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寧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當代的圖案設計教學中,教師的創新意識也是教學發展的不竭動力。那么,對于中職學生來說,學習這些課程的實質是什么?而我們要做的就是通過不斷的創新與探索,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引領學生學習圖案設計的實質內容,掌握一技之長,愉快而自信的從學校過渡到社會。
【關鍵詞】圖案設計;教育教學;創新;探索;市場需求
一、緒論
“圖案”是現代漢語中的新生詞匯之一。“圖案”在中文中包含著“組紋樣成圖形的規律之認識與關照”。圖案的研究與探索并非單是為了裝飾和實用,它實際上已經包含著更多從“圖”中所獲得的文化啟示與“圖”所展示的民族文化精神。
二、中職圖案設計教學為什么要創新
(1)市場不斷豐富的需求。通過對歷屆畢業生的走訪,得到的反饋是在校學習的圖案知識很難應用到實際工作中。
根據調查顯示,導致學不能致用的原因并非是教授圖案課的教師專業技能不夠,而是因為以往的圖案教學大多圍繞教材展開,老師首先進行理論的講授,學生在卡紙上學習繪制各類圖案,如:單獨紋樣、二方連續、四方連續等相關圖案。教學手段比較單一,學生的學習興趣低,學習目標不明確,最重要的是不能體現咱們中職教育中,以學生為主體,以就業為導向的鮮明教育特色。
教學實例分析:12(04)班畢業設計——“老舍茶館”的壁畫設計
該班學生二年級時曾學過四周的圖案設計課程,有一定的專業基礎。本次的畢業設計為“老舍茶館”的壁畫設計,面積約一百平方米,其中頂繪占90%,墻繪占10%,工期20天。
首先,我帶著學生對工地進行了考察,讓他們了解客戶對圖案繪制的要求,并了解新的學習(工作)環境,做好相應的準備工作。通過觀察,以往的圖案學習中,他們只是在教室中按照老師的要求繪制相關的圖案,思維受局限、缺乏學習興趣,更加缺乏自主學習動力和解決困難的綜合能力。
第二步,設計圖案、材料準備階段。此階段,我將學生分組,劃分每個小組的工作區域。然后請學生們先把施工計劃報給我,通過報施工計劃,我發現以往的圖案課教學非常單一,老師很難將課本與實踐聯系起來,學生也只是簡單的繪制幾種圖案,對整體的施工把握毫無概念。借此次畢業設計的機會,我們將把課堂搬到工地,對學生們進行一次圖案設計教學的實戰操練。
在此次設計中,根據整體裝修的設計風格結合北京“老舍茶館”總店的圖案設計,圖案采用以“龍紋”為主體的四方連續。在設計圖案的過程中,給學生一天的時間,規定時間內必須將設計好的電腦稿交到我手中。我對他們的設計稿做了一定的改動,并說明了改動的原因。
第三步,我們開始正式施工。二十天的工期,在同學們熱火朝天的干勁中過去。其間,大家感受了仰頭作畫的痛苦、體會了各種扭曲的畫姿,和每天不少于八小時的繪畫時間。在克服了身體疲憊的同時,同學們腦洞大開,想到了很多巧妙的繪制圖案的方法,節約了人力物力??梢哉f這次的畢業設計課,我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不一樣的課堂,他們給了我一次又一次的驚喜。
完工的時候,客戶很滿意。同學們也自豪的帶著自己的親朋好友參觀自己的作品,成就感油然而生,由此,他們也體會到藝術和勞動帶給他們的快樂。
以上的教學案例也向我們說明了傳統的圖案教學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創新圖案教學為學生們帶來的成長。因此,中職學校的教育工作者要牢記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是我們對圖案設計課不斷創新探索的動力。
三、中職圖案設計教學該如何進行創新與探索
(1)圖案設計的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探索。圖案設計的學習,也是研究圖形語言的一部分。簡單來說,是從不同的需求程度上,讓學生掌握將“物”發展成“圖”的綜合造型表現語言與能力?,F階段我們要做的是通過創新,探索出更加科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通過練習真正了解圖案的基本法則,學到方法與規律,并在今后的實踐中具備舉一反三的靈活應變能力。例如: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學習單獨紋樣。那么是否可以不要用平鋪直敘的講解和枯燥乏味的練習。在之前的圖案設計課我采用過的教學設計是讓學生學習繪制手繪T恤,課程結束后,再將T恤拿到市場上銷售。根據學生反饋,效果相當不錯。
(2)圖案設計教學中教師教育理念的創新與探索。在圖案設計的教育教學中,教師僅僅研究教材是不夠的。還要密切關注市場,研究探索圖案在標志設計、廣告設計、書籍裝幀、包裝設計、服裝設計、室內設計、工業設計等領域的結合與應用;研究探索傳統圖案和現代圖案的聯系與變化;研究探索圖案對人們的視覺和心理有哪些影響等等。
四、中職圖案設計教學應持續不斷的創新與探索
中職教育工作者肩負著更加圣神的使命,我們在對原有的教學結構進行分析、思考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精神與課程知識點的要求針對具體授課對象的實際情況,不斷的更新知識結構,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案,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與手段,持續不斷的進行創新與探索。
參考文獻:
[1]白春禮.專業技術人員創新案例.中國人事出版社,2002,18-32
[2]王受之.世界現代設計史.新世紀出版社,2001,76-92
[3]王雪青.圖形語言.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12-63