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衛
【摘要】本文簡要總結了校園各類眾創空間的發展現狀,結合高校教育科研和學生培養工作實際,從功能定位、管理體制和資源整合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校園眾創空間建設運營效率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眾創空間 運營效率 對策建議
自2015年初國家實施“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政策以來,作為“雙創”主陣地,高校借助其科研和人才優勢,校團委、科研與學生管理機構等部門積極引導,廣大學生、教師積極參與,各類主題的校園眾創空間蓬勃發展。搭建眾創空間、參與眾創空間、分享眾創空間已成為一種新的校園文化。分析校園眾創空間的運營思路,研究相應對策措施,對促進校園眾創空間的健康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一、發展現狀
(1)發展規模。在數量上,高校眾創空間呈快速發展態勢。全國共有各類高校2552所,其中普通高校945所,高校自主或合作設立的各類眾創空間估計多達千余家。高校利用校園科技園、專業孵化器、試驗與實訓基地、圖書館及其他非教學空間建設眾創空間,僅重慶地區,根據重慶市教委2016年1月公示的結果,重慶高校已建成并認定合格的眾創空間77家,建設培育中的眾創空間19家。但是,眾創空間數量的快遞增長并沒有同步帶動創新成果和成功企業數量的增長。據報道,大學生創業企業的存活率僅為30%,低于全社會創業企業的約50%。
(2)政策體系。國務院辦公廳于2016年3月11日印發了《關于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新創業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地方政府、各級教育主管機構、院校也相繼出臺了配套政策和規范性文件,如重慶市政府出臺的《重慶市高等學校、科研機構眾創空間建設與科技成果轉化“雙百示范行動”實施方案》和《發展眾創空間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實施意見》,重慶市科委出臺的的《重慶市眾創空間建設的指導意見》、重慶大學出臺的《重慶大學關于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等。從相關政策文件和實施方案看,高校一般成立了相應組織領導機構,多采取校內組織機構按職能分級管理的方式,涉及創新創業競賽類的管理職能一般由團委負責,科研技術及成果轉化類的創新創業項目管理職能一般由科研管理機構負責,應用實踐類的創新創業工作一般由學生工作機構或就業管理機構負責。一些綜合類的高校,還明確了二級學院直接負責管理本學科的創新創業管理。
這種按學科專業或按行政職能區分的分工負責管理體制,實質上就是多頭領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行政管理資源,一個創業團隊要協調多個管理主體,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時,現行的高校創新創業政策大都是大方向層面的指導性政策,沒有形成結合高校自身管理實際,適應學生能力水平和社會創業就業需要的實用性政策體系。
(3)運營效果。總體上,受創新創業主體自身素質和校園資源條件等因素影響,高校眾創空間的運行效率和運營成效,普遍不及社會眾創空間。作為高校的創新主體,學生自身的創新意識較弱,工作和生活經驗不足,自我管理能力不強,時間和精力有限,創新創業項目與學科專業結合不緊密,創新創業實踐不連續,加上輔導團隊、創業資金和創業項目等資源配置不充分,嚴重影響了創新創業的效果。高校在眾創空間的建立方面行動很快,但對眾創空間建設運營管理的政策體系不完善,對創業項目指導、孵化和實施的配套支持不夠,創新創業項目與學校的學科優勢,特別是與學生的專業背景脫節,部分眾創空間演變成了學生創業活動和部分創業項目的對外宣傳與展示平臺,一部分眾創空間甚至并未實質性運營起來。
二、對策建議
(一)明晰功能定位
根據國務院《意見》的有關要求,明確高校作為創新創業的重要力量,主要是發揮學校的科研平臺和人才資源集聚的優勢,通過搭建眾創空間載體,探索創新人才的培養體制。可見,創建高校眾創空間的根本出發點應是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和創新精神。高校的眾創空間,其服務的主體應是大學生,應緊密結合學校的人才培養需要。眾創空間的主要功能,既要看入駐了多少創業團隊,“孵化”了多少項目,轉化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對提升學生創新創業素質和能力的效果與作用,即是否通過眾創空間的實踐和鍛煉,激發了學生創新創業激情,啟蒙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思維,樹立了創新創業意識,積累了創新創業經驗,分享了創新創業樂趣。高校應調整眾創空間的功能定位,圍繞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將創新創業基礎教育、創新創業實踐等課程融入高校人才培養體系,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
(二)理順相關管理關系
為改變目前多頭管理和多層級運作的現象,可通過組建統一的高校創新創業指導委員會,促進校內各部門工作的有機融合。據調查,清華大學的創新創業工作由校團委統一管理,同時建立了校園創業服務平臺;這種建立校級專門管理機構的做法,綜合了團委、科研、就業、資產等管理部門,以及二級學院、各類實訓基地等教學機構的職能,將學校部門間的相關資源進行整合,統一發布創新創業政策、項目合作等信息,統一扶持資源支持,集中專業孵化指導,分類操作實施。
(三)整合創新創業資源
2016年《中國眾創空間發展白皮書》指出,眾創空間的價值在于分享大量的優質資源,降低創業風險。高校眾創空間同樣需要各類資源的支持和服務,包括創業指導、創業咨詢、項目資金,以及針對性的創新創業解決方案支持等。一方面,急需整合校內、校外創業導師資源,盡快形成一支包括相關領域的成功創業人士以及高校教師在內的創業輔導師隊伍,適時建立創業團隊(學生)平臺,創業導師(教師、企業家和工程師)平臺,創業資金(天使基金和風投基金)平臺,以及創業項目平臺;另一方面,結合學生的專業實際,特別是結合研究生的專業研究方向,圍繞“互聯網+”在智能制造、現代農業、智慧能源、智慧城市、社區管理、電子商務、人工智能等若干領域,為學生提供創新創業項目資源支持,引導學生結合學習、論文寫作、專項試驗等開展專題研究,將學習和科研融入創新創業實踐,為學生未來創業、就業奠定基礎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