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未來五年,安徽省產業脫貧任務艱巨,產業脫貧融資面臨著農村金融體系滯后、“兩高一缺”現象突出、地方財力不足等突出問題,應積極創新融資模式,保障特色種養業、鄉村旅游等重點領域融資需求,增強貧困人口、貧困地區的自我發展能力。
【關鍵詞】安徽省 產業脫貧 融資模式
《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提出實施產業脫貧工程,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鄉村旅游等扶貧模式,每個貧困縣建成一批對脫貧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基地,每個貧困村形成“一村一品”專業村,每個貧困戶掌握1-2項實用技術。到2020年,帶動160萬人以上貧困人口增收脫貧。要確保實現這一目標,必須強化產業脫貧項目的資金保障,通過創新融資模式,破解貧困地區的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一、安徽省產業脫貧融資面臨的問題
安徽省產業脫貧項目資金來源除農民自籌外,主要有各級政府財政資金、政策性和商業性信貸資金,總體來看融資渠道單一,融資難、融資貴更為突出,無法滿足現代農業和鄉村旅游發展日益擴大的資金需求。
(一)貧困地區金融體系發展滯后,資金外流嚴重
安徽貧困地區地方金融發展相對落后,尚未建立起多層次的地方金融體系,工農中建四大國有銀行在地方融資體系中仍然處于壟斷地位,城市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和小額貸款公司等中小金融機構發展不足,難以有效動員當地資金服務于當地中小企業和“三農”。同時,貧困地區資金外流現象也比較嚴重,成為資金的凈輸出地,當地的資金被全國或區域性金融機構吸儲并被調整到其它地方使用,使得本就貧血的貧困地區進一步出現“失血”現象。根據統計公報,屬于大別山片區的六安市和安慶市的2015年貸存比比安徽省平均水平分別低18.7個和17.5個百分點。
(二)“兩高一缺”現象突出,金融產品供給不足
產業脫貧項目主要為特色種養業、鄉村旅游等項目,存在項目個數多、單個項目總投資小、資金需求零散的特點,且由于農村特殊的土地產權制度,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滯后,使得涉農貸款呈現出“兩高一缺”的特點,即成本高,風險高和缺乏有效抵押擔保物。由于多數銀行追逐利潤最大化,對貧困地區中小企業和“三農”貸款積極性不高,不去開發真正適合中小企業和“三農”需求的金融產品,導致農業和農村項目融資需求得不到滿足,形成一定的金融“真空地帶”,同時民間借貸卻十分活躍,極易引起債務糾紛,加大了農民和企業的債務負擔和農村的金融風險。
(三)貧困地區地方財力不足,財政資金使用效率較低
由于經濟發展落后,安徽省貧困地區各級政府財政收入嚴重不足,財政收支缺口一直比較大,對中央和省財政轉移支付和外部融資的依賴程度較高,2015年六安市和安慶市地方財政收入占財政支出的比重僅分別為28.6%和31.5%。同時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較低。一方面,財政轉移資金“碎片化”現象較為嚴重。中央扶貧資金下撥的口子多,資金分散,單獨發揮作用的能力有限,缺乏有效整合。另一方面,財政資金使用“低效化”問題突出。很多財政扶貧資金大部分變成了人頭費,“大范圍、小額度”直接發放給農民的各種補貼較多,而對農業產業發展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較少,財政資金使用效率有待提高。
二、安徽省產業脫貧融資模式對策建議
針對安徽產業脫貧融資存在的問題,本文分別就特色種養業、鄉村旅游兩個產業脫貧重點領域提出若干融資建議。
(一)特色種養業扶貧融資模式建議
特色種養業扶貧主要指充分尊重貧困村、貧困戶意愿,有效利用貧困地區農業特色資源,實施“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扶持發展糧食、蔬菜、畜禽養殖、水產養殖、茶葉、水果、中藥材等特色種養業,提高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促進農業增效、貧困人口增收。在實施特色種養業扶貧項目過程中可以采用以下幾種融資模式。
一是信用農戶小額貸款模式。安徽省農村貧困戶大多從事農業,單個項目資金需求量不大,可以采取信用農戶小額貸款模式,即“信用戶評級+農村信用協會+會員貸款風險抵押基金+協會會員聯合擔保+政府貸款風險補償基金+農業生產保險”模式。在貧困地區以行政村為單位成立農村信用協會,鼓勵農民參見信用協會,農民之間開展自愿互保,并按一定比例繳納貸款風險抵押基金。政府組織對農戶進行信用評級,向金融機構提供相關信用信息,建立小額貸款特殊風險補償基金,減少金融機構風險。金融機構根據信用評級發放小額貸款。農業保險公司開展對“三農”的優惠保險業務,鎖定貸款者的非經營損失帶來的風險。
二是以農民專業合作社為核心的農業生產貸款模式。隨著土地(或山林、水面)承包經營權流轉,以及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安徽農村貧困地區普遍出現了以規模經營為主要特征,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或農民專業合作社為主要形式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這些新型經營主體的資金需求量更大,原有的信用農戶小額貸款模式已經無法滿足要求,建議采用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核心的農業生產貸款模式。該模式就是要利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所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銷售合同等農業生產要素,將之轉化為信用資源。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積極創新金融產品,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生產訂單、糧庫倉單、生產保險單、林權、土地承包經營權、大型農機具等權利質押貸款。第三方擔保公司、保險公司等可以提供補充擔保,降低貸款風險。
(二)鄉村旅游扶貧融資模式建議
鄉村旅游扶貧主要指充分利用貧困地區的自然生態、紅色文化、禪宗文化等特色旅游資源,發展傳統農家樂、休閑農莊、景區依托、民俗風情、品牌餐飲、鄉村酒店、古村聚落等不同模式,貧困農戶不僅可以從事種植業或養殖業,而且用好用足生產資源和相關資源,積極參與鄉村旅游開發,分享鄉村旅游發展收益。鼓勵農戶以住房財產權、土地承包使用權、林權等生產資源、資金、技術等投入旅游開發,因地制宜采取“政府+鄉村旅游協會+農戶(貧困戶)”、“景區+農戶(貧困戶)”、“景區+協會+農戶(貧困戶)”、“農戶入股”、“能人帶農戶(貧困戶)”、“農家樂”個體經營等多種形式,帶動貧困戶從事旅游接待、勞動用工和發展特色旅游商品加工等。針對農戶參與旅游開發項目產生的小額貸款需求,通過農村產權抵押小額貸款產品、金融運行配套機制等創新給予支持。鼓勵金融機構推出農房抵押貸款、“農房抵押+村級擔保組織(景區經營開發公司或協會)擔保”貸款、土地流轉經營權抵押貸款、“土地流轉經營權+林木等地上作物”抵押貸款等品種。
參考文獻
[1]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Z].2015-12-08.
[2]安徽省統計局.安徽省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6-02-25.
[3]安慶市統計局.安慶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6-03-31.
[4]六安市統計局.六安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Z].2016-04-05.
作者簡介:王斌(1984-),男,漢族,安徽岳西人,任職于安徽省經濟研究院,研究方向:投資金融、城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