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晨艷
摘要:學生在學校的大多數時間都是在課堂中學習,通過喚醒學生的需求、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啟發學生有效思考、引導學生動手實踐等方式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才能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
關鍵詞:需求;學習方法;有效思考;動手實踐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4-062-1
我們常常發現,有些課堂表面上看起來很流暢,也很熱鬧,但仔細分析就會發現:我們的課堂忽視了學生情感、想象、領悟等多方面的發展,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我們過多地強調知識的記憶與模仿,嚴重地制約了孩子的雙手、頭腦和小嘴,壓抑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最終使教學變得機械,缺乏生命活力。這些現象造成的結果是,“熱熱鬧鬧”的課堂表象背后卻是教學效率的低下,學生的數學學習并沒有真正“發生”!那么,怎樣改進這種狀況呢?11月22日,在江蘇省藍天杯送培暨我?!肮凇苯虒W節活動中,我執教了《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通過備課——磨課——試上——展示,讓我心中有答案。
一、喚醒學生的需求
教師要精心呵護每個學生心中的“火種”,激起學生內心深處學習、求知、探索的欲望,從而產生創造的意識。
《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是五年級上冊的一次探索規律的專題活動,按照已有的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力求讓所有學生都經歷探索的過程,經歷探索的全過程,通過觀察、比較、猜想、驗證、不完全歸納,發現規律。所以我改變了以往的教學模式,打破了按教材順序上課的形式:首先從多邊形內部有1枚釘子入手,幫助學生慢慢體會,經歷探索的過程,因為內部有1枚釘子的多邊形包含的面積數正好是邊上釘子數的一半,相對于多邊形內部有多枚釘子或沒有釘子的情形而言,學生更容易發現,也更容易表達。探索a=2時,我就放手讓學生自己根據要求完成研究單(一),讓學生經歷探索規律的全過程,在探索內部有多枚釘子或沒有釘子的多邊形的面積與它邊上釘子數的關系時,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徹底激發,我干脆徹底放手,讓學生自主選擇研究方向,從扶到放,學生在活動中發現了規律,驗證了規律,經歷了探索規律的全過程。
二、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
科學的學習方法不僅有利于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少走彎路,更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各種學習能力,提高學習效率。對學生來說,“學會”比“學到”更重要,對其終身發展更有價值。因此,教師必須指導學生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學習過程中感受到數學學習的樂趣。
例如本節課在讓學生通過觀察說出釘子板上多邊形面積時,我選取了一些不規則圖形,讓學生體會到既可以通過算一算的方法得到面積、也可以通過數方格的方法知道面積,方法雖然不同,但結果是一樣的。學生根據圖形特點,自主選擇方法,真正感受到了釘子板上多邊形面積的判斷方法,自主走進了數學學習的世界。
三、啟發學生有效思考
與知識的學習相比,思維的訓練和能力的培養更加重要。為此,課堂上要盡可能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更加關注學生學習的投入質量和教學的思考性,讓學生的學習真正成為充滿思考的學習過程。
以《釘子板上的多邊形》教學為例,當學生發現了a=1、a=2的規律之后,我及時引導學生將這兩個發現聯系起來看有什么感覺?起初大多數學生看了之后并沒有感覺到它們之間的聯系,我并不著急,而是引導學生繼續往下探究,如果多邊形內部有3枚、4枚釘子時,多邊形的面積與邊上的釘子數之間又會有怎樣的聯系呢?問題一拋出,學生恍然大悟,欣喜地舉起手來,“哦!哦!我有感覺了,我知道當a=3、a=4時的規律了”。
所以我覺得課堂上的“動與靜”都只是表象,學生思維的深度才是更重要的。
四、引導學生動手實踐
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合作者、引導者,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必須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提高學習的參與度,使學生由原來的“聽數學”、“學數學”,轉變為“做數學”、“用數學”,真正體驗感悟數學。
在《釘子板上的多邊形》一課中,當我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猜想、驗證得到當a=1時,s=n÷2后,學生已經感覺到了多邊形的面積不僅與多邊形邊上的釘子數有關,還與多邊形內部的釘子數有關,已經形成了一定的抽象思維能力,此時對于那些理解能力較弱的學生,如果脫離直觀動手操作,效果可想而知。于是我在教學中,設計了兩份研究單,讓學生通過畫圖去觀察比較,發現規律進行猜想,最后舉例驗證。雖然圖形內部的釘子數變多了,但是因為有了研究單的介入,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變大了,有了和同學合作學習的機會,因而學習興趣也變得相當濃厚,探索規律的思路也變得非常清晰、明了。
通過《釘子板上的多邊形》這節課的教學,我覺得一堂真正的數學課,教師一定要以開放、寬容的態度,學會從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從孩子生命成長的高度去思考教學,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讓教學從封閉走向開放,從預設走向生成,從關注教案的落實走向關注學生的思維,從關注問題的答案走向關注學生的學習需要。唯如此,學生的數學學習才能在生成中左右逢源、真正“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