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彩云
摘 要:如何提高教學質量是學校教育的永恒主題,也是每一位教師都必須深入探討的重要課題。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教師不僅要認真備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還要靈活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教給學生學習方法,使他們形成自主學習能力,進而全面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關鍵詞:小學語文;備課;學習興趣;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7)11-014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1.096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進行改革,改變過去以“一言堂”為主要形式,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枯燥無味的教學現狀,代之以激發學生求知欲,開啟學生智慧的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課堂教學。但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并未有很大的改變,仍有很多教師采取“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導致學生始終只能被動地學習,從而使課堂教學陷入了低效化的尷尬境地。那么,如何改變這一現狀,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讓語文課堂重新煥發生命活力呢?
一、認真備課,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
課前的準備工作涉及多方面內容,工作量巨大,教師在備課過程中不僅要研究教材、學生,還要預先設計教法,做好教學設計。
(一)研究教材
教師教學離不開教材,只有熟練掌握教材內容,才能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內容進行合理的增刪。因此,教師在課前必須深入研究教材,可從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研究教學大綱,從整體上把握教材,了解編者的編寫意圖、教材的編排體系,做好整本教材的知識分類,并掌握各部分知識的結構,確定新授課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二是研究單元教材,掌握重點和難點,對整個單元教材進行加工和處理;三是鉆研新授課內容,理解并掌握新授課內容,明確教學目標、重難點,進而合理安排教學內容。
(二)研究學生
新課程改革要求以學生為主體組織與開展教學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必須研究學生,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教學方案。具體來說,研究學生要從兩方面入手:一是研究學生的智力水平,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能力水平等;二是研究學生的非智力水平,了解并掌握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態度、學習習慣等。
(三)研究教法
小學語文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如講授法、探究法、閱讀法、討論法等,這些教學方法各有優缺點,教師必須深入研究并掌握這些教學方法,在備課過程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合理選用,進而優化教學設計。
二、采取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學生日常生活和學習中內心深處最活躍的因素,會刺激學生深入探索,進入最佳學習狀態。因此,我們要重視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小學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不高,也不持久,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語文教材本身的有利條件,調動一切教學手段,采用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
(一)巧設導入,激發興趣
所謂導入,即是一節課的開始,其是否生動、新穎、有趣直接關系著學生興趣的高低。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導入方法有很多,如懸念導入法、故事導入法、新舊知識聯系導入法等,教師只要根據教學需要,選擇合適的導入方法,就一定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教學《山間又響馬鈴聲》一課時,我抓住題眼“又”字,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來導入新課:“現在又響起馬鈴聲,說明以前曾響過,那為什么中間有一段時間沒響呢?”這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紛紛投入到了讀課文中,開始積極尋找答案。
(二)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手段之一。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規律以及課文的特點,合理為學生創設生動、直觀、熟悉的學習情境,引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促使他們自主探究課文。如教學《海底世界》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奇異而美麗的海底景色畫面,使學生仿佛真正走進了神秘、奇異的海底世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教給方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常言道:“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在教學中除了傳授學生知識外,還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讓學生自主去學習、探索。下面筆者就簡單談談自己的一些做法和體會。
(一)教給學生預習的方法
預習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是否有效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效果。因此,不論教師還是學生都要重視課前預習。但當前小學生的預習情況并不好,他們在預習過程中往往抓不住重點,不知從何入手。對此,教師要教給學生預習方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預習習慣。具體做法:(1)指導學生快速讀閱讀課文,借助工具書,學習生字詞;(2)引導學生邊讀課文邊思考,找到重點、難點、疑問處,并利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盡量做到眼到、手到、心到,使讀、想、記三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3)讓學生通過查閱相關資料或請教他人來掃除學習障礙,并在預習過程中將解決不了的問題記錄下來,上課時再請教老師。
(二)教給學生讀課文的方法
字詞、語句、段落、主要內容、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等都是學生在讀課文的過程中必須理解和掌握的。因此,教師必須教給學生讀課文的方法,讓他們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語言文字,品味作者的遣詞造句、布局謀篇,體會文章蘊含的思想內涵等。具體做法:(1)示范引導,舉一反三;(2)借機滲透,適時點撥;(3)反復誦讀,細細品味;(4)總結積累,鼓勵運用。
(三)教給學生課后復習的方法
課后復習是鞏固課堂所學知識的有效途徑之一,能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學內容。因此,我們要重視課后復習。現階段,很多學生不重視課后復習,認為自己上課認真聽講即可,不必多此一舉地進行復習。即便有的學生想復習,也不知從何入手。對此,教師要教給學生復習方法,讓學生通過課后歸納整理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學知識,養成良好的復習習慣。
參考文獻:
[1] 張宏云.淺議新課程理念下如何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J].現代閱讀(教育版),2013(7):224.
[2] 沈繼芹.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教學策略[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0(3):9.
[3] 張蕓.我對小學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J].新課程學習(小學),2009(4):
106-107.
[4] 魏周和.新課改背景下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效率的途徑[J].甘肅科技,2014(9):72-73.
[責任編輯 房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