學生創業中遇到的瓶頸和難題,幫助學生提高創業的成功率,增強學生創業的自信心。
據調查顯示,學生認為在創業中遇到的最大困難依次是:(1)推廣困難(79.72%);(2)資金不足(76.42%);(3)尋找貨源(64.62%)。而對于店鋪裝修、產品拍攝和圖片處理等專業技能,普遍認為并不是電商創業的障礙。
在創新創業中,最希望學校提供的資源支持是實習實訓機會(96.23%),其次是設立專項基金,扶持創新創業項目(73.11%),組織學生參加專業大賽(40.09%),部分學生希望學校邀請校外創新創業專家前來講座,老師提供創業咨詢和心理輔導等支持,但比例并不高。
(三)校企聯合培養狀況
我校與山東網商集團共建大學生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從2013級電子商務專業開始陸續有學生進入孵化基地學習,調查顯示,2015級共有50.67%的學生參加孵化基地的學習,明顯高于2014級30.56%的比重,已經參加過孵化基地學習的60名學生,認為孵化基地的學習對創新創業最大的幫助依次為:(1)提高了網店美工設計能力;(2)提升了平臺操作技能(75%);(3)通過代運營項目解決了貨源問題(50%)。還有部分學生表示在孵化基地的引導下增強了電商創業的信心。
(四)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建議
在本次調查過程中,學生還對電子商務專業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提出了幾個方面建議:一是加大實踐教學課時比重,增設實訓類課程,通過店鋪裝修、美工設計、圖片拍攝等實操訓練提高專業技能,提供更多企業參觀、頂崗實習機會以便了解電商行業最新發展方向;二是提高入駐孵化基地的電商企業質量,引進更多代運營項目,增加實戰機會,引導學生自主創業;三是組織更多的創新創業大賽,設立創業導師制度,對開設店鋪、裝修、推廣運營進行創業全程輔導,幫助創業團隊解決創業中遇到的難題;四是邀請企業人員深入校園,分享創業經驗和遇到的困難,營造創新創業的校園氛圍,讓學生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
五、創新創業型電子商務人才實踐教學體系建設
根據對創新創業型人才培養的調查,和前期已經做出的實踐教學改革探索,課程組設置了校內實訓、課崗融替、校外實習三個階段的實踐教學活動,突出創新創業教育,構建了面向電子商務專業的綜合實驗實訓教學體系。
(一)校內實訓階段(思維轉化期)
在第一階段,打破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意識:
1.完善實驗室建設。優先建設與電子商務創新創業相關、可滿足核心課程實訓需要、基礎性強、有前瞻性的實訓室,如網店推廣實訓室、移動商務實訓室、智慧營銷實訓室、電子商務沙盤實訓室等,電子商務教學團隊要熟悉并掌握本專業實訓室各軟件操作技能,提升自身實踐教學能力。
2.充分發揮教師創新能力,以賽促教。組織開展校內創新實踐訓練賽,對獲得不同級別獎項的團隊一定的物質獎勵,作為團隊創新創業項目落地實施的啟動資金,并設立創業導師制度,對落地實施的創新創業項目提供“一對一”的全程跟蹤輔導,幫助創業團隊共同解決創業中遇到的難題。
3.邀請企業人員深入校園,營造創新創業校園氣氛。學生入校后第一年創新創業的意愿最為強烈,將創業意愿轉變為實踐需要環境的熏陶和主動的引導,在校內實訓階段,學院應該定期舉辦企業家講壇、創業沙龍的活動,創造更多讓學生和創業成功人士見面的機會,雙方在交流中激發學生創新創業的熱情,做好創業的心理準備。
(二)課崗融替階段(責任培養期)
在第二階段,深化與大學生創業就業孵化基地的合作,在校企一體、工學結合實踐教學管理中,為學生提供最前沿的實戰指導,培養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承擔責任的能力、團隊交流合作的能力,為進入企業實習打好基礎。
1.提供更多代運營項目。在校內營造大學生創新創業環境,通過創新創業實訓室、創客中心、創業工作室等形式給學生提供創業場所,在老師的帶領下,參與到真實的項目中來,讓學生在自主創業的過程中鍛煉美工設計能力、平臺操作能力等實戰技能。
2.開發校企合作特色實訓課程。在實訓課程體系建設上,結合電子商務專業各崗位所需技能,增加面向電商崗位的課程內容,如視覺營銷、電商運營、跨境電商B2B等課程,整合人才培養方案,分不同學期嵌入在理論教學過程中。
(三)校外實習階段(職場成長期)
經過前面兩個階段的培養,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崗位能力,在第三個階段,應該以企業管理為主,教師的思維模式也得隨之發生轉變,學會用商業目標來要求學生,讓學生適應職場環境。
1.合理安排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完善“認知實習——行業調研——頂崗實習”三階段的校外實訓制度,充分發揮孵化基地的主渠道作用,給學生提供更多企業參觀機會,讓學生和企業零距離接觸,和企業家面對面交流,在工作崗位上承擔一定的崗位壓力,從而了解自身的不足,認清在專業知識和技能上應該努力的方向。
2.建設高質量的校外實訓基地。在第三學年,通過校外實訓基地提供更多頂崗實習的機會,讓學生的實踐能力層層遞進,校外實習基地的選擇上要嚴把質量關,應選擇知名度高、管理體制健全、文化氛圍濃厚、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在優秀的企業實習可以讓學生增強專業自信,同時企業在管理體制、文化建設方面好的做法也是自主創業學生重點觀察學習的地方。
六、總結
實踐證明,只有通過電子商務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才能徹底改變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校企深度融合的背景下,課崗融替、項目導向、以賽促學、任務驅動等教學模式的實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整合學校、企業、教師、學生各方力量,共同推動實現電商人才和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
[課題:山東管理學院校級教研項目(項目編號:JY2015-25)]
(作者單位:山東管理學院經貿學院 山東濟南 250357)
[作者簡介:儀云倩(1985—),女,山東鄄城人,現為山東管理學院經貿學院辦公室副主任,講師,畢業于中央財經大學信息學院,獲得經濟學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電子商務。]
(責編: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